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和营销号开始刷小程序了。居然还有吹出宇宙的标题说要颠覆app...唉,腾讯真是有钱。
但此刻我的想法是,小程序在某些刚需低频的应用,以及一些随机的应用上,会有不错的效应,整体倒不会颠覆什么。而且,它还至少面临三重风险因素。
先说它并不能颠覆过往链条的原因。
要看到小程序诞生的背景,它有微信的危机感。就是上面提到的几点的部分。一是整个移动互联网业进入一轮瓶颈期,过去借助人口红利、移动终端出货,微信捕获了海量的用户,它的装机量惊人。在中国,已经是一个超级APP:月活过8亿。这数字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国大陆,按13亿人口计,它已捕获60%以上的人口。但这也意味着,未来单纯增量上,虽有渠道下沉以及海外用户拓展,但不可能再有爆发性增长了。
微信的危机还有另一重。也就是张小龙3个月前说的,流量主要由订阅号、公众号生成,偏离了初衷。它又不敢过分植入朋友圈广告。微信有动力寻求B端服务的突破。
小程序其实就是微信成长的危机。它不仅是一次技术、标准、接口的开放,也是一次大规模的平台开放行动、招商行动。就是吸引线下B端企业、机构都加入微信庞大生态里来。
再度说一下“小程序”之“小”。所谓“小”,不要完全被张小龙的说法迷惑。它根本不全是APP装载的体量问题。微信嘲讽移动端APP积压太多,是有道理,但它自己也是如此。你看一个名实并不匹配的“钱包”之下,一大堆服务,理财跟购物、o2o服务搅和在一起,品类不清,混乱不堪。
(注:之前,支付宝改版,也将其中的菜单与目录结构进行了优化与分类。)
小程序之“小”,与其说是攻伐APP们,不如说它在优化自己的入口。这个“小”,其实也就是强化服务的高效集成,从过去汇聚在微信内部菜单之中,走向通过二维码扫描,使用之后迅速退隐。这里面的“小”,体现为效率与服务之“轻”。就是说,小程序在触达应用,撮合人与服务之后,会迅速抽身。
只有“小”而“轻”,微信小程序才能在广度上实现最大限度的拓展与覆盖,能够容纳线下更多业态,招商更多。理论上,几乎所有线下服务都可以通过小程序去触达。如果它讲求过度垂直,拉长价值链,微信就会被拖垮,那不是它的优势所在。
过去几年,整个腾讯曾独立布局过电商、O2O,几乎全部受挫。后来通过剥离,用它擅长的20%的黄金分割线投资比例,嫁接了许多O2O平台,并且还通过微信俘虏了大量小型互联网企业,以及线下商户。
那么,小程序能奏效吗?我觉得它在刚需低频、随机应用、媒体形态的移动互联网方面上,会有不错的斩获。但是,它并不能颠覆过往种种。包括独立的APP们、应用商店模式。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微信本身就是一个超级APP,它需要移动终端的承载,也需要应用商店或其他集成应用的渠道;
2、小程序的产品逻辑,似乎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效率。
对比张小龙最新演讲与最初提小程序时的说法,是有点差异。这个不用“下载、安装、卸载”的小程序,张小龙当初只是说通过“直接搜索”获取服务,触达用户,并没强调二维码扫描,也即一些人言必称的所谓“所见即所得”。
打开微信“发现”栏目,打开“扫一扫”,会有不同于过去的入口:不但有二维码扫描,还有图书海报扫描入口以及街景扫描。其中街景基于腾讯地图生成。
就小程序而言,它的触达方式基本就建立在“二维码”这一入口基础上了。
你看它的使用逻辑:它无法脱离微信app。你必须首先打开微信,然后打开“发现”,然后打开“扫一扫”,然后选择“二维码扫描”,然后跳转到线下服务生态。这里已经5个步骤了。
就算微信给小程序一个直接的二级入口,也不那么有效率。它不可能颠覆APP。
小程序在垂直性比较明显的行业应用,以及具备生态协同的领域,比如吃喝玩乐的综合服务,小程序不可能取代它们。或者说,它不可能颠覆美团点评们、滴滴们、糯米们。
它更不可能动摇阿里电商形态。微信入口的价值,仍主要是社交,社交向交易的转化不可能高,它需要中间的种种仪式。但仪式太多的话,微信就会走向老路,出现一个死循环。
事实上,二维码扫描,在技术层面也存在很多缺憾。假如光线不好或者网络不通畅,许多时候,扫码无效。很多时候,纯粹的线下反而更有效率。
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跟着说,二维码是一种“所见即所得”模式。真正的所见即所得,用不着这种复杂的流程、跳转,而是更直观的图像、服务标识的识别。二维码根本称不上“所见即所得”。
一眼看去千篇一律的黑白码,不扫的话,你知道它背后到底是什么东西?
