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中的历史信息
凡 丁
一、华瓦厂
华瓦厂在城西约2公里处的凤凰山麓坝中,现今属临邛镇鹤鸣村1、2组。
此地华姓人一世祖华祖梧原籍福建莆田,约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6)来邛经商,安家后将家父(鼎献)母接来养老,繁衍至今已第12代,加上历代迁出的华姓人共达500人左右。
华姓先祖落籍的地方盛产陶土—黄泥、白墡泥,和比白墡泥更细腻、黏性更好的“鸡血泥”(制砖不择土,制瓦和陶瓷器皿必需添加白墡泥和“鸡血泥”),而且顺河道利于运输,故沿河岸有许多烧碗的“蛮碗窑”遗址,其生产年代最晚可能在明代。
受其启发,华姓先祖初期从事商业贩运,约从第四、五代起,当积累一定资本后,于道光末年(1821-1851)转行经营砖瓦生产,民国时期还兼办过碗厂,相继用积蓄置田产,“亦工亦农式”生产砖瓦至1953年。
华姓人生产砖瓦和碗的窑子,在民国时期有六孔,分属:华孝山(2孔)、华光明(砖和碗窑各1孔)华孝凡、华青云(各1孔),分布在路南的河边。
1951年有砖瓦窑8孔,因修筑邛高公路(原道不足3尺宽)占道,砖瓦窑改建在在道路以北的田坝中间,如一字长蛇阵般排列。以上皆统称为:华瓦厂。
由于华瓦厂生产规模较大,可按需烧制各种规格的青砖灰瓦,并且质量上乘,故“华瓦厂”在清末民初的民间极负盛名,1951年修建县政府、城关粮站和固驿粮站等,所需砖瓦便采购自华瓦厂。
华瓦厂从练泥到制坯成型,直至装窑、烧窑、出窑均采用人工,产品运送亦主要靠肩挑背背,或者马驮、船运,鸡公车推,另外烧窑需大量柴草,故华瓦厂的生产带动了火井江两岸经济发展,以及本土居民增收。以1953年币制改革时为例:当时出厂价瓦:1.8分/匹;砖:2分/匹。运费0.5分/匹砖。送进城内工地时,每人一趟挑砖30-40匹(每匹5斤和7.5斤),每天早上可挑两趟,这在当时来说是不错的收入。
1953年合作化以后,华瓦厂生产经营归属集体,1981年撤社建乡以后仍属集体,因经营不景气,1990-1993年期间由“观火匠”出身、技术全面的华友洪实行承包经营,华友洪在经营承包的砖瓦厂同时,还兼任县内多家同行企业的技术顾问。
1993年因村领导将窑场卖与外地人修建房屋,华瓦厂的最后一个传人宣告停产。
二、华店子和夜市街
清早中期的华姓移民落户到城西凤凰山麓后,到清晚清时华姓人已有多房,其中有的务农,有的办砖瓦厂,还有一房人华信常,在今白鹤街“农商银行”西边开店子,经营餐饮、住宿,称为华店子,用今天眼光看,算得上上等级的旅馆。
由于白鹤街在丝绸之路上位置适中,过往的马帮和挑夫、背子络绎不绝,(从葫芦湾或马湖经现雷达站至长腰山、喻坎等地方)故华店子常常人满为患,声誉也与华瓦厂一样地响当当。
白鹤街老场口下游还有一座水码头,时有货船在此停靠。而所有从陆上、水上来的货物到晚来皆在今“鹤山加油站”(老地名:江店子)一段道路上进行自由交易,可谓商贾云集,形成名噪一时的著名夜市场——时人称为“夜市街”。
相传:吸引来此夜市街购物的有各色各样的人,其中还有持冥币的鬼混入人群前往购物,有一些商家发现,这些在晚间看与市面流通钱币毫无二致的钱币,到第二日天亮后就变成为钱纸(冥币),后来有经验的商家现场将货款投入水盆中进行鉴别:下沉的为真钱完成交易;上浮的为冥币拒绝成交。
以上传说信不信由你,但这条在清末民初曾经存在过的“夜市街”却是真实的,它与华瓦厂、华店子一样齐名,尽管在邛崍地图上找不到标记,但《邛崍地名录》上皆有其名。
三、筒车沟和“蛮碗窑”
筒车沟在白鹤街西南的河边。“筒车沟”是清代以后当地人的称谓,因为落籍此处的华姓人为了开发这一片土地,民国时起在此河边架设了数座筒水车,利用水力将河水提灌岸上的农田,由于需要挖沟引流,称为筒车沟。
然而筒车沟处及以下河岸,却分布有若干座烧造碗罐的窑址,清初落籍此处的华、胡、江姓人认为,那是原先居住此地的“蛮子”烧碗的地方,称为“蛮碗窑”,有人建房时在离现代地面约一丈深的地方挖到过窑址。
从河边随处散落的窑砖、窑具和碗、盏、盘、罐的残器,以及泥土掩盖下隐隐绰绰的窑包看,“筒车沟”一带在清代以前应是一处生产日用陶瓷器的窑场。
再从残器看:其大小精粗不一、厚薄不同、胎质有别、形制和釉彩多样,既与早期的邛窑器物有区别,更与民国以来的日用陶瓷存在很大差别,所拍摄图片(附后)根据邛窑器资深鉴赏家尚崇伟和金成梦的看法,认为其中有宋代特征的碗;所拾回的其它残片,金成梦认为是明末与清初的年代。
自民国以来,中外陶瓷学专家通过对十方堂邛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得出结论,邛窑的烧造起于南北朝,断烧于宋代,原因可能是:1、战乱;2、水灾;3、泥料耗尽。
由于邛窑烧造没有延续,其技艺未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假如尚崇伟和金成梦二位鉴赏家的观点成立,其意义在于“广义的邛窑”烧造时间,可能从宋代延续至明清时期乃至于现代!
关于成摞的完整碗具
现年42岁的华耘说,孩提时,一次到筒车沟的河边玩耍,用手挖出一摞小底足、大口径的碗,釉色酱褐、莹润,共10余个,用手辦开后皆完整,但口略扁,小孩家图好玩,将其一个个放到河面顺水漂流而去,而其它小朋友玩的是灯盏。
华耘还认为,河中散落的砖块与鹤林寺后山的宋塔所用砖块一致。
另外:高架桥以东约100米的路南,原有一口大鱼塘,为民国至解放初时期挖取白墡泥(高岭土)所造成,数年前已填塞建成楼房。
据说此处的白墡泥最为细腻洁白,其它地方还出土红色的“鸡血泥”,二者皆是制陶瓷器的必选配方原料。民国时期,华光明开碗厂时在此取土,后停产。因华瓦厂只需要黄泥巴和鸡血泥,1950年以后,此处开采出的白墡泥,用船运至彭山县江口,再转卖到乐山地区窑场。
以上历史信息说明,筒车沟处古窑场有所需要的原料——白墡泥和鸡血泥,以及便捷的水路运输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