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一桃源 文/余仕清 阳光明媚的晚秋, 给寒冷的天气带来了一丝丝暖意。我们从荣县县城出发,经墨林场过王家崖来到了龚家沟挖掘地方文化。 到了龚家沟,山林之间便是一片开阔地,层层叠叠的梯田, 显得十分宽广。从县教育局下派到墨林乡龚家沟村担任第一书记的余涛对我们说,到了春天,这里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一桃源。我不由想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那段: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龚家沟,是条沟壑,是条宽阔的沟谷。有一条贯穿于龚家沟的河,清代叫湔江,建国后改为了浑水河。这浑水河,其实不浑,河水是清花禄亮的。土生土长的云儿美女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河里的水喝起是甜甜的。沟壑两边,是山恋,森林茂密,荫翳浓郁。 这条沟,是因龚姓的人多了, 就改姓龚家沟了。据说,这条沟原来叫秀水村。她东邻威远县镇西镇(原永兴乡)永和村、墨林镇土地坎村,南靠墨林乡川洞子村,西抵荣县东兴镇碳洞子村、威远镇越溪镇瑞林村,北靠威远县新场镇(原白果乡)裕河村。地处龙脉山褶断带,是青藏高原冰川漂砾层所形成的丘陵、低山带。这里的地质、地貌十分复杂,山势是北高南底,地形起伏大,山高沟深。幅员面积16.3平方公里,相当于原荣县富北乡。是个行政村,属荣县墨林乡管辖,有16个组,1695人。 龚家沟,是荣县梧桐水的源头,从这里流入荣县旭水河。湔江(现为浑水河)、甘溪河、麻柳河、白鹿河,“一江三河贯穿全境”。 龚家沟,清代的时候,这里有五大家族,分别是唐、蒋、郭、龚、李。他们分别在浑水河一带落业,唐家祠堂、大屋场、郭家大房子、龚家滩、李家大院,是每个家族聚居的地方。 进入浑水河,耀入你双眼的是座小桥。据说本没桥,人们从浅水中,相隔一定距离,脚踏大石块一步一步过河。为了安全与方便,近年才用水泥板搭了座桥。从小桥走过去就是唐家祠堂,清代时在浑水河下游这一带居住的多是唐姓人家。沿石梯上去便是唐家祠堂,现留存得还较为完整。从外观,很有古韵。大门两原有楹联,上世纪六十年代被人为损毁。要进祠堂,既可从大门,也可从两边侧门走进去。走进去,可见戏楼,彰显着唐姓那时的势力。据说,祠堂大门上方刻有“圣旨” 二个字,屋顶立有宝鼎,还有许多古代雕塑,墙体周围刻有人物战场。有人推测,有400多年的建祠历史。
浑水河上行二公里,可见水泥板搭建的小桥。从桥过去100米处,又有座桥,当地人取名为牌坊便民桥,说是桥旁原有座牌坊。这牌坊,是清代专为蒋家女人而建造的,是贞节牌坊。这牌坊,不仅壮观,还很有气势。据《荣县志》(民国十七年)记载:东北墨林场龚家沟立有《蒋氏双坊》,蒋昌明妻唐氏、蒋昌应妻陆氏旌表节孝。半山腰,有口井,是水井,当地人叫龙井。奇怪的是,这井,常年水不干涸,冬暖夏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生产队的社员就靠这口井解决饮用水。有条青石板路,往上行沿石梯上去就是蒋氏祠堂。“蒋氏祠堂”, 也叫大屋场, 规模宏大,方园几里,在清代居住的都是蒋姓人家。蒋姓人家是大户,财源茂盛,人丁兴旺。清乾隆年间,知县黄大本对湔江进行河流改道。未改前,河水就如金钱一样直往蒋氏祠堂涌流。改道后,河水就从祠堂下往后外流。不久,蒋家破败,他们归结于河道改造。大屋场,有座山,山坡到处是不规则的石头,有人说是乱石山。乱石山旁边有条直通上顶的小水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产队社员“投工投料” 修建的,这一带社员的饮用水,全靠山顶源源不断琉下的泉水。据90多岁的蒋大妈说,蒋家有三块碑,分别立于蒋氏祠堂屋后祖坟、屋旁及水井上端,分别取名为青碑、红碑、花碑。遗憾的是,三块牌都破旧不堪,无法辩认其字迹内容。 郭家大房子、李家大院、龚家滩、唐家湾等等,这些清代古建筑,叙述着那些家族的许多晚事。他们在这里依山傍水,休养生息,生儿育女,安营扎寨。龙洞沟、鹅公堡、白果嘴、油房坳、龙滩坝等古迹,给这一带留下了神秘而厚重的色彩。 其实,龚家沟的春天才是最美的。小河潺潺的流水声,鸟儿叽叽喳喳的唱歌声,河里的小鱼儿在绿波中嬉戏,不时嘴里还冒出几个泡泡。在春季盎然的环境中,你倍感心旷神怡,到处都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到处都光彩夺目、鸟语花香,进入了仙境一般。 在这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花儿开得满山遍野。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真有世外一桃源。 余仕清,现荣县县委统战部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