只是说,目前这个阶段,想找出一种比它更高效的方式,还挺难。
对于微信来说,它确实也有十足的理由依赖甚至押宝二维码的未来。因为,某种程度上,正是它,才促成二维码在中国的应用勃兴。
当初马化腾公开强调过,二维码是腾讯移动互联网的关键。那么,为什么微信此刻再度强调呢?
公众应该知道,两年前,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快速冲刺二维码,而银联有些力不从心,加上当局监管部门对二维码的安全性存有疑虑,一度被叫停。直到去年8月才开始重新松绑,就是支付清算协会那个征求意见的文件,说正在研究相关行业标准,2017年初出台。12月12日,银联就发布了“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包括《中国银联二维码支付安全规范》和《中国银联二维码支付应用规范》。
若你有心,会发现,小程序的前身“应用号”,就是从去年8月末9月初开始鼓噪话题的。到9月中下旬,这称呼最终确定下来。我想,如果腾讯、微信没有看到这一松绑行动,它不太可能那么精准地卡位宣传造势。
而3个月后的新一轮传播,虽然明里是为明天的正式发布造势,但也恰恰卡在银联两大规范出台、当局意见明确之后。
我相信张小龙在捕捉这一信号与趋势。要知道,二维码在海外用了几十年,更侧重行业端,民众日常生活远未普及。而它落地中国20多年后,才开始借助移动互联网热潮大行其道。这个过程里,腾讯尤其微信发挥了关键作用。说微信是二维码在中国大规模落地使用的推手毫不为过。当然,支付宝的参与也是如此。
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微信甚至腾讯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很大一块是在押宝二维码的未来。所以才有上述卡位,才有小程序的诞生。
但我刚才说了,押宝二维码,小程序不可能颠覆多少东西。它反而是微信危机的信号。而且,就算押宝,也还存在至少三重风险。
首先,服务品质的风险。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开放行动,会激活线下生态与微信存量用户,打开新的成长之门,撮合更多更多人与服务。
但这里面,有太多风险部分。微信开放接口,这个环节肯定有严格的审核,但接入的商户,它们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就不同于微信平台“钱包”那种可控的商品或服务了。线下生态有许多无法监督、监控的环节。二维码跳转后的媒体传播与品牌广告、服务优劣、商品真伪,都很难得到保证。
而且,由于小程序突出的是“效率”,可以大范围覆盖,但不可能有一个纵深的链条,无法渗透到商户的后台与供应链。这类接地气的活,不是腾讯与微信的擅长。淘宝做了那么多年,至今依然遭遇考验,每年都会有一波假货话题出来。我相信,这个也会是微信小程序未来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
其次,二维码的安全风险。二维码技术诞生几十年了,有许多行业标准支撑,也有技术层面的许多安全性,在线上应该有比较出色的控制。但什么问题一落到线下,就千奇百怪,漏洞多多。过去几年,二维码钓鱼案很多。当初监管部门叫停二维码支付并非完全是银行业垄断所致。它确实存在许多风险。许多“扫一扫”根本就不跳转,直接就导致用户资金账户资金、移动资费出现异动。钓鱼的二维码实在太多了。
前几天,有个朋友在朋友圈晒了一张违章停车罚单,上面竟要他扫描二维码交罚款。幸亏他留了个心眼,最终发现那是假罚单。如果扫码,就会损失一笔。而大街上,许多打着广告名义的促销,有许多也是通过二维码钓鱼。
有接口,小程序当然可以监控到非合作商户或机构的不合规应用,但就如刚才提到的,一旦涉及到商户自身的运营,就仍有许多平台无法左右的环节。
最后,短期我们确实看不到什么技术入口能取代二维码的地位,但它的产品逻辑并不完美,在海外也远不像中国这么普及,它隐含着被打破的机会。
现在我们看到有许多新的媒体形态,可以实现更为便捷的“所见即所得”服务,虽然还不成行,没能大规模商用,但我真的不相信二维码会是唯一。
而且,还要看到,微信押宝二维码,是有它的生态体系支撑的。如果没有社交与微信支付两大要素,单纯的二维码不可能支撑起小程序的未来的。目前来说,“社交+二维码+微信支付”,既有粘性,又有入口、支付及场景,还能互为犄角。但也意味着,微信不太可能真正意义上走向开放平台。
只要微信还在自己的一亩里深度耕耘,肥水不流外人田,小程序撮合的服务,就不可能提供给用户更深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