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水口场的兴起 高继阳 在水口场兴起之前,石尊村的石尊坝和曙光村的左角庙各有一个集市。为什么后来的水口场会取而代之呢?这要从我的一代祖说起。 一代祖在无奈和偶然的情况下从遥远的陕西临潼来到水口。当时,水口场周围的人家户不多,其中白河扁有五六户姓白的人家,罗河坝也有十多户姓罗的人家,人户最多的石尊坝也只有王姓人家二十来户。虽然举目无亲,然而老天不负有心人,善于捕捉商机的他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很快就发财致富,不仅广置田地,修房建屋,而且在地处李桅的吴坪买了一块地作为自己百年之后的长眠以及高家祖坟地。因为他听说那里是吴三桂都瞧得起的风水宝地。俗话说,家中有金银,隔壁有等秤。一代祖雄厚的家底不仅附近的人知道,而且还传到了千里之外的陕西老家。 老家兄弟一听,这还得了,于是就编造说是净身出户的他是靠偷老家的财产来发的财,要求一代祖把自己来水口场后积攒的财产分一部分给老家兄弟。一代祖自然不服,于是兄弟间就打起了跨省官司。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更何况这是一场同胞兄弟之间的跨省官司。后来通过在京城做官的崇州人杨侯爷(杨侯爷的姑孃嫁给高家)的关系调解,一代祖念及手足之情不仅同意分部分家产给老家兄弟,而且还在油榨场给老家迁来两位兄弟修房建屋,从而实现了一家人的最终和解。 一代祖去世后,精明能干老祖母撑起了这个家,高家的后人也没有让一代祖失望。几代人后,高家不仅家大业大,而且人丁兴旺,尤其是第三代和第四代各有22个男丁在水口场安家。久而久之,从关帝庙到原来的上食堂对面大半条街(今水口正街号2号到100号)都是高家后人的房产。 一代祖在水口场发财致富的消息在陕西传开后,水口场成为陕西人心目中的聚宝盆。慕名而来水口经商的陕西人络绎不绝,他们主要从事贩运木头、盐巴和副食品等生意,其中以贩运盐巴为主。由于生意火爆,他们中的有些人干脆在水口定居下来。其中,来自来川陕交界甘家的房屋紧邻高家,甘家的房屋只有几间铺面,被称为甘老陕;来自陕西凤翔的王家则在今老政府后面以及原来供销社处安家落户,他们被称为王老陕。这样原来只有一家“幺店子”的荒野之地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集市——水口场,而原来的那两个集市则随之消失了。由于这三家陕西人不仅生意做得有声有色,而且成为当时水口场的主要居民,于是就有了一种说法叫作“水口场尽出老陕”。为了防止强盗和小偷,在今关帝庙和上食堂处都修木寨门,后来由于水口场的人口增多,又先后在水口老银行和原来的上场口处修了木寨门。 由于水口物产丰富,交通便捷,来水口经商的陕西人越来越多的。为了便于洽谈生意和联络陕西老乡之间的感情,高家在原来老医院(今水口正街73号~79号)处修建了陕西馆。陕西馆坐西向东,前面三间是铺面,后面正中的三间是堂屋,属于高家,两边分别供甘家和王家使用。平时作为接待往来的陕西人以及陕西老乡之间聚会的场所,逢年过节就做为祭祀祖先的祠堂。 尽管背井离乡,但是,这些陕西人的后代仍然念念不忘故乡的习俗。遵照陕西人的传统,我们把父亲叫“大大”,把奶奶叫“婆婆”,把大伯叫“辈辈”,叔叔则称为某“爸爸”或按其在兄弟中的排行称如“二爸”““幺爸”等,这种称呼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比如,女儿必须出嫁他人,而不能招上门女婿。女儿嫁出去后,她的丈夫回来是不能见舅母子的,即或见到了也不能打招呼,这种风俗一直到民国时候才结束。再比如,某男人无子嗣,也只能抚养家族的后代男丁,而不能抚养外姓人。另外,由于关公在传统文化中被看作财神,因此,高家在发财后不忘关公,在原来粮站(现水口正街一号)修一间财神堂,供奉财神。 一晃,两百年就过去了,如今的水口场也今非昔比,尽管甘家、王家和高家至今都有后人生活在水口场,但是,他们后人中的大多数都已走出水口谋生,唯有逢年过节才回来一解思乡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