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被人们热议并经久不衰的“养老难”话题,其实是一个早就议得冰冷了的老话题,只不过它是以“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训示语形式贯穿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因为在过去五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由于国家政权不属于人民,所以便没有替人民承担养的老责任。
然而今天与过去五千年则不能同日而语!因为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把国家政权托付给了人民的政府来代管,所以“人民养老”从此便成为了人民政府所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是义务)。也正因为历史发生了如此的沧桑巨变,今天的老百姓才有权理直气壮地舆论监督、检查人民政府的“养老”社会福利工作做的好与差,并提出意见、建议甚至严厉批评。
今天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很多文学作品中,仍能读到大量“养老难”这一话题,特别在古诗词中尤其多。比如,至今仍有如雷贯耳著名的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她亲历靖康之变,目睹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饱尝漂泊动荡之苦,到了老年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养老难”矣。于是,有感而发写下述说晚景凄苦的大量“养老难”词章。读者若问“哪句诗词最能表达李清照的晚年养老难”?我认为,当数她的词作《武陵春》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不过要想透过她的词作而对她的“养老难”产生感同身受效果的,恐怕还应数她那首经久不衰的绝唱《声声慢》。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若再问史上最为深刻、最具艺术感染力、最能真实地描写出“养老难”所形成的孤苦无依、凄凉晚景诗词作品,我则认为非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莫属。
笔者深信,今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人们,特别是那些贫穷知识分子老人们,倘若重读此诗,再与他们儿时、青少年时或壮年时读此诗的心得相比,或许才会产生“过去算是白读了,而今才真正读懂了诗中所抒发的‘养老难’感受”。于是,今天的老人读者才会如此的感同身受,刻骨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