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书枝:用写作留下故土的痕迹“未入门的植物爱好者,已离乡的乡下人”,沈书枝曾这样在微博里介绍自己。植物、故乡、风物,是检索这位年轻散文作者的几个标签。安徽芜湖南陵乡下的野蔷薇初生的嫩茎、斑茅裹着茅衣的草芯、艾蒿与鼠麴草,南京城墙上的紫堇、雨中的悬铃木、街边成束的栀子花,北京春夏之际公园或远郊爆炸式拥簇的花草……这是沈书枝热衷描摹的对象。因为它们连接着她对故土的依恋。“这份自然意识的苏醒,一直等到我离开家乡去往城市读书和工作以后。”常上豆瓣网的人,对沈书枝不会陌生,豆瓣首页推送上时有她的文章。2006年,豆瓣的网站架构还不像如今这样繁密发达,活跃的用户也不多,她注册了账号,开始在这里写日记。最初记一些生活的片段,后来渐至成篇的散文。豆瓣小组和友邻的设置,让同好们得以相聚,她在这里发现了一批喜欢着眼于故乡风物的朋友,受着这样的蛊惑,2011年开始,她也将自己从小在乡下生活的经历写出来给大家看。“那时我正从灰暗的后青春期里挣脱出来,写了文章,竟然有人喜欢,受此鼓舞,就这样开始一篇一篇写。”最终她写成了豆瓣的人气作者,2015年凭借《姐姐》一文获得豆瓣阅读第二届征文大赛非虚构组的首奖。“如同薄暮时分眺望平原地区的山峦,隐隐的轮廓轻微起伏,有说不出的优美淡远,又别有一种贴近泥土的沉稳和扎实”,有评论这样形容沈书枝的文风,这与她循师的沈从文、废名不无相关,更来源于她的乡土生活经验的底色。她想以此“记录下故乡风土的变迁和在其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与情感,不独艰难而生气自足的过去,也及今日的凋敝和令人疑虑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