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9661|评论: 4

【关注古严道】相岭古道探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5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相岭古道探幽


                            编辑:黑茶小意


  荥经相岭古道是川藏茶马古道中重要的一段。曾经的古道背夫(当地叫“背二哥”)用最原始的方式背出了千年茶马文化的辉煌。今天,我们就跟随当年背二哥的足迹,寻访古道老人,探寻鲜为人知的古道往事。


cc1013cf94e14fc5a2051d49cc88c7c0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31/cc1013cf94e14fc5a2051d49cc88c7c0_th.jpg

荥经姜家大院图


  “裕国兴家”的匾额,足以显示姜氏家族当年的兴盛。姜林,荥经姜家茶店的后人。老人说,以前姜家大院前院做生意,后院制茶,当年背茶包的背二哥就是从这里开始,途经严道古城、六合、花滩、骆背顶、石佛寺等。


ae0d2f1e57fa4423a68b4352724b3974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31/ae0d2f1e57fa4423a68b4352724b3974_th.jpg

石佛寺图


  孟庆森,在石佛寺旁寻访到的古道老艺人,会编快板,唱山歌,吹竹号。跟随老人沿河而上200米,有一块叫“老虎石”的大石头,老人说这里是以前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土匪站在这块大石上,远远就能看到从花滩骆背顶过来的行人,便早作好了准备在此抢劫。老虎石后面山上有个仙人洞,是土匪的藏身地。仙人洞不知有多深,当地人都没走到过尽头。

  不只是匪患,在此居住的王国芬老人对那个兵匪横行的时期记忆犹新,当时为躲避过往的部队“拉夫”,家里的男劳力都躲了起来,母亲背着孩子耕田,同样被拉去当背夫。前面挎着孩子,背上还背了八十多斤重的军粮,幸好走到皇仪堡碰见本家兄弟,在当地拉了一夫顶上,才被放了回来。

  石佛寺顺河而上不远就是靖口驿站。当年果亲王在靖口站喝的“观音仙茶”虽列为了贡品,此茶却未能真正声名远扬。试想当时果亲王行到靖口站时又饥又渴,所饮之茶自然感觉清香四溢,回味甘甜。回到朝庭,也就找不到当时那种饥渴时的体验了,此地所贡之茶,因而不被重视。靖口老街河对面龙板溪97岁的穆书罗和谢家坝86岁的石文福,也是当年古道上的背二哥。


e43dd4c82a264be194f00f34136939a4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31/e43dd4c82a264be194f00f34136939a4_th.jpg

大通桥图


  陈洪锦老人,住在大通桥旁的居民小居内,其爷爷陈龙高是大通桥颇有影响的人物。陈洪锦在大通桥及茶马古道上有较为深入的探究。对于前来拜访的茶马文化爱好者,老人都乐于相助。


4c023ed8e161469380a4ea7ef35d23e9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31/4c023ed8e161469380a4ea7ef35d23e9_th.jpg

栖止堡石刻图


  姜以松,家住栖止堡下街。家里曾经是背二哥住宿的幺店。来歇店的背二哥,将茶包靠在堂屋两边的长凳上,就躺在堂屋中间铺着的草垫上,枕着“花枕头”(木头锯成的柴花子)入睡。如今,老人依旧在这百年老屋里居住,只是中间的堂屋隔成了几间小屋。

  吴文远,家住栖止堡上街,他家也是开店的,叫“重庆店”。吴文远家的店住的都是坐滑竿的有钱人和一些做生意的挑子客,住宿条件自然是好得多。因为要随时听从雇主召唤,抬滑竿的苦力也住在店里,住在楼下的通铺。吴文远讲,店主会给抬滑竿的苦力一些小费,不然他下次就把客人抬到别家店去了。

  上街口有一拐子匠,一年四季专注于做背二哥杵的拐子。背二哥会在这里换一根结实的拐子翻相岭山,或是买了带回家用。

  街上有一五宪庙,后来大集体时被损坏。相传有一位征西大将军,征战途中得一乞丐相助,而后按所留信息找到相助之人就是栖止堡的五宪爷,故而为其扩建庙宇,赠匾“齐天大神”。这道匾现已遗失,“齐天大神”四个字,姜以松老人现在都还记得,就是当时没在意其落款写的是什么,也就无从考证。在栖止堡后面的皇宝山上,有深不可测的“天心眼”,似有人工开凿的痕迹,这与“齐天大神”有无关联,还有待考证。

