基层信访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是一个地方的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利益关系和各类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群众信访量不断增加,已经成为我们各级各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信访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不容忽视。 一、农村信访问题的产生与思考 一是信访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政策观念普遍增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和注意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信访问题大多是利益之争; 二是宣传教育没有跟进,思想观念与社会发展不和拍。一些群众思想观念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部分群众全局观念淡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较低,心态失衡,不满情绪增大; 三是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视不够,没有真正发挥好基础地位和作用。由于一些干部思想认识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责任心、方法不当,一些干部重发展、轻稳定,对信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一般问题解决不当上升为信访问题,群众对基层干部信任缺失。 二、农村基层组织现状分析 目前,在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与当前的发展形势和工作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已经影响到基层政权和党的形象,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和重视。 一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强,软弱涣散,工作思路不清,没有工作方法,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部分农村干部素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有的法制意识不强,有法不依,有的作风不民主,办事不公,独断专行,不尊重民意,有的采取愚民政策,糊弄百姓,引起党群干群关系,失去了群众的信任,使简单问题复杂化,致使问题越积越深,越积越不好解决,甚至引发群体性上访。 二是农村基层组织中干部队伍年龄老化,缺乏活力。有些党组织只注重抓经济发展而忽视培养年轻干部党员,甚至长期不发展党员,在非党群众中造成了入党难,尤其是青年入党难现象,挫伤了他们要求入党的积极性。使用年轻干部渠道不畅,致使干部队伍年龄老化,缺乏工作活力。 三是农村干部待遇低、无保障,很多村组干部外出务工经商,流动性大,特别是村民小组干部无待遇标准和来源,组干部变动频繁,甚至一些村长期没有组干部。造成农村问题无人管、不愿管,问题越集越多、小事成大事。 三、做好农村信访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基层组织的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认真对待和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处理好每一次来访、每一件来信,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有人管、有人问、有人办,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和谐因素。 二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针对当前农村基层组织中存在的问题,重点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吸引力。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来自于基层党组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处于社会生活的第一线,如果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要强基础、抓班子,带队伍,只有基础牢固才能筑牢防线,化解问题,赢得民心。 三要做实信访接待制度。实行一岗双责制,认真落实乡党政班子成员信访接待制度,坚持每天都有一名班子成员坐班接访,负责接待和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宣传信访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实行首问负责制,注重初信初访办理,按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限时办理,及时答复。对群众反映的诉求,能现场答复的现场解决,暂不能按期办结的,告知信访人并做好相关解释工作。乡党政主要负责人不定期进行检查和督查,保证领导班子成员信访接待日接待的问题都“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结果”。 四要及时调处矛盾纠纷。对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重大信访问题和疑难信访事项,根据不同情况,综合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的手段调处化解。对信访问题突出的村、企事业单位,组织力量进行重点指导和帮助。对于矛盾纠纷,下好“先手棋”,发现在早,处理在小,调解在快,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创新信访机制,充分发挥农村“五老”、群团组织的作用,坚持“五个一”工作机制,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筑牢信访工作的“第一道防线”。 五要坚持依法依规办事。以《信访条例》的学习和宣传为重点,加强信访法律知识教育,营造良好的信访环境,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培训乡村党员干部,掌握信访知识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做好信访人的思想工作,打消他们“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念头。依法依规解决群众反映的信访诉求,不断提高信访案件办结质量,处理问题不留“后遗症”,不搞“豆腐渣”。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对重大信访问题进行集体科学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