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隆村十年磨一剑的早蒜薹绿色田园经济,让村民实现脱贫致富。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都争先恐后盖小洋楼、小别墅,买小汽车。现代农业让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德昌县良好的土质、气候和光热适合早蒜薹生长,己有二十多年种植历史。初冬时节,正是早蒜薹管理的重要时期。
走进德昌县阿月镇福隆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蓬勃的发展景象,安宁河旁鳞次栉比的居民别墅错落有序,田野里绿油油的早蒜薹长势喜人,四通八达的通村通组公路,还有勤劳耕作在田间地头的村民。福隆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帮助和支持下,通过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短短几年间,这个昔日的穷山村,现在群众在生产、生活、住房、公路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让人为之一振,而今他们正沿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大道上快马加鞭。
蒜薹促增收村民走上致富的好路子
连日来,村民曾兆祥忙着在地里给早蒜薹施肥,见到笔者便聊了起来。“种早蒜薹好啊,能挣钱。”“现在施一次农家肥,以后成熟的早蒜薹色泽更鲜嫩,味道更好,能卖好价钱。”“我家去年种了3亩早蒜薹,挣了51000多元,真是财源滚滚,是个丰收年。”说起早蒜薹的益处,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他的脸上。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早蒜薹己成为福隆村村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主要渠道。曾兆祥算了一笔账,现在早蒜薹的收购价格提高了,管理得好每亩土地能产1400斤左右的早蒜薹,根据去年的市场行情,春节前每斤能买20元左右,春节后早蒜薹的收购价格每斤都在7—10元左右,而种植一亩早蒜薹的成本在2000元左右,除去成本,每亩还有1.5万元左右的收入,种粮食哪有这个收入高(只有2000元左右),仔细算起来收入是传统农业生产的6—7倍。“我家今年也种了近4亩,现在看来,种植早蒜薹算是找对路子了,比种地省力得钱。”谈起早蒜薹的收益,曾兆祥脸上充满了灿烂的笑容。
2015年福隆村共种植早蒜薹1225亩,产值1700多万元,鼓起了种植农户的腰包。村民因为种植早蒜薹而致富,积极性非常高,据了解,福隆村今年早蒜薹种植面积又有所增加,相信今后农民的收入还会增多。
由于有特色产业早蒜薹的支撑,这里的村民因种早蒜薹而富,村民生产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昔日破旧的土坯房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在山水间铺展开来文明和谐的美丽村落,“那是我们的房子,”曾兆祥的妻子指着不远处位于安宁河旁边一幢漂亮的小洋楼笑着说,“现在人民政府的政策是越来越好哦,既为我们修通了四通八达的通村通组公路,还为我们发展产业找路子,因为种植早蒜薹,家里经济状况比以前好多了,生活水平也大大的提升。电视机、洗衣机、手机、摩托车等都有了,有的还买了小汽车;我们家里花了10多万元购买了1辆65KW的轮式旋耕拖拉机和1台65KW的联合收割机(都享受了国家补贴)从事农业生产,每年又能增加10万元左右的收入,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啦!这好日子样样都有政府的支持哟!”
脱贫攻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助农增收
近年来,面对早蒜薹这一农民致富增收的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德昌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
业经济。将早蒜薹产业作为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特色产业来抓,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按照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发展思路,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大幅提高早蒜薹特色产业农业附加值。
——夯实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该县不断完善对农业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德昌县农牧局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建成万亩”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早蒜薹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建基地。通过建基地的方式发展该项产业,在阿月镇、德州镇、麻栗镇等十个乡镇宜种地区建立早蒜薹基地,目前己有28000亩早蒜薹。产值达3.0亿元以上,开拓市场﹢基地﹢农户的产销体系,推动早蒜薹上规模、上档次。
——强化科技管理。逐步建立以县为中心,以乡为依托、以村组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并探索出栽培管理经验。严格做到工作统一部署、品种统一供应、技术统一培训、病虫害统一防治的“四个统一”。搞好技术指导、规划,解决工作中的疑难技术问题。
——探索互联网+农业的电商模式。拓展多元销售模式,积极探索鼓励发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直接配送等新兴销售模式,不断创新产售对接机制、减少中间环节,优质的产品和逐渐发展起来的品牌效益,既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又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使当地农民收入节节攀高。
当下,尝到早蒜薹甜头的福隆村村民,正在村两委带领下,全村人民群众,克服困难,发奋图强,通过脱贫攻坚,村容村貌有了大幅改善,群众的生活富裕了,生活质量也提升了,正快马加鞭地前进着,一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画卷正在该村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