  过栖止堡,经安乐坝到笆房湾。93岁的李绍文就住在笆房湾的河对面,老人是当年茶马古道背二哥队伍中的大背师,是一队背二哥的领头人。由于山高路远,背二哥都是结伴而行,少则七八个,多则几十人,一是在领茶包时作担保,二来在路途中相互照应。背二哥队伍行进的速度和杵拐歇气的地点,这些都由走在前面有经验的大背师掌握。歇气时要做到“三步两打拐”,走在前面的大背师将拐子用力杵两下,然后前行三步杵拐歇气,后面的依次击两拐行三步歇气。因为背二哥负重行进时都是弯腰埋头的,只能靠打杵的响声传递信息。不然,后面的人就很容易撞到前面停下的人,撞破头是小事,要在悬崖陡壁之地,就很危险了。

  过了笆房湾经水打鼓,再往上走就是界牌了。古时这里是荥经和汉源的交界处,有一个石牌坊,古道从牌坊下经过,旁边还立有一块记录修路功德的四方碑。在此居住的夏方元老人记得石牌坊上的一面题字:“雅江西望添新象,若水南来谈旧痕”。据说是以前荥经一个叫刘若水的县长题写的。牌坊下不远处设有官府交接公文的驿馆。这些现在都已不存在,唯有从驿馆流传至今仍然没有人对上的古道地名联:“清溪一长老,脚踏黄泥拜观音,击鼓焚香求安乐”(地名:清溪县,长老寨,皇仪堡,观音岩,水打鼓,安乐坝)在此居住的酉绍清老人也是当年古道上的背二哥,已近90岁,身体健朗。


376aa77a2d8745428179f8e7ba8466d1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31/376aa77a2d8745428179f8e7ba8466d1_th.jpg

观音岩图


cee4ade1d4fb4c18a710a429dda833e9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31/cee4ade1d4fb4c18a710a429dda833e9_th.jpg

皇仪堡老街图


  黄仪堡曾经的石板街铺上了混泥土,只有几户人家保留了原来的老屋。

  当年的背二哥队伍中,还有不少的“女背子”,皇仪堡的“女背子”陈东芝,人长得漂亮,山歌也唱得好,听说她在路上,前面的会放慢脚步等,后面的会加快速度追赶。她歇号做店,店家都不收号钱,因为她会带来更多的人气,喜气。有山歌陪伴,背二哥的路途也是快乐的,如今,我们只能在故事里感受她的山歌了。

df5db40edcd44f33ac99b3d4bdb77552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31/df5db40edcd44f33ac99b3d4bdb77552_th.jpg

卓其增家的老屋图


  卓其增,84岁,家住皇仪堡不远的三转山。老人说这里以前也是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不过这里的土匪和老虎石的土匪不一样,他们只绑大票,抢大单,不抢普通老百姓。他们在古道沿线及官府内都有耳目眼线,故屡屡得手。一次土匪设伏抢劫的事件,卓其增老人记忆犹新。土匪在古道的两边山头上都架设了机枪,十几个土匪晚上还住在老人家。这也让老人听了几句当地土匪的行话,吃饭叫“抄粉子”,筷子叫“篙杆”,酒叫“辣辣冲”。酒足饭饱之后,拿来“千张皮”点燃,听到钱纸烧的响声,一个土匪说明天火线有点凶呵。这时,家里的鸡叫了,一个土匪说“天才子”叫得好,便逮来杀了烤着吃。老人家的猪也在叫,一个土匪说还有“老拱”一起煮了,另一土匪说,“天都要穿了”别误事(钱纸叫“千张皮”,鸡叫“天才子”,猪叫“老拱”,天亮叫“天穿了”)。第二天,老人一直躲在家里听子弹在天上飞的声音。


d3f5e6e3f8704344b9fee0b00004924c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31/d3f5e6e3f8704344b9fee0b00004924c_th.jpg

小关图


  当年的小关是一处垭口,这个石龙门是现在才修建的。翻过小关就是一片开阔的平地,是当年藏族马帮经常扎营休息的地方。卸下行李的骡马在河边的草坪上打滚,大黑狗(藏敖)拴在推放物品的帐棚边,用大皮筒吹火做饭,别在腰上的藏刀闪闪发光。藏族马帮的威武令土匪都避让三分。


4bb4629acd9a4bdf9f76376dd507c989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31/4bb4629acd9a4bdf9f76376dd507c989_th.jpg

