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雅茶,崇尚知恩图报 小屋简陋满温馨,承载弃婴成长情。吃水勿忘挖井人,应念栽树人,鸦尚有反哺之义,羊且知跪乳之恩。大海研墨地作纸,难赋恩人养育心,两位老人无私奉献,演绎人间大爱的故事感天动地,令人赞叹的同时,那早已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对老人的冷漠就有些不可理喻,五味杂陈,令人心寒,人都是有头脑的,头脑相当于硬盘,硬盘大,装的东西就多,但再大的硬盘容量毕竟也是有限的,过一段时间就要清理一下“垃圾”,规整一下文件,这样好再“装”东西。但也有一个问题,一般的删除不能从根子上让硬盘的记忆“归零”,“过去’像影子似的散落在硬盘的各个区间。除非你“动粗”,或者格式化硬盘,或者用特别的软件删除,硬性“破坏”记忆——如此说来,人脑、电脑都是有感情的,记忆力者都很好。其实人生在世,一般经历的事儿越多,忘记的事也就越多,因为脑子的容量也是有限的。但有些事儿实在很难从记忆里“根除”,比如第一次上当受骗,第一次挨揍等。也有忘不了的,比如给谁借钱了,对谁有恩情,给谁行贿了,换个说法,吃亏的事,总是记得牢,占便宜的事,总是忘得快。
老早前就有名士对洋洋得意的魏公子说,事物有的不可以忘记,有的不可以不忘记。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记它,说得真好。说白了就是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而不是索取的心,人要知恩图报,而不是过河拆桥,中华民族历来都是崇尚知恩图报的国度,常言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翻开中华民族漫长的史册,记载着不计其数感恩的故事,“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的故事虽然看起来有些神秘和神奇,但故事的内容彰显出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的道理。“一饭千金”说的是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念念不忘当年自己穷愁潦倒,陷入生活困境时漂母的帮助,派人四处寻找,费尽周折,最终以千金相赠给漂母回报当年的一饭之恩。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不惜“效犬马之劳,许先帝以驱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据史料记载,清朝那日理万机,忧国忧民的康熙皇帝不但对孝庄太皇太后非常感恩尽孝,而且对其庶母孝惠章太后也出奇的感恩孝顺,做到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犹,丧则致其哀。
感恩回报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美德又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感恩回报是正直诚实者应具备的品德。一个人只有心怀感恩之情,才能更好地回报自己的父母包括自己的养父母,回报社会。心存感恩,才会责无旁贷地去报效我们的伟大的祖国,做一个造福于人民的人。人和人集成群体组成社会,个人就不再是一个鲁滨逊式的纯粹的个人,个人的行为就对社会和他人产生诸多影响。为了让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得更有效有序,避免无谓的摩擦和损耗,个人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那些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就会上升为硬性的法律或规章,人们必须强制遵守;还有一些影响力相对较小,但又十分松散和广泛的,就形成较软性的风俗道德。公德就是道德的一部分,它涉及社会的公共活动领域。
追根溯源和法律一样,公德的本质在与社会的利益。人们为了社会利益而渐渐形成公德,公德为社会维护和创造利益。社会再将利益分配到每个成员。这里的利益是泛泛而指,包含权利等所有正面的东西。当然,公德创造利益也必有成本的付出。这个付出就是社会成员的遵守。遵守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甚至是限制,有时会造成物质的损失或精神的不自由。但总体而言,社会遵守的成本肯定小于由此带来的收益,这是公德之所以产生的理由,也是公德经历时间的考验而一直生生不息的原因,但是今天不管是承认还是拒绝,我们的社会公德陷于崩溃。横的看,比起西方发达国家,我们自惭形秽;竖的看,对照历史和前辈,我们也无地自容。既然社会的发展也好,个人的生存也罢,按理来说都是追求利益(包括权利等),而公德的本质也是利益,两者是一致相符的。那缘何谈到利益人们趋之如骛,而谈到公德却极为冷漠?或是把公德当成一种单纯的责任甚至负担?
原因还得从根子里找。其一:我们的公德是否实际产生了利益。公德产生利益,理论上固然不缪,但实际上如何又是另一番景象。譬如一台机器,原本能产出产品,但如若操作不当,未必就会如愿:或者没有产出,也或产出次品。譬如说乐于助人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但是现在你却不敢去扶起一个摔倒的老太太。这就是乐于助人的美德现在遇到了麻烦,不能有效的实施,不能产生正面的利益;其二:公德的收益是否合理的分配到社会成员身上。公德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参与,他们因此都付出了成本。如果公德利益不能通过顺畅的渠道反馈到社会成员,那么公德就会渐渐枯萎,就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道理再简单不过,付出应该有回报。譬如说维护景点的环境,不乱扔垃圾。但如果景点依然卖给游客昂贵的门票,景点的利益与游客无关,游客又何必太在意随手丢掉的果皮?他们以为票价里理应包含清洁的成本。
行公德者需有回报,这样公德越盛。公德越盛反馈给每个人也越厚。这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反之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我们的社会目前公德衰微,关键在于此:好人鲜有好报,坏人经常获益。所以要想公德昭彰,我们必须还原公德的本质。让所有成员都明确的体会到:公德虽然和责任和义务相连,但公德更是利益是权利。哪一天,我们的社会做到这一点,不用声嘶力竭痛心疾首,不用捶胸顿足仰天长叹,公德自然的就会翩跹而至,像风轻柔,像雨滋润,如此简单平常,另外不得不提,公德在整个社会里是一个很小的部分,就像草原上的一片花丛而已。它不是独立的,而且深受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社会的稳定与动荡,在一个动荡甚至战乱的社会里,公德这片花丛直接被沙暴掩埋,几乎没有生存的可能,其次就算在稳定繁荣的社会里,公德也是十分脆弱的。
如果法治不张,规则不举,公德这片花丛就失去了依附的土地。若连硬性的法律和规则都得不到遵守,何谈倡导软性的公德?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一片稳定,也是前所未有的繁荣,但恰恰法治羸弱,潜规则盛行。在这样的环境下,公德之花要想吐蕾绽放,像冰严封,像雪重压,必定艰多道远,表面上缺的是金钱,本质上缺的是观念,命运里缺的是选择,骨子里缺的是勇气,肚子里缺的是知识,事业上缺的是毅力,行动上缺的是改变,拥有远见比拥有资产重要,拥有能力比拥有知识重要,拥有人才比拥有机器重要,拥有健康比拥有金钱重要,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性格决定命运,生活方式决定健康。〈王仕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