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望哟,莽起上哟,大家一起出力,搞得快咯……”不久前,在宜宾市第十届“酒都风情”文艺展演上,宜宾县孔滩镇组织演出的《石工号子》一响起,便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那些曾经无比熟悉的生产生活场景,随着时代的变迁已逐渐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因此,留住“宜宾腔”的一些记忆,成为《石工号子》的创作者、演绎者郑仲奎等人“肩上的责任”。
山野号子声质朴动人
舞台上,《石工号子》充满山野韵味的号子声高亢悠扬,粗犷中饱含感情,震撼人的心灵。顾名思义,《石工号子》就是展现采石工人工作场景,并由采石工人原创的民间声乐,共分为三个篇章:“大锤号子”展现的是领头人带领工友们在山上打石头的场景,“钎工号子”是石工用钢钎将石块琢成条石的场景,“抬工号子”则是工人将石材搬运下山的场景。
在演出形式上,《石工号子》的演出人员分为“提腔口”和“答腔”两部分,即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在劳动中推进号子声的延续。
虽然并没有专业的音乐“腔调”,然而,植根于民间的《石工号子》,依然以其古朴、真实的艺术魅力,征服了许多宜宾市民。
生动还原传统石匠技艺
今年68岁的郑仲奎,是宜宾县孔滩镇何家村人,至今依然在从事石匠工作。
郑仲奎是孔滩镇的传统石匠中还在工作的最年长者,因此也成为《石工号子》的记录者、传承人以及演绎者。
由郑仲奎带头的《石工号子》演出队,共有12个人。队员们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过去都是石匠。依靠这门技艺,他们养活了自己以及家人,自然对此有着浓烈的感情。
2014年,在石匠比较集中的何家村,组建起了《石工号子》演出队。没有经费、没有服装、没有经验……郑仲奎说,凭着一股韧劲,“老头们自掏腰包也把这支队伍拉起来了”。
渐渐的,这支演出队走出何家村、孔滩镇、宜宾县,今年10月底,又登上了“酒都风情”的舞台。
演出“规格”逐渐走高,知晓度越来越大,郑仲奎要带领大家把《石工号子》演绎好的信心也愈加坚定。同时,他为演出队积极输入“新鲜血液”——动员村里一些年轻人也来学习、演绎《石工号子》。
现在,在何家村有不少30来岁的年轻人,也能哼唱《石工号子》了。“不能把这门手艺丢了,要让它还原,让更多的人来看、来听甚至来学,把这老手艺传承下去。”宜宾县非物质文化继承人郑仲奎如是说道。
来源:宜宾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