龙灯石图


  这是一块被人为破坏了的龙灯石,原本是口衔龙珠,活灵活现。当年龙灯石下面有一水车石磨,长年不停加工玉米面。当地有人在梦中得知,长期不停转动的石磨已将石龙逗活,石龙要走,带来的将是灾难。此事传开,人心惶惶。有一个叫陈云发的,带人绑了绳梯,用自制的黑火药把龙头的下嘴壳炸掉了。龙身破了相,自然就走不了。

  此处河左岸原来是悬崖峭壁,无路可走。因此古道是过河到右岸,绕过悬崖,再过河回到左岸。河边石刻“蒋公桥”可以佐证。相岭古道历朝历代都在修筑维护,后来改道左岸不过河。改道是否是“重修大相岭桥路碑记”所指之时,不得而知。


31f4ebd1073d4b55b67c416e7765d698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31/31f4ebd1073d4b55b67c416e7765d698_th.jpg

龙灯石刻图


3a59ca8632154026a3db5da7b9c0068b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31/3a59ca8632154026a3db5da7b9c0068b_th.jpg


d592f88d36b44c0b86573a9f906175a9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31/d592f88d36b44c0b86573a9f906175a9_th.jpg

团团塞图


  从龙灯石往上走,过木沟岩,翻过大关就到了团团塞。“二十四盘(地名)三斗碗(地名三大湾),吃不完就团团塞”,说的就是这里。这是一块孤石,周围塞着几块石头,古道从石前经过,也有途经的背二哥在大石下歇息过夜。


989b4b853dc04971b26d965992e9c301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31/989b4b853dc04971b26d965992e9c301_th.jpg

重修大相岭桥路碑图


  离团团塞不远就是高石碑。这是一块高约3米,宽约1米的石刻碑。标题是:“重修大相岭桥路碑记”。落款是:“光绪丙午秋九月督蜀使者巴岳特锡良纂并书”。石刻往上拐弯处还有一个碉堡,在修电站时炸掉铺路了。

  再往上走是慢坡子,长老寨,三大湾,直到大相岭垭口。

10551040b5ae47bdb2a345a1ea08d87e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31/10551040b5ae47bdb2a345a1ea08d87e_th.jpg

大相岭图


  从大相岭垭口前行约一里远,就是草鞋坪驿站。这里只歇脚吃饭,不住店。荥经潮湿多雨,过了垭口的清溪则是干燥少雨,翻越了相岭山的背二哥都要在这里歇脚换一双干净的草鞋,房前的烂草鞋堆成了小山,草鞋坪由此得名。站在草鞋坪,能清楚看到山下的羊圈门和清溪城。在此不由想起那副粗野朴实的对联。曾有一官员进藏区,途经此地之际正是满山蕨菜(又名蕨鸡苔)萌发之时,便给路人留了一上联“嫩蕨鸡,张牙五爪抓哪个?”,返程之际,已是秋天花椒红熟之时,见此联还没人对上,自对下联“老花椒,鼓眉急眼瞪着谁?”

  这条相岭古道在清溪便分成了两条,一条经富林随南方丝绸之路而去,一条则是往西沿川藏茶马古道,经宜东、三交,在化林坪合途经牛背山的三合古道,再经沪定到康定。

  三合古道途经花滩、泗坪、新庙、三合,绕牛背山到化林坪合路。这条古道所经之处沟壑众多,维修难度很大。沿途很少拐子窝,没有可考证的大的驿站,其运输能力不能与皇仪相岭古道相论。这条古道避开了大相岭和飞越岭两道天险,到藏区泸定的路程缩短了50多里,对于管控藏区,调动军队,运送物资有其意义。“西旅底平”及木梳岩石刻将此路定为“军路”,也证实了这一点。确切的说,三合古道是荥经相岭古道的一条支线,现在牛背山正在开发,这条古道也会有更多的资源发掘并展现于世人。由于较皇仪相岭古道缩短了两天的时间,背长脚到康定的背二哥都选择走这条路。三合乡楠林村三组的张荣贵老人当年背茶包走的就是这条路。老人现已93岁,身体硬朗,老人说,当年32人背二哥的队伍中,现在就只有他还在了。

  在此祝愿所有的古道老人健康长寿!这些古道老人是宝贵的茶马文化活化石,希望有更多人去关注他们,发掘更多古道故事。(荥经背二哥 走茶马古道)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3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7-2-5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繁华已随古道去 平淡渐入农家来

