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zjj俊俊

[文朋诗友] 沈书枝:用写作留下故土的痕迹

[复制链接]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4-18 11:10
沈书枝:用写作留下故土的痕迹“未入门的植物爱好者,已离乡的乡下人”,沈书枝曾这样在微博里介绍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4-18 14:53
沈书枝:用写作留下故土的痕迹“未入门的植物爱好者,已离乡的乡下人”,沈书枝曾这样在微博里介绍自己。植物、故乡、风物,是检索这位年轻散文作者的几个标签。安徽芜湖南陵乡下的野蔷薇初生的嫩茎、斑茅裹着茅衣的草芯、艾蒿与鼠麴草,南京城墙上的紫堇、雨中的悬铃木、街边成束的栀子花,北京春夏之际公园或远郊爆炸式拥簇的花草……这是沈书枝热衷描摹的对象。因为它们连接着她对故土的依恋。“这份自然意识的苏醒,一直等到我离开家乡去往城市读书和工作以后。”常上豆瓣网的人,对沈书枝不会陌生,豆瓣首页推送上时有她的文章。2006年,豆瓣的网站架构还不像如今这样繁密发达,活跃的用户也不多,她注册了账号,开始在这里写日记。最初记一些生活的片段,后来渐至成篇的散文。豆瓣小组和友邻的设置,让同好们得以相聚,她在这里发现了一批喜欢着眼于故乡风物的朋友,受着这样的蛊惑,2011年开始,她也将自己从小在乡下生活的经历写出来给大家看。“那时我正从灰暗的后青春期里挣脱出来,写了文章,竟然有人喜欢,受此鼓舞,就这样开始一篇一篇写。”最终她写成了豆瓣的人气作者,2015年凭借《姐姐》一文获得豆瓣阅读第二届征文大赛非虚构组的首奖。“如同薄暮时分眺望平原地区的山峦,隐隐的轮廓轻微起伏,有说不出的优美淡远,又别有一种贴近泥土的沉稳和扎实”,有评论这样形容沈书枝的文风,这与她循师的沈从文、废名不无相关,更来源于她的乡土生活经验的底色。她想以此“记录下故乡风土的变迁和在其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与情感,不独艰难而生气自足的过去,也及今日的凋敝和令人疑虑的未来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4-18 19:07
沈书枝:用写作留下故土的痕迹“未入门的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4-19 10:18
沈书枝:用写作留下故土的痕迹“未入门的植物爱好者,已离乡的乡下人”,沈书枝曾这样在微博里介绍自己。植物、故乡、风物,是检索这位年轻散文作者的几个标签。安徽芜湖南陵乡下的野蔷薇初生的嫩茎、斑茅裹着茅衣的草芯、艾蒿与鼠麴草,南京城墙上的紫堇、雨中的悬铃木、街边成束的栀子花,北京春夏之际公园或远郊爆炸式拥簇的花草……这是沈书枝热衷描摹的对象。因为它们连接着她对故土的依恋。“这份自然意识的苏醒,一直等到我离开家乡去往城市读书和工作以后。”常上豆瓣网的人,对沈书枝不会陌生,豆瓣首页推送上时有她的文章。2006年,豆瓣的网站架构还不像如今这样繁密发达,活跃的用户也不多,她注册了账号,开始在这里写日记。最初记一些生活的片段,后来渐至成篇的散文。豆瓣小组和友邻的设置,让同好们得以相聚,她在这里发现了一批喜欢着眼于故乡风物的朋友,受着这样的蛊惑,2011年开始,她也将自己从小在乡下生活的经历写出来给大家看。“那时我正从灰暗的后青春期里挣脱出来,写了文章,竟然有人喜欢,受此鼓舞,就这样开始一篇一篇写。”最终她写成了豆瓣的人气作者,2015年凭借《姐姐》一文获得豆瓣阅读第二届征文大赛非虚构组的首奖。“如同薄暮时分眺望平原地区的山峦,隐隐的轮廓轻微起伏,有说不出的优美淡远,又别有一种贴近泥土的沉稳和扎实”,有评论这样形容沈书枝的文风,这与她循师的沈从文、废名不无相关,更来源于她的乡土生活经验的底色。她想以此“记录下故乡风土的变迁和在其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与情感,不独艰难而生气自足的过去,也及今日的凋敝和令人疑虑的未来”。