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知青碑林坐落在苍溪县永宁镇兰池村的雨坛包,处风景秀丽的印盒湖旁。
国道212线旁的碑林园大门“知青坊”,水泥铸就,古朴简洁。坊上有楹联“知识青年受教育,广阔天地炼红心”。
一条宽三米长一公里的水泥小道,蜿蜒盘旋,穿行在雨坛包中。
雨坛包树木繁茂苍绿、浓荫蔽日;碑林的水泥小道蜿蜒曲折,两边灌木丛簇拥,淡黄的火棘花、含苞欲放的野刺花......。小道两侧有国内外知青本人、知青班级、知青朋友、知青夫妻出资建竖的石碑。他们中有科院教授、政府企业退休人员、高校人士等。还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村镇政府、或私企捐资建竖的。碑林碑刻的石材,有红桃石、青桃石、红线玉石、黑色花岗石等,林林总总近百座石碑。石碑,内容涉及上山下乡运动期间,以及至今各阶段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恋爱婚姻、生产劳动、农村生活、农业状况、民风民俗等真实记录和故事。含盖小小说、散文、短文、书信、个人小史、诗、辞、歌、赋、联、句、铭言、题词、赠词等等古今体裁。石碑,字体各异,本地天然岩石古雅朴拙,人造大理石中规中矩。
小道上行走着两鬓斑白的老人,其实,这是些当年下放农村的生龙活虎的知青少年。寂静的小道上,不知是谁轻哼着那“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歌声韵味苍凉,碑林气氛肃穆。
退耕还林后的雨坛包,恢复了良好的植被,没有民居,知青碑林,便少了那人世间的喧嚣,久违的回归大自然之情,油然而生。
二
现在来说碑林所在地雨坛包。
“古时,为百谷请甘雨,为百姓祈饴露,国之大事也。故天子为其曲膝跪拜,官民为此劳碌伤财。祈雨包何来?苍邑祈雨之所也。古汉昌山地,旱魃肆虐,众生依天活命。天不垂霖,井涸溪竭,稼禾无收,不请雨无他途也,故祈雨之包名存”。这是我抄录的禅林祈雨包的碑文,用于解释永宁兰池的雨坛包称谓的来历,想来倒也切贴。
相传当年祈雨,永宁兰池乡绅里邻、黎民百姓,在旱魃猖獗、人饥无食、畜渴无水饥馑之岁,于雨坛包舞火龙祈雨。启奏上天:救苦救难之雷公电母、普降甘霖,解旱赐生 沐风栉雨,五谷丰登。
这儿还得说永宁火龙:相传永宁火龙乃蜀王弟苴侯化之,兰池官地坟尚有遗迹存在。当地耆老忌日或年节,扎一鱼龙状火龙飞舞坟前,并口诵侯治卸之德。数条火龙连舞半月不绝。火龙感泣,遂改恶从善,归隐江河,带嘉陵插江之水滋一方万物。苍生安居乐业,永宁之名始得。
今逢盛世,党民同心,水利兴焉,丰收连年。舞火龙祈雨,已成为一大民俗文化表演。
也许,当年的知青没有见过祈雨的场面,更没有见过火龙,不过,天高地远、贫瘠缺水却是他们深有体会的。
雨坛包有神奇的远古传说,与知青更有着上天安排般的因缘,若无当年的知青下乡时结识的热情乡邻,焉有今天建知青碑林之壮举?
三
友人约我参加苍溪知青文化碑林开园仪式,我笑道,只要有照片,写点做说明的文字,很容易的。可真没想到要动手写一篇“再进知青文化碑林”的散文,有如此之难。
记得第一次进碑林,心中颇有不平,为了纪念上山下乡的人生经历,动此大手笔建碑林。知青,下乡十一、二年后全部返城,有赶末班车上大学的、有光荣参军的、有改革的大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家的,可谓事业有成。最不济的也当了工人,如今有一份养老金,应该可以安度晚年的了。与时下在企业工作了一辈子后遭遇破产下岗的工人比,要好得多。
可参加苍溪知青文化碑林开园仪式,看当年知青演唱《我们这一辈》,“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熬尽了苦心交足了学费,我们这一辈,真正地尝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无悔。”着一身知青时的红卫兵服装的、在碑林留影的早已过天命之年的知青老人,那还真颠覆了我的观念。
我走在碑林中,看那一块块石碑:有不愿去香港而要至去边疆的血书、有对共和国前途的忧思、有十六岁少年的迷茫、有战天斗地的豪情、有企盼回家的苦情、有知青楷模的寄语、有老教育家的勉励......;听友人介绍长跪在碑前,哭祭上山下乡时早逝的女友的老人的情景......。是的,碑林,是一部活生生的没有声音没有人表演的知青史,让人顿生对当年知青的崇敬之情。
没有人烟的林地中,那一块块原石、那纪念碑、那百十张黑色花岗石碑板,是怎样合着混凝土竖起的?个中艰辛,只有天知道!
“把蹉跎留给了昨天,把真情奉献给了今天,还要用幸福安康去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用这话安慰没有下过乡当知青的在企业工作了一辈子后遭遇破产下岗的我辈,一样有用。
2017-3-25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