——走访茶马古道上的凰仪堡





    从雅安出发的茶马古道大路,向南经飞龙关到荥经新添、严道,经六合、花滩、箐口、黄泥,翻越大相岭到清溪,向西经宜东、三交翻越飞越岭进入泸定,经磨西到打箭炉(今康定)。此路是朝廷向藏区输入军饷物资的官道,沿途驿站客栈较多,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商旅行人、马帮过往频繁之路。
  而从荥经至汉源要经过三个驿站,即新添站、箐口站和凰仪堡。这条官道是从荥经县城出发经严道古城,沿荥河南岸至花滩,折而向西经石佛寺,过大通桥进入安靖,继续前进进入凰仪,开始翻越大相岭,进入汉源清溪境内。
  半个世纪前,由泥巴山翻越大相岭的国道108线修通后,凰仪堡便成了僻处一隅的小镇。如果不是探寻南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恐怕也没几个人知道。冷落了,反倒勾起人们对它从前热闹风光的追忆。


  偏处一隅的古道村落

  荥经县安靖乡境内的茶马古道自石佛寺开始,经菁口站、大通桥、凰仪堡、小关、大关、草岩坪与汉源县清溪镇接壤, 境内古道全长65华里,茶马古道遗址在一片半原始森林中盘山径仄而上。然而,无论是南丝绸之路还是川藏茶马古道,凰仪堡都是跨越大相岭的必经之地。打此而过的茶马古道将上千亩鸽子花与秀美大相岭串联在了一起。在历史烟云和青山秀林的见证下,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正着手古道驿站的历史蜕变。
  从著名的大通桥沿相岭河而上,南行约7公里左右,便是安靖乡崃麓村村口,这里立着一个惹眼的黄色指示牌:茶马古道——凰仪堡。沿着指示牌的方向向前30米,就进入崃麓村,也就是曾经茶马古道驿站——凰仪堡。
  一条窄窄的老街,两排低矮的老式木屋,三三两两的当地住户,坐在屋檐下拉着家常。没有人喧车鸣,没有商贾行旅,偶尔有访古问幽者从此经过,年老的人们就会向他们重复着不知讲了多少遍的故事。
  关于凰仪堡名字的由来,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
  “相传曾有皇帝选妃选中了小关的姑娘,小关属黄泥,后来就改黄泥为凰仪,取其谐音,意即有凤来仪,也算去掉了土气。”同行的安靖乡林业员周学文说,小关街道至今已经不存在了,依商路而发展的凰仪堡也因历史变迁而没落,为了生存,不少年轻人开始走出世代居住的村子,在外打工,村里只留下很少一部分,而他们则靠种植玉米、黄柏和柳杉为生。
  在凰仪堡背后的小山包上还残存有当年鹅卵石、红砂石铺就的商路遗迹,拐子窝和马蹄印。“当年的商旅靠的就是背夫、驮马走这崎岖险要的山路翻过大相岭而到汉源清溪。”周学文说,作为茶马古道的大路,大相岭上设有好几处驿站,专供路人歇息饮食,同时也为商家备有马匹及出卖力气的“杠夫”(专门扛货物)及“步夫”(也就是背夫),此外,作为官道要隘,凰仪堡还起着警戒驻防作用。
  随着岁月的变迁,凰仪堡老街的石板路早已变成水泥路,无数的拐子窝窝也被厚厚的水泥掩盖,先人艰难跋涉的脚印和奔劳的辛酸轻易地被现代文明淹没,等现代的人们回过头来想要守护那些动人的文化篇章时,却发现已经有了残缺。
  往事如烟。
  看着凰仪堡如今的现状,有谁会想到,这条充满神秘和布满奇险的古商道曾经的繁华,沉淀了多少厚重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边茶文化。千百年来,它曾为促进藏汉地区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铸就沿线藏、彝、汉各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是一条坚实的纽带。


