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经纬》
陈映平的收藏人生
·兰华荣·
陈映平,生于1956年8月,祖籍遂宁。祖父陈用忠,善于经商,在祖籍地遂宁经营酿酒作坊和挂面作坊。父亲陈贤斌,1945年中学毕业后,曾任祖籍地私塾先生和小学教员。家中古籍图书颇丰,父亲常用古诗词和名家文章启发教育子女,因此,陈映平读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前茅。
1975年,陈映平在邛崃一中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在西藏日喀则空军某部,任部队航空器材股文书及航材维修员。1987年转业回邛崃,安置在成都汽车运输公司邛崃汽车站工作。1990年停薪留职经营自己开办的邛崃汽车站“糖果门市”15年。2004年,因车站搬迁回到车站上班,于2011年退休。退休后,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重操书画艺术品收藏“旧业”,于是,开始了新的人生。
收藏,充实了他的生活
上世纪90年代初,陈映平出差去成都,办完事后的一个下午,在新南门汽车站等车的时候,他来到锦江宾馆大门外看闹热闲耍。听人说,里面一楼在开画展。于是抱着好玩好奇的心态,顺着黑压压的人群挤了进去。只见宽敞明亮的大厅墙上挂了许多书画作品,有的人在仔细品读,有的人在交头接耳小声议论。这些人中,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琳琅满目的书画让他大开眼界,不禁留恋于一幅幅精美的书画前。当他看到一些操着外省口音和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朋友当场手拿大把现金,一掷千金购买大批书画装满皮箱时,他感到很吃惊,书画艺术品,不仅中国人喜爱,老外也喜爱?艺术品真是没有国界啊!他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从那以后,他对书画艺术品更加喜爱。每次到了成都,无论时间多紧,要办的事再多,他都要去看书画展。有时还打电话给单位领导,要求延长出差时间,其目的是要挤出时间仔细参观那些资深、有名、正规的画廊和艺术品拍卖公司的预展,以开阔视野,品读欣赏川内川外艺术家的真、精、新优秀作品,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收藏水平。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藏品让他痴迷直到今天。
有时为了收藏到一幅名家画,真有“翻千座山,行万里路”的艰辛与周折感。2010年盛夏之初的一天,《成都商报》刊登了一则消息:岁月画廊即将举办著名画家刘正兴最近去高原写生画展。对于喜爱收藏川内名家艺术品的陈映平来说,看到这一消息兴奋不已。第二天一早便赶车到了成都。
“老师,您到哪儿?”出租车师傅轻声问道。陈映平一时间竟然张口无言,大脑一片空白答不上来。原来,由于昨晚在电脑上查阅画家刘正兴的资料到深夜,买山水、还是买花卉?尺幅多大,带多少钱?这些事一直惦记于心,影响了睡眠。第二天一早忙于赶车,忘了带报纸,记不起画廊地址了。
一星期后的7月17日,《成都商报》“艺术生活大周末版”以醒目的标题又刊登了信息:只要您真的喜爱艺术,即便错过了开幕式机会,岁月画廊依然会给您呈献一些精彩:成都市美协主席刘正兴于7月10日-27日,在岁月画廊举办自己的新作个展“天路·梦萦三江源——刘正兴纵横高原3000里作品展”。报上赫然写着:刘正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他的画被著名中国画家、艺术评论家、学术主持人周韶华、朱清时、林木、王岳川等称为“豪放派”,其画以深紫、大红、橘红、橙红、浅黄和绿色为主色调,艳丽夺目,震撼无比,堪称色彩的狂欢,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和藏家青睐。
看着这些信息,陈映平不禁怦然心动,怀揣着报纸与妻子一起于上午11点钟在成都优品街找到了岁月画廊。
“老师,您从哪儿来,咋个晓得开画展的?”
“我从邛崃过来,是从《成都商报》上看到的。上次忘了带报纸没找到地方,今天是跑第二趟了。”
“看来您对画是真的喜欢。”刘正兴老师面带温和笑容说道。握手、交谈、拍照,俨然老友重逢一般。
下午2时,一幅80cm×80cm的金属框架画,加上结实、厚重的外包装被他与妻子吃力地抬到了优品街的口子上等车。其时,晴空万里,骄阳似火,大地被炙烤得滚烫。优品街到金沙车站约有5站路程,且不是主街道又无公交车通行。早已汗流浃背的他终于等来了一辆火三轮,几番讨价还价后说好30元钱运到金沙汽车站。哪知道距离金沙车站尚有一里路时,火三轮师傅嘎然而止停了车,不走了。“老师,对不起,现在城管管得很严,不准我们进城,要是被他们逮住了,挣您30元钱还不够罚款。”看着火三轮师傅诚恳哀求的眼神,陈映平明白了,心软了,这是弱势群体,得饶人处且饶人,认了。无奈之下,他只好与妻子头顶烈日,抬着包装结实厚重的画,迈着沉重艰辛的步履,避人群,过马路,等红灯,上天桥,喘着粗气随着过街人群时而跑,时而停,犹如醉汉在街上浪行,一小时后才到了金沙车站。
这幅题为《格桑花》的画,表现朝霞升起之时,格桑花开得艳丽欲滴、富贵吉祥、洋溢幸福。每当他欣赏这幅画时,不时会勾起购画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让他倍感收藏的乐趣。
