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廊桥的身世之谜 杜国祥
在大同河流域的李桅村的金银十八缸段曾经有座遐迩闻名的廊桥,因靠近三转山而被大家俗称为“三转山的桥楼子”。 该桥是两孔廊桥。中间是红条石砌成约四五米高的桥墩,两岸用石灰石切成波岸,波岸与桥墩之间各用六根大圆木连接,再在圆木铺上木板,木板上约二尺五高处再搭支架和木板作为凳子。桥上是五间穿斗结构的八角凉亭,当地人称为桥楼子。桥楼每个排立上都有龙形图案,尤其是两波岸的排立和露天的四角,不仅有龙的图案,还有凤凰和梅花的图案,特别精致。 历史上,这里曾经是邛崃的茶马古道之一。商人们从邛崃出发,把邛酒、邛茶和草纸等日用品经宝胜场、三教庵运到此,再由此经彭家营、大川到康藏各地。又从那里将天麻、藏红花等药材运到邛崃、成都等地。还有部分商人把平乐、固驿和临邛的草纸、盐巴运到此地后再运往今大邑县天宫庙等地,又从那里把煤炭买回来供当地烧石灰、打铁等。四面八方往往来来的商人都常常在此桥上打尖歇脚。墨客诗人也常常在廊桥两边的灰壁上题诗,我印象最深的一首是:“二二七日往东行,二人搀摵背家亲,一心向往高处走,不知何日上青云。” 过去,这一带的村民栽秧时都用筒车、水篼或龙骨车提水灌田。它们要不就是水量小,要不就是费力,远远满足不了肖水坝和黄儿坝头几百亩田的灌溉需要。1954年,这段河流域的几个村联合在该廊桥上游约三十米处修建了一座拦水坝,又在桥东五米处挖了一条引水沟。这样,虽然下游的农田得到了灌溉,但是拦水坝形成的落差让洪水的冲击力更大,桥基也由此渐渐不稳,最终于在1978年8月13日的一次特大洪水中彻底毁掉。 偶然的机会,我在《邛崃县志》上发现这样一段文字:“三转山有凤凰桥......咸丰九年改建”。这时,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三转山桥楼子的真名是凤凰桥。虽然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廊桥没有了,但是,能进入县志足见它在当时的盛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