  被冷落的繁华关塞

  沿着老街向前走,街道两旁均是木质结构的老屋,朴素,无甚装饰。山坳里居家原本不易,加之古道荒弃之后,地势偏远的缺点便显露出来。
  老街上,不少村民趁着明媚的阳光晒玉米、四季豆,有的则坐在屋门口晒着太阳摆龙门阵。
  “以前这里就是开的客栈,名叫天顺店,据说是凰仪堡最大的客栈,可同时容纳上百人在这里歇脚。”村民刘富彬在崃麓村住了30多年,可谓在古道上长大的孩子,对于自家的老屋,他并不是很清楚,只是听老人们讲,这里曾是凰仪堡街上最大的客栈,虽然真实性有待考究,但对于老屋的历史,他还是颇有自信的。
  走进天顺店,穿过一道木门槛,一个大天井呈现眼前。天井四周都是木质瓦房,围成一个四合院。右侧的一段木梯,连接着二楼的房间。
  “小时候听老人讲过,我们家这个老屋曾接待过很多过往的背夫。”刘富彬说,曾经的凰仪堡热闹得很,由于这里是通往汉源的必经之路,整条老街上不仅有客栈、茶馆,也有面馆、豆花等吃食售卖。
  “背夫有时候会买几个烧饼子揣着,然后继续赶路。”刘富彬告诉记者,客栈人满的时候,背夫们就会住在当地农户家里。由于背夫是当时最劳苦的职业,干的都是最累最苦的活,因而对于这些劳苦的人来借宿,许多农户也是热情接待他们,不求有什么丰厚的回报。
  在天顺店的旁边是 高家店,也是一家曾经繁华过的旅店,两家旅店只隔了30米,同样的百年木制老屋,同样的构造,除了房屋布置有些不同外,高家店的规模则要比天顺店要小一些。
  “我从小就住在这里,这个屋子是祖上留下来的,曾经可算是凰仪堡里的‘星级’旅店呢。”正在家门口编着竹栅栏的村民徐万忠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儿,一边带记者四处参观,一边讲述着高家店过去每天接待七八十人的繁盛历史。
  数百年中,这里穿行过络绎不绝的马队商旅,大批的茶叶、丝绸和生活用品通过凰仪堡和古道输入西藏、云南,而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土特产,又源源不断地经此进入内地,供给汉人使用。漫长的贸易史诗里,人马的脚步磨光了古道上的大小石板,也让茶马背夫们留下了无数的拐子窝。不过,现在这些拐子窝,大多都留在了水泥混凝土之下。
  据当地老人讲,曾经凰仪堡老街设有脚店、客店,脚店主要用来宿放牲口,客店则用来住宿“背子”,就是背夫,至今一些老屋仍能看到“幺店子”的痕迹。
  尽管繁华已成记忆,但世居于此的人们,却经受住了由兴到衰的考验,守着古道和这个古老的村子,过着平淡、与世无争又充满希望的生活。
  “我们这里山高、土好,适合种黄柏、柳杉、甚至重楼,一斤黄柏2.8元,柳杉一立方米则能卖800元,重楼的价格就更高了。”村民蒲学富是当地一名重建户,今年春节便搬进了新房,目前,他主要靠种植黄柏、柳杉增加收入。
  “听说很多地方都在打造茶马古道景点,我们也希望以后凰仪堡能打造一下,这样我们也可以发展农家乐,守着家门口轻松挣钱了。”蒲学富对自己生长的地方充满了期待。
  “这里已经有不少村民在种植重楼了,但由于投资较高,管理较难,目前还没形成规模,我们打算请专家来对村民进行重楼种植培训,逐步让这里形成重楼种植规模,以增加村民的收入水平。”周学文说。
  采访结束,告别凰仪堡。山风送爽、晚霞通红,村民们也都纷纷回屋准备晚饭,老街只剩下一片安详、静谧。


