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下闳的雕塑
2004年9月, 浩瀚星空中, 一颗为16757的小行星被永久“镌刻”落下闳的名字之后,围绕落下闳的话题便一直不断……又一个春节来临, 记者无意之中翻阅与春节相关的史料,几年前一篇题为《乘槎问津札记》 的文章映入眼帘,其作者名叫王萌。他在这篇文章的副题上这样写道: 寄给16757号小行星的唯一主人。这位主人是谁? 王萌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文章里,最后落脚到落下闳身上。
2009年8月、2010年1月,阆中市迎来两件值得庆幸的大事:“春节文化之乡”、“中国春节文化主题公园” 相继亮相。
后来,“春节老人”落下闳, 一个与南充剪不断的名字, 越来越被大家熟知。
Part1央视首播阆中春节民俗
2013年2月8日晚7时58分, 一个与南充相关、与春节相连的文化节目,在央视十套首播,后来又多次重播。
央视的这个文化节目,名叫《我们的节日·春节———中华长歌行》(以下简称《中华长歌行》)。据阆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介绍,2012年12月下旬在阆中开机拍摄的《中华长歌行》,是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中国文联、 四川省委省政府联合主办的一台抚天地之琴、奏中华长歌的特别节目。节目旨在反映春节文化的深厚内涵, 以及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变迁。
而这个节目最核心的人物, 就是汉代出生于阆中的落下闳。
时光倒回:2012年12月18日上午,在阆中王皮影演出基地,《中华长歌行》拍摄工作拉开帷幕。据摄制组负责人介绍,这台节目分“春节溯源”、“春节习俗”、“春节梦想”三个篇章。
作为阆中拍摄的开场戏,皮影戏《春节老人》 中的落下闳别具一格———他与阆中仙子穿越历史回到阆中过年, 耳闻目睹阆中人的新生活和新年俗,甚是欣慰。与此同时,以春节习俗为节目的重头戏也开始录制———秦家大院里的腊八饭、祭祖、祭灶、贴春联、贴门神;河溪镇村民廖氏夫妇做年夜饭,盼望在外工作的儿子早点回家团圆; 水码头守望着一家祖孙三代祭祖;古城街头鞭春牛、春节老人送祝福、舞龙、舞狮……
Part2 阆中“锁定”春节文化之乡
2010年初,“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落户阆中。
2012年1月底,国务院参事室春节文化调研组组长、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赴阆中调查后认为, 阆中是春节文化的富矿, 并就加强春节文化工作向中央写了报告, 此报告先后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中华长歌行》选定阆中拍摄,正是冲着“中国春节文化之乡”而来的。
当年,《中华长歌行》 在阆中拍摄的消息传开,人们的感触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得知央视即将播出的《中华长歌行》主要内容为春节、 拍摄地点在阆中的消息后,南充蚕种场的岳小凡十分兴奋。 年近五旬的他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南充人,春节对于他来说,儿时的记忆最难忘。他希望通过观看《中华长歌行》唤回儿时过年的记忆。
市民刘大成直言,当今国人中有个奇怪的文化现象,不少人对洋节感兴趣,对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反而淡漠。一个圣诞节,不仅年轻人瞎过,不少商家也跟着追风。如果我们的下一代有那么一天不知春节为何物,也不知道什么是春节文化,无疑会成为整个民族文化传承的悲哀。
Part3 桥楼寻觅春节文化源头
2004年9月16日,北京钓鱼台。一项命名仪式在此举行: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落下闳小行星”。 据中国科技协会会长介绍:落下闳在所著的《太初历》中首次确立的以孟春正月为一元之始
的历日制度,不仅沿用至 今 ,而且成为两千多年来最能凝聚和体现中国人“华夏情结” 的盛大节日。
此后 ,落下闳被尊称为我国的“春 节 老人”。
落下闳,字长公,西汉 巴 郡 阆 中人。然而,他的故里究竟在阆中何处却像一团谜。2013年4月下旬,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孙小淳一行赴阆中市桥楼乡考察,再度引发人们对落下闳故里的猜测。
桥楼乡到落阳村,中间有一段窄窄的盘山乡村公路。车子爬上一道山梁后,一株参天古柏迎面而来。古柏旁,立有两座古庙。
李长根是当地的村民,家住附近。提及当年专家考察他就来劲:“小时候就听爷爷讲,两座庙子是为纪念落下闳所建。历史上庙子曾多次被毁,眼下的两个庙子系几年前在原址上复建的。”
历史上,这道梁上建有一寺庙群,中有大小庙子7座。原桥楼乡小学校长、七旬大爷贾信泰介绍,这群寺庙分别为城隍庙、土地庙、观音庙、文殊殿、天王殿、长公殿、落垭庙。贾信泰退休后,一直致力落下闳故里的研究,他说:“从仅有资料推测,以及老人们口口相传,这个寺庙群曾被毁16次。因此,也依靠民间捐资复修过16次,这就是落垭庙中存有大量功德碑的原因所在。”
落垭庙所在的落阳山梁西侧山沟,就是落阳村所在地。贾信泰坚称,落下闳当年就出生在落阳村。
孙小淳一行考察后认为,落阳村村名的来源应与古天文活动有关。国家天文台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勇研究员断定,历史上,落下闳的活动应该与落阳村有关。
Part4落下闳与南充情结
上个世纪80年代, 阆中人在锦屏山上, 建起一座观星楼。据称,建观星楼的原因,是为纪念落下闳。历史上,阆中城北的蟠龙山上, 落下闳曾于此建起我国最早的观象台, 与其家乡高阳山相呼应。
在阆中,除了桥楼乡外,与落下闳相关的,还有城里的管星街。据称,建于明朝的管星街其取名,就与落下闳相关。
汉武帝时, 落下闳被征召入长安,参与历法改革。经历六年的实测、 计算和验证后, 他制定的《太初历》被颁布施行。史料记载,当年, 应召入长安研制历法的人很多, 而推荐给汉武帝的历法多达17种, 但最终落下闳的《太初历》得到采纳。
专家认为, 落下闳的《太初历》 不仅使我国的春节问世,还给后人极大影响。历史上,继落下闳后,阆中于西汉末年先后出了任氏父子、三国时期周氏三代天文学家。同时,还吸引了唐代天文历数家袁天罡、李淳风来阆中定居。
当年落下闳完成《太初历》后, 淡泊名利, 回乡过起隐士生活,继续研究天文。
2009年, 阆中春节文化研究会主编的《春节文化丛书》出版。书中写道, 崩山子位于阆中市桥楼乡的落阳村, 远远望去像一座高高凸起的坟墓, 相传这就是落下闳的故居所在地。
2013年11月, 阆中市落下闳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桥楼落下闳》一书。我省社科界人士沧渺在《落下闳与春节》中指出,落下闳明确定义出了春节时间。 巴郡时期, 阆中春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赶年, 即如今人们熟悉的提前过年: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在这段时间,人们都要祭拜祖先。
阆中市作协主席袁勇认为,如今阆中桥楼乡春节的诸多习俗,应该与落下闳相关,如祭拜人祖、烧福纸等。而阆中一直盛行的正月期间游百病, 相传也与纪念落下闳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