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泸州之我色3_ 人行天桥有电梯了 我家乡泸州,前几天回了一趟,因为突然又时不我待,所以一直保持战斗状态,办事都带长枪短炮,所到之处“所到披靡”,作为战利品的镜头未必都满意,但歉意的也表现了家乡靓化的真实,有遗憾同样是感情包,里面有寄托在冲动,这里请朋友们一起笑纳。 少唱“我的家乡并不美”,不少家乡与世界同当量级横向比发展应该是超前的了,“超标”的也有,与自己纵向比尤是日复一新,有前头,没尽头,老年人不只是有享头,年轻人多的是有奔头,齐头并进,谁都可以带头。泸州加油!大家加油! 人行天桥有电梯了!这是泸州开天辟地第一回,从只讲艰苦奋斗到同时改善群众生活,是由不错走向很对,可喜的进步。 我在杭州多年了,有朋自泸州来——他也是第一回——不亦乐乎,我告诉他,杭州的人行天桥几乎都有电梯,他马上向旁边人求证,得到肯定后面部才松弛下来,后来还“顺便”去乘过,回来说不知道泸州什么时候才有,语气很感情色彩。我目前老年痴呆症尚不严重,还清楚记得我在泸州那会(儿),用电高峰期时有拉闸,他说现在好多了。我们谈家乡,找自豪感。 这人行天桥电梯在广场,那里是旧貌换新颜,彻底变样了,请大家看我镜头环顾的周围。广场是以前的叫法,更早叫小校(这里读“较”)场,目前不知道叫什么。广场的变迁也反映了泸州建设的与时俱进,有兴趣的网友可参见附录《大校场 小校场》,那是我2006年发表的。 附录: 大校场 小校场 2006-6-18 校(这里读“较”)场是旧时操演或者比武的地方,解放前泸州有名的就有两个,一个叫大校场,一个叫小校场。 大校场在纪念标现在的“川南军区礼堂”背后,濒临长江。那时候的那地方,在泸州城外,兵戎之地,驻泸部队就在那里“边防”,大校场应运而生,成为演兵场所。解放后直到现在,那一带习惯叫做“泸州军区”,解放军部队起先也主要在大校场操练。泸州四中毗邻,也把大校场作操场。 从前没有广场,因此校场也皆广场,官家时而用来聚众训示,聚众也多是要杀人。那时官家杀人全找热闹的地方,不热闹也要凑热闹,例如成都的盐市口,熙熙攘攘,突然呼啦啦拉出个人来,五花大绑,按跪在地,被霹雳一刀,脑壳就像西瓜一样在地上打滚了,这叫杀一儆百,越轰动越好。旧社会泸州地方小,如此杀人多在大校场,有时用“传锣通知”的方式叫大家去看,也想以儆效尤。据说,解放初期,国民党的“国大代表”罗国熙也是在大校场被镇压的。 大校场是开放式的。时代发展了,大校场正在完结自己的社会作用,现在被封闭了,围墙珍藏一块历史。 大小是相对而言,大校场不过千多两千平方米,小校场当然更小,小而无,早没了地盘,早没了“名声”,现在没多少人知道它。 大营路有个党校,前身是“革(命)大(学)”,解放前是个府第,作过衙门,后来又作军事首脑机关,“大营路”因而得名。大营在此,也得有个校场吧,于是在府第的后面,忠山山麓辟出个小校场,与大校场一样名声在外,老百姓同样可以随意进出。解放后,有了广场的概念,小校场被扩大成广场,一开始就大气,人们第一次看见那样大的坝坝,很激动,老人们常说“小校场比大校场还大”,当成玩笑话。大有大的用处,用来搞体育文娱活动,也把大校场的刑场移了过来,举行公判大会,讲话台旁边就“敲沙罐(枪毙人)”,我几乎回回都近距离观看,所以现在胆小。刑场为时不短,以至“你龟儿广场敲沙罐的”成了泸州骂人的“普通话”,后来终于在群众的反对声中搬了,广场完善成运动场,改革开放后建成“足盆”,依旧在党校背后。小校场面目全非,淡出人们的记忆,在历史上永远占着自己的一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