                       记者 蒋阳阳


 楼主| 发表于 2017-2-5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茗香马铃 西蜀荥经


                    作者:王兰兰 来源:汴梁晚报







新添村。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上驿站集中的小村。


千年的茶马古道走过了一代代为茶奔波的人。


沿袭百年的黑陶作坊。


80多岁的老人姜琳。图片均由记者赵文建摄

     绵延的古道,承载着几多背夫的背影。风吹画角、金戈铁马的边城记忆,丝路烟雨、茶马喧嚣的岁月往事,这就是荥经,维系中原和边地贸易大动脉上,血脉交汇的要冲。
荥经古称严道,是茶马古道上必经的重镇,古代要运货进藏区都要从这里翻山到雅安。因为地理位置特殊,也使荥经成了南方丝绸之路和川藏茶马古道的重合点。千百年来,无数的背夫和马帮在这里的崇山峻岭开辟了一条条西南地区与外界沟通的神秘古道,从成都过来的货物出蒲江后在这里集中交易,然后再随着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商队、马帮翻山越岭,走出国门。
     6月2日,“宋韵中国 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特别报道组一行走进四川雅安市荥经县,找寻渐逝的茗香马铃,感受荥经茶马古道千年的魅力。
     荥经县城的老街上有很多古老的庭院,两条古道穿越汉唐,在这里留下了很多遗迹,碑记、茶庄、古驿站、黑砂陶器都成为当年茶马古道的见证,默默诉说那段辉煌的历史。
“在我们县烈士乡的一块悬崖绝壁上,我们发现一块刻于1900年前秦汉时期的石刻,它完整地记录了南方丝绸之路的修建历史。”荥经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陶雄辉向记者介绍说,“这块荥经‘何君阁道碑’,印证了南方丝绸之路的存在。”
     特别报道组一行在荥经县博物馆看到了“何君阁道碑”的相关信息。这块长约0.8米、宽约0.5米的石刻记载了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蜀郡太守何君令人在此修建古栈道的事迹。碑文中的52个隶书,字迹清晰,笔画简洁,雄浑古朴。据荥经县博物馆高俊波馆长介绍,“何君阁道碑”是2004年维修108国道时发现的,当时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它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东汉摩崖石刻,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南方丝绸之路的认识,还对西南地区的交通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汉代以来经过荥经的南方丝绸之路,与现在的108国道线荥经段一致。
     记者看到石碑下面岩石上一个个的古栈道孔面对着波涛汹涌的荥河,如今栈道虽已不在,但“何君阁道碑”却无声地诉说着当年那段辉煌的历史。
     走出荥经县博物馆,在荥经县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特别报道组一行来到县城的一处老四合院。推开木门,一座典型的川西民居三重天井四合院呈现在记者眼前,大院幽深,穿过第一、二重天井来到第三重天井前,记者被堂屋前的四扇雕花木门吸引。这四扇木门通身精雕细刻,上半部分的镂空刻花中镶着圆形的戏文图案浮雕,下半部分雕刻分为三部分,两块小型木雕刻着牧童吹笛等图案,中间的大型浮雕则人物荟萃,形象生动,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浮雕上,还依稀可见剥落的金箔。
     陶雄辉告诉记者,这里就是曾经风光无限的姜家大院。姜家大院是清代公兴茶号旧址,当年姜家在前院生产茶叶,在后院居住。姜家是雅安边茶生产历史上的一大旺族,生产的“仁真杜吉”牌砖茶曾是西藏高僧贵族乃至达赖、班禅的主要饮品。
     现在,院子的主人是85岁的姜家后人姜琳。得知记者采访,老人便向我们讲起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姜家制茶史。姜琳说,姜家自清朝嘉庆年间开始生产边茶,由于制茶工艺独特,他们的边茶很快在众多边茶品牌中脱颖而出。他们生产的一些极品砖茶受到西藏高僧和贵族的喜爱,西藏三大寺年年购买他们的砖茶。到了光绪年间,姜家的边茶年产值已达数十万银两,堪称当时的商界巨子。姜氏家族因茶而兴,也因茶而衰。从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姜家边茶生产开始衰落。
     如今这里已不再生产茶叶,但大院仍保存完好,姜琳老人和老伴就居住在后院的一间屋内,其余的房屋都出租给了别人。记者数了一下,整个大院除去堂屋和走廊,有34间屋子可供人居住。从这样的建筑规模和还残留着些许金箔粉的雕着中国古典故事场景的门窗看来,记者还是能够感受到这个经历了几百年历史的老屋曾经的辉煌。
     从雅安出发的川藏茶马古道,其干线经荥经,通往大相岭以南的汉源,再向西进入藏区。特别报道组一行沿着茶马古道来到新添乡新添村,这里便是昔日茶马古道上的一大驿站,荥经河从这个驿站和场镇间穿过。幽深的街巷两边,林立着新旧相间的木制房屋,斑驳的痕迹掩不住百年的沧桑岁月,青石板古道已被水泥覆盖,但老屋上残存的雕花门窗和青瓦映衬的精美木刻柱头,却在讲述曾经茶马互市的盛况。
     “新添古镇是茶马古道上后起的一处驿站,昔日商贾汇聚。”荥经县政协副主席张顺昌告诉记者,“新添村地处雅安雨城区与荥经县之间,当年的古道从雨城区观化乡上山,经陡牛子、高桥关然后抵达荥经。由于山路崎岖,早出晚达,背夫建议在这个地方再建一个驿站。因为是新添加的驿站,所以被人们称之为新添站。作为雅荥旧路沿线的古老要冲,在茶马古道衰落以后,新添站仍作为地方大驿站而存在。
     沿着主街往下走,一排排整齐的老屋映入眼帘,大多数是曾经的客栈。“新添驿站至今仍较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木结构民居建筑,中间夹杂着一些‘幺店子’、‘虚脚楼’和商铺。”新添村文书杨有康向记者介绍道。
     “这条短短的街道上原来有10多家马店,‘兴盛店’是新添驿站曾经最繁华的旅店之一。”杨有康向记者介绍。茶马古道兴盛时期,“兴盛店”有1200多平方米,可容纳200人~300人居住,可谓不负“兴盛”之名。在“兴盛店”的旁边是 “中和店”,也是一家曾经繁华的旅店,两家旅店只隔了一堵墙,同样的百年木制老屋,同样的构造,只是房屋布置有些不同。杨有康说,这些曾经是新添驿站里的“星级”旅店,一批批的商贾在这里歇脚休息。如今,新添驿站没有了来往的商贾,却多了一分宁静与安详。
     新添驿站的建筑依然完好,上百户人家的青瓦屋顶紧紧相连,登高俯瞰蔚为壮观。杨有康说,曾经的茶马古道盛景虽然成为过去,但整个村子保留了浓厚的茶马文化。随着大家对茶马文化的重视,现在准备打造茶马旅游景点,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茶马文化。
     新添乡不仅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古驿站,这里的太阳村还种有全国珍贵而稀少的枇杷茶。据张顺昌介绍,枇杷茶载入史籍的资料并不多,清代,曾有这种茶被做成“贡茶”进贡的记录。乾隆年间《荥经县志》记载:“有枇杷茶高二三丈,叶粗大,土人采嫩芽制出,以代普洱,味亦差近。”太阳村有20余亩枇杷茶,而老树中,树龄200年以上的有3株,100年以上的有10余株。“希望通过相关部门的努力,能让荥经枇杷茶名扬天下。”张顺昌眼里满是期盼。
     如今,荥经县相关部门已着手深度挖掘枇杷茶和太阳村手工制作枇杷茶的发展潜力,准备着手打造具有荥经特色的枇杷茶产业。发展茶马文化,把新添驿站打造成茶马文化景点,再把地全部种上茶叶,荥经将慢慢找回那渐逝的茗香。