“收藏重要的不是物品本身的实体,而是勾起人们对于古代社会,以及我们的先辈曾经有过怎样的生活,怎样的世界的遐想。犹如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博物馆,不仅是为了开阔眼界,而是为了触摸一段逝去的历史,或远方的文明,想象一种未曾经历的生活形态和文明风貌,从而让我们的精神变得更加丰盈。”陈映平如是对笔者说。他回忆说,当初收藏,没有理论指导,没有老师指点,信息闭塞不对称。进入此道,既有检漏的欢悦和惊喜,也有看走眼交学费的懊丧和气馁。如今大不一样,收藏行业得到社会的广泛共识,形成了群体效应,信息快捷,有专业刊物理论的传播指导,有一大批藏友常常聚在一起,远离物欲,褪去浮华,静下心来,坐茂林而观夕阳,望明月,沐清风,在宁静淡泊、淳朴率真中避世闲居,身处优雅的自然环境,身携精美的藏品,营造一个古典乐曲悠扬典雅、花枝芳香馥郁、富有诗意的空间,听曲、临风、品茗、鉴赏藏品,实为人生的高远意境与追求。
珍贵的藏品,开阔了他的视野
二十多年来,陈映平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付出了很多精力、时间、资金,甘愿过清贫淡雅的生活,其目的只有一个,为的是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他的藏品有书画、瓷器、陶器、粮票、外汇券以及文革时期的宣传画、报刊杂志等。品种多,涉猎面广,内容非常丰富。他谦虚好学,和蔼可亲,人缘好,信誉佳,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中颇有建树,因此赢得了业内人士的好口碑,成为邛崃地区颇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收藏家之一。
搞收藏的人其目的和心态各不相同,有的出于好奇好玩,有的以此谋生做买卖。他秉持传统的收藏理念:“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深藏不露,孤芳自赏,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其收藏的书画有誉满川内外重量级名家,如郭汝愚、何应辉、陈无垢、徐恒瑜、魏明阳等20余位的作品。这些名家的书画作品均是“根红苗正”,流传有序,他是从画家本人或个人专题画展购得。所以,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书画艺术品拍卖之时,“八益”、“诗婢家”、“盛源”等数家川内著名的艺术品拍卖公司登门征集拍卖品时,均被他婉言谢绝。瓷器有清末民初著名人物、花鸟、山水画画家作品,如陈华珍、刘荣盛、汪永太等绘制的人物仕女、花鸟、山水罐、盘、笔筒、粉彩盒等。古陶瓷有唐代邛窑烧制的省油灯、提梁壶、酒壶、三彩香炉、凤字砚等。值得一提的是,两盏品相完好精美的省油灯,于2014年被《成都文物》第3期收录图片,并发表图文。
当下,国家有好政策助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喜欢书画艺术品的朋友多了起来。他们自恃有财力,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缺乏收藏知识、经验和鉴赏能力,人云亦云,按图索骥,在买书画时不是买得贵就是交了学费,走了眼买得不对。于是,有些朋友在买书画时,常邀请他相伴左右,一为撑腰壮胆,二为把脉掌眼,为朋友的书画收藏助一臂之力。
陈映平担任邛崃市艺术品收藏协会的《邛崃收藏》报编辑,积极收集藏品资料,编写、修改和校对文章,为宣传邛崃丰厚的艺术藏品和邛崃的历史文化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藏理念的提升,实践经验的历练积累,他对自己的收藏品逐渐加深理解,除了把玩欣赏外,更多的则是进行研究、探索,深挖细琢藏品背后的精彩故事和文化内涵。他认为,藏品是历史的证物,证物不言,却能真实地诉说其文化背景,描述成因。文明的形成过程是靠证物标定坐标,汇成历史进程的图表。丰富的藏品,开阔了他的视野,推动了他的研究和撰稿。他先后撰写了《千古翰墨说唐砚》、《邛三彩香炉与香文化》、《古陶千秋璀璨,天地一壶春茶》、《邛窑酒器与唐代酒文化浅叙》、《难以忘怀的粮票时代》、《外汇券的记忆》等十几篇赞美和宣传邛崃历史文化,提升邛崃形象的文章,分别发表在四川《大众健康》报和《邛崃经纬》、《邛崃收藏》报上,引起了读者对邛崃文物的关注,得到业内人士的点赞。
赏丹青赋美,传翰墨家风
书画收藏,自古有之,不分国界。陈映平二十多年的书画收藏历程,收藏的是一段段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家庭有一个爱好收藏品的成员,这个家庭极易形成尚美之家风。陈映平家的客厅里,常年挂着一幅幅优雅精美的书画,浓浓的书香洋溢,家庭显得格外祥和温馨,其乐融融。他每天早上6点30分起床,做完自由体操后,泡上一杯茶,在品茗中欣赏丹青神奇玄妙的艺术美,让心灵与艺术同行,从而获得高雅的艺术享受。
陈映平喜爱收藏书画等藏品,他的妻子与女儿也深受收藏文化的熏陶。她们不仅支持陈映平从事的收藏工作,闲暇时也常常鉴赏家中的藏品,点评书画家的作品妙在何处,作品的风格等等,让来家中作客的亲友也惊讶她们的鉴赏能力。
蕴含深厚历史和文化的藏品,是国家的珍宝,民族的证物,时代的坐标,也是激励我们心志的动力。让我们都来认识藏品,热爱藏品,珍惜藏品,让邛崃的历史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