最近,沈书枝出版了散文集《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写五姐妹从小到大的生活。她的双生妹妹、插画师有鹿为此书绘制了插图。有鹿这样形容燕子:“因为足部的退化,燕子无法在平地上站立,它们总是栖息在高处。当张开翅膀,感受到涌动的气流,像受到召唤一样,便乘着风飘流起来。一切都十分迅疾、敏捷。”燕子是注定要飞翔的生灵,它们最后飞去了哪里?沈书枝知道。记者:《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下文简称《燕子》),是家庭生活记忆的回溯,并不寻常的五姐妹的成长故事。不能免俗的一个问题:写作的缘起。你在后记里说是朋友的建议,但我以为这只是一种外部的促力而已,内在应该有些缘由,这些缘由大约应该在这本书的这些人物身上。沈书枝:是的。当时朋友只是随口的建议,我家有姐妹五个,想必有很多故事可写,可以写写看。但我听了,立刻感觉到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用心去写的题目,而且应当是用比较长的篇幅去完成的。因我自身知道自己出生的家庭从过去到现在的变迁,清楚每个姐姐因为性格的不同而遭遇的不同的命运,更明白我和妹妹作为一对双胞胎,怎样从形影不离走向懵懂的分离。在个人不同的故事背后,我们所有人(包括父母)最后其实走上了一条共同的路,就是都以各自的方式离开了家和农村,开始在城市中寻求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时代的投映,一个普通、贫穷、多女儿的家庭,因此可能在个人化的记录上更多一分普遍性的意义。记者:《燕子》的写作是基于乡间生活,根植的地方是你的故乡,尽管燕子们最终飞向了不知何方,但底色没有变。从《八九十枝花》的自然、植物、风俗起,到现今的人,不难发现乡间的一切对你写作的影响力。其实你离开乡村的时间已经不短了,为什么一直在对此叙说?沈书枝:好像确实是已经写了不少和乡村有关的文字了,怎么办呢,而且自己竟然觉得还好,好像没有特别多的,也好像是很自然的事。童年和故乡的确是最容易被书写下来的内容之一,我在写作一开始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踏上了这条路,到现在走着,也还不觉得厌倦,觉得只要不是走到了尽头,以后恐怕还要时常在这条路上徘徊,只是想除了过去的乡村之外,也要记录下现在正在发生的乡村的人和故事。一个从童年到少年时期完全在乡下长大的人,恐怕是很难去除乡村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我永远也不能把一片油菜花田或紫云英田视为纯粹的自然的美景,每当我看到春天盛开的油菜花田,所涌起的感情,总是掺杂着油菜可以收割来榨油的农业作用的亲切感。我当然也会觉得它们美,但不会把它们当作城市里的一棵海棠花,或是一树玉兰花那样看。每当我走在荒地里,看见长得非常好的草,第一反应也总是想起小时候放的那头牛,想要是它还在,有这么好的草可吃该多好。看见田里的稻槎菜,心里觉得欢喜,因为可以喂猪;看见风吹落的很好的干树枝,心里也可惜着,想到这么好的树枝,却不能像小时候那样捡回去当柴烧。这大概是十几年的乡村生活在我身上留下的最令我珍惜的痕迹。正是之前看一位朋友引用加里·斯奈德的话所说的:“我们的地方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时代旅游业发达,很多人在节日盛景时去乡下游玩,拍一些好看的风景照片、农家乐的饮食,配以赞美乡下、赞美田园诗意生活的文字,我每每看了,忍不住要生出乡下生活不是这样浪漫简单的腹诽——至少我所知道的、曾经经历的不是。我因此也常常觉得有书写的义务,像在《燕子》的后记里所说的,记录下那些曾经连接田畈与田畈、山坡与山坡,曾在广漠的田野里被来往不绝的人踩得结实发光的小路,那里有我们过去真实的温柔与痛苦。这些年我的家乡在“物”的形态上一直都没有什么变化,大概因为比较偏僻,也没有什么特殊的风景,除了田埂上的荒草疯长,耕作方式改变,绝大多数的青壮年离开,村子和田畈的样子倒是一直几乎没有改变的。我爸爸在前年结束了在城市打工的生活,又回到家里开始种田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4-19 11:00
