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开始,多个省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密集出台。成都市新都区副区长陈志告诉记者,一个地方的新兴产业发展必须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军民融合等大政策中,同时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势,方能事半功倍。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看来,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要敏锐地把握这些机会,聪明地借助市场的力量,借势推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产业。
“一业定乾坤!”新都区区委书记刘任远这样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他表示,新都区积极发展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和能源装备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新都工业园区主营收入要突破1000亿元,其中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主营收入的比重将突破30%以上。
陈志表示,新都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有其充分的依据。今年9月,首列“成都造”A型铝合金地铁车辆在新都下线,成为四川省推进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陈志告诉记者,军民融合的国家战略给新都发展航空产业带来了重大机遇。成都作为历史上三线建设的重要城市,军工资源极其丰富,军工体系较为健全,当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障碍、结构障碍得到破解后,新都的航天航空等军民融合产业将会快速发展。成都航空产业园落地开建,牵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成都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和创新创业特色科技园。
(原载于《中国经济导报》2016年11月5日B04版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