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所以这是一个极端事件,是这家雇主雇请了不对的人。
那么,就算请了对的保姆,又该如何和保姆相处呢?
界限意识是关键。
我也多次请过保姆。一次请的保姆最初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她当时也有严重的生活危机,但事情做得好,人也善良,所以还是决定请她了。
后来一次,她的精神状况有点吓了我一跳,于是和我的心理咨询师朋友胡慎之探讨该怎么做,最后达成的一致意见是:
继续请她,也适当帮她,但要保持界限。
保持界限的意思是,这就是雇主和保姆的关系,而不要当亲人对待。
如果当亲人对待,对方就容易想:我们应该共享。
这件事上,我这样做了。
但我是一个不容易守住界限的人,其他事情上,多次破坏界限,结果真的给了别人这种感觉 —— 我们是一体的,我对你尽心尽力,所以就该和你一起共享你的资源……
用术语来讲,就是我们陷入了共生的关系,这时对方就觉得“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了。
现在想,孩子和大人的共生关系,其实都是为了制造一种感觉:
我可以肆无忌惮地使用这个关系的共有资源,也包括你。
这就是剥削的感觉,小婴儿没有资源,也极其无力,需要剥削妈妈。其他时候的共生关系也是一样。
我们可以记住,共生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剥削。
就是说,当你和别人建立了共生关系时,剥削就会发生,而且剥削时还理直气壮,其中常有的理由是:
我把你当最亲的亲人对待,我对你尽心尽力,所以我从你这儿拿多少东西都是应该的。
什么?你竟然不允许我拿,你背叛了我,我恨你!
04
再讲一个故事。
一位朋友,请的全职保姆勤快,干活好,人很善良,朋友信任她。后来多次借钱给保姆,因为常常就没再要,所以和给是一样的。
逐渐的,保姆就变得像家人一样了,在家里特别有主人翁的感觉,但也的确掏心掏肺地对朋友。
只是,干活不再那么职业了,有了怠惰。朋友也觉得可以理解,整体上做好就行。
再后来,一次保姆提出借几十万,想买房子,朋友诧异,觉得她怎么可以提这么离谱的要求,拒绝了她。
保姆有了怨言说,你们收入那么高,几十万不算什么啊。
她的怨言倒不激烈,但朋友一下子警醒了,觉得事情已不对了,果断辞掉了保姆。
说起这件事,朋友也说,保姆最初人是非常好的,是他自己一再突破界限而诱惑了。
假如再重新开始,那就会变成:借钱就是借钱,而不会给钱。如果想对保姆好,可以大大地提高她的工资,这样她钱拿得也有尊严。
所谓界限,就是“我的”和“你的”是分得很清楚的。这是“我的”家,“我的”财产,而不是“我们的”。
有些朋友这种意识特别强。
譬如一个朋友发现,她请的钟点工,将她家的隐私告诉给其他家,而其他家也正好是她的朋友,她知道后,对钟点工发出了严厉警告。
但无效,后来钟点工还是传话了,她就立即把钟点工辞掉了。
这也是界限意识,“我的”私事,请你不要乱传。
05
找一个好的钟点工或保姆不容易,所以是不是非得守住这么严的界限,每个人可以自己衡量。
可是,基本的危机意识,是应该有的,但假如有了“我们是一家人”的这种感觉,可能会让你的危机意识变弱。
我听到过几个关于保姆涉嫌偷窃的故事,其中一个也是豪富之家。
孩子发现保姆可能偷了价值几十万的财物,和大人说了,大人也起了疑心,而女主人还就此找了保姆谈话。
保姆自然是坚决否认。
然而,孩子和主人都有了一定的证据显示,的确就是保姆干的。
接下来,保姆还在家里干了一段时间,而孩子发现,保姆看自己的眼神都有些不对了。
这事让我觉得惊诧,我问这个朋友,你为什么不立即辞掉保姆?
她的回答是,几十万我们也不是太在意,而保姆跟了我们十年了,有了很大的默契,所以舍不得她走。
我请她想想,几十万财产的偷盗,已是重罪,如被落实,保姆立即就有牢狱之灾。
就算你们不在意,还把她当家人,但她的头顶上,就相当于悬着一把随时会掉下来的利剑,她不怕、不恨吗?
她看你孩子的眼神,那不是仇恨是什么?
听我这么讲后,朋友才醒悟过来,把保姆辞掉了。
但她还是好人,并没有和保姆撕破脸。甚至保姆走时,还给了保姆一笔钱。
朋友的这种善良,未必是好事。假如她一直善良,而保姆一直在,保姆在她家里弄成什么事来,也是很可能的。
因为这种善良,很可能只是软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