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捐给中国大学?为什么不捐给中国大学,似乎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今年3月,陈天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曾经要捐赠给某大学一笔资金,对方开始很高兴,我们说希望你给我一个报告,结果就不给。问题出在哪?他们还是不缺钱,没必要和我打报告做乙方。 是不是真的不缺钱,不得而知,至少从态度上看不像缺钱的样子。陈天桥认为,中国大学得不到私人捐款,是国有办学体制、科研经费机制遏制了整个民间慈善。直接点说,陈天桥即使不愿给国内高校捐款,也是被逼出去的。 反看加州理工学院,他们有一个叫做发展与研究所关系的部门(Development and Institute Relations),负责与捐赠者和潜在的捐赠者合作,建立一个良好的支持环境,“使资金资源与学校的愿望相匹配,所有的支持者都能够充分参与,享有知情权”。 我国高校的造富能力并不差,2014年,仅清华、北大两校培养的亿万富翁就分别达132位和125位。但是,一些富豪在选择捐款时,并不会把国内高校作为首选。2010年,耶鲁大学2002届毕业生张磊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万美元,这一举动遭到多数网友非议。原因在于,张磊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不捐给人大而捐耶鲁就是“忘恩负义”。
在接受捐赠后,捐赠者以何种方式监督资金使用,捐赠资金怎样公开、透明地使用,这些问题在国内大学都不清晰。连捐赠前让你提交一个资金使用规划都不肯,还想在钱撒出去后监督?想给国内大学捐赠的人,在心里不得不掂量一下,我这样做有意义吗?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中国大学之所以收到的捐款少,和他们自身募款意愿、能力低有很大关系。著名美国脑科学研究所冷泉港(ColdSpringHarborLab,CSHL)神经科学主席AnthonyZador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为什么是美国人而不是中国人得到了这项捐赠,很显然是美国大学接受私人慈善捐款的历史更为悠久。” 这话说得一点没错,在美国大学,校长、院长的第一要务就是募款。清华大学潘庆中教授举过一个例子,他有一次和几位老师去麻省理工学院见一位院长,“我们早上见的他,他说中午不能和我们一起吃饭了,因为他要从波士顿飞旧金山,晚上要跟旧金山的一位捐赠者一起在机场吃饭,吃完饭以后他在机场的酒店过完夜,第二天一早再回来。你想,他用6个小时飞过去就为了吃顿饭,睡一觉,再用6个小时飞回来,就是募款去了。”客观地说,中国大学有些校长和院长的观念还没转变过来,觉得“管人要钱”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