沈书枝:用写作留下故土的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4-19 11:36
沈书枝:用写作留下故土的痕迹“未入门的植物爱好者,已离乡的乡下人”,沈书枝曾这样在微博里介绍自己。植物、故乡、风物,是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4-25 07:30
沈书枝:用写作留下故土的痕迹“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4-25 11:31
沈书枝:用写作留下故土的痕迹“未入门的植物爱好者,已离乡的乡下人”,沈书枝曾这样在微博里介绍自己。植物、故乡、风物,是检索这位年轻散文作者的几个标签。安徽芜湖南陵乡下的野蔷薇初生的嫩茎、斑茅裹着茅衣的草芯、艾蒿与鼠麴草,南京城墙上的紫堇、雨中的悬铃木、街边成束的栀子花,北京春夏之际公园或远郊爆炸式拥簇的花草……这是沈书枝热衷描摹的对象。因为它们连接着她对故土的依恋。“这份自然意识的苏醒,一直等到我离开家乡去往城市读书和工作以后。”常上豆瓣网的人,对沈书枝不会陌生,豆瓣首页推送上时有她的文章。2006年,豆瓣的网站架构还不像如今这样繁密发达,活跃的用户也不多,她注册了账号,开始在这里写日记。最初记一些生活的片段,后来渐至成篇的散文。豆瓣小组和友邻的设置,让同好们得以相聚,她在这里发现了一批喜欢着眼于故乡风物的朋友,受着这样的蛊惑,2011年开始,她也将自己从小在乡下生活的经历写出来给大家看。“那时我正从灰暗的后青春期里挣脱出来,写了文章,竟然有人喜欢,受此鼓舞,就这样开始一篇一篇写。”最终她写成了豆瓣的人气作者,2015年凭借《姐姐》一文获得豆瓣阅读第二届征文大赛非虚构组的首奖。“如同薄暮时分眺望平原地区的山峦,隐隐的轮廓轻微起伏,有说不出的优美淡远,又别有一种贴近泥土的沉稳和扎实”,有评论这样形容沈书枝的文风,这与她循师的沈从文、废名不无相关,更来源于她的乡土生活经验的底色。她想以此“记录下故乡风土的变迁和在其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与情感,不独艰难而生气自足的过去,也及今日的凋敝和令人疑虑的未来”。最近,沈书枝出版了散文集《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写五姐妹从小到大的生活。她的双生妹妹、插画师有鹿为此书绘制了插图。有鹿这样形容燕子:“因为足部的退化,燕子无法在平地上站立,它们总是栖息在高处。当张开翅膀,感受到涌动的气流,像受到召唤一样,便乘着风飘流起来。一切都十分迅疾、敏捷。”燕子是注定要飞翔的生灵,它们最后飞去了哪里?沈书枝知道。记者:《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下文简称《燕子》),是家庭生活记忆的回溯,并不寻常的五姐妹的成长故事。不能免俗的一个问题:写作的缘起。你在后记里说是朋友的建议,但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4-26 06:50
沈书枝:用写作留下故土的痕迹“未入门的植物爱好者,已离乡的乡下人”,沈书枝曾这样在微博里介绍自己。植物、故乡、风物,是检索这位年轻散文作者的几个标签。安徽芜湖南陵乡下的野蔷薇初生的嫩茎、斑茅裹着茅衣的草芯、艾蒿与鼠麴草,南京城墙上的紫堇、雨中的悬铃木、街边成束的栀子花,北京春夏之际公园或远郊爆炸式拥簇的花草……这是沈书枝热衷描摹的对象。因为它们连接着她对故土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4-26 13:58
沈书枝:用写作留下故土的痕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