寻踪故事:
                                 黑砂陶器的故事
                                       记者 王兰兰


     荥经古称严道,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驿站。严道是深入南方蛮族的要道,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南征时就曾屯兵这里。为了御敌,诸葛亮还在周围布下了像“八阵图”一样的阵式,每当军营炊烟升起,远远望去,一片烟云茫茫,敌军根本分不清对面的状况。
这就是荥经八景中的“古城烟雨”。不过“古城烟雨”还有一个解释:从古至今,荥经都是黑砂陶器的盛产地,每当烧制砂器,就有烟雾升起,似雨非雨,似雾非雾,别有一番秀丽的景色。
     茶和天下,有道是茶不离壶,壶里乾坤大。荥经县政协副主席张顺昌说,据考证,黑砂陶器已有2000多年的制作历史,荥经砂器不仅烹饪熬药,还广泛用于泡茶。好花要有好土栽,好茶要有好茶具。蒙山顶上茶,严道黑砂器,乃是古人在生活中探索实践,在艺术中不断完善的养生之谛。


记者手记:
                      荥经是一座有文化的小城
                             记者 王兰兰


     荥经,从远古洪荒纪元走来,承载着自然馈赠的优美生态和丰富物产。这座位于邛崃群山之间的精致小城,没有大都市的喧嚣,却在悠然自得之中涌动着横亘千年的力量。
     一座城市不能没有文化,就像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初来荥经,记者便感受到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绵延千里从这里穿过的茶马古道,见证历史的何君阁道碑,众人朝拜的石佛寺……这里有说不完的古迹和传奇。它们就像是古城荥经的脊梁,穿越千年,让古老的荥经在浩瀚的时光中挺直身躯,也让年轻的荥经在突飞猛进的新时期找到了继续前进的方向。


 楼主| 发表于 2017-2-17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荥经相岭古道是川藏茶马古道中重要的一段。

发表于 2018-5-13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想走一走, 这古老的川藏茶道; 但不识路而难行。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