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 烈
现代汉语中的“索”字,对我们来说是一点也 不陌生的。比如小时候我们玩的跳绳,捆东西用的 麻绳、篾条等,统称为绳子,书面一点叫“绳索”, 因此“索”的意思就是绳子,偏指大绳子或长绳子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麻绳、篾绳等传统的绳索被钢绳 铁索取代了。钢绳铁索被用于行路或走捷径,于是 应运而生了索桥、索道。过索道又必然想到坐缆车, 因而“索”与“缆”又组合成了一个词“缆索”。总之, 由“索”而引申出来的意思无非就是“大绳子或者 大链子”。但探索真相,求索真理也是我们的人生 目标。
如果说年幼时玩一下跳绳,用绳索拴一下东 西,还算小儿科,那么,当我第一次上县城看到索桥, 走过索桥跨过岷江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因为 这座索桥的名气、跨度和摇摆的程度,于我而言都 是平生未曾见过的,事先也没有预料到的。话说这 都江堰索桥,历史上称为灌县的“安澜桥”,又称“夫 妻桥”。如再往明代以前,追溯到唐宋或更早大概 叫“珠浦桥”,至于该桥是毁于洪水或毁于兵火, 确切的时间和原因也无法考证了。
记得小时候我听母亲说过,灌县城的索桥是由 清朝嘉庆年间一个叫何先德的秀才出资架设的。那 时候的岷江两岸,交通十分不便,需要摆渡过河, 而且水急浪高,坐船十分危险。特别到每年的洪水 季节,岷江大小支流暴涨而下,浩浩荡荡,淹没了 不少良田和村庄,两岸人员与物流的来往更是困难 重重,加上船霸随意盘剥,百姓苦不堪言。何秀才 夫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毅然拿出自己的家底儿, 并在开明士绅中进行募捐,终于为岷江两岸的百姓 做了一件大好事。但这样的善事,终究得罪了收钱 的官商勾结的既得利益者,于是他们找借口将何秀 才打入大牢,判为死囚……乡民们为了铭记何秀才 夫妇的恩德,遂将安澜索桥称为“夫妻桥”或“何 公何母桥”,这就是都江堰索桥感人肺腑的一段故 事。
再说这安澜索桥,在清代以前都是以竹木石结 构修建的,尤以慈竹扭成缆绳横跨江面。据史料记 载,“诗圣”杜甫客居成都时,曾游历都江堰亲眼 见过该索桥的培修,欣然写下“伐竹为桥结构同, 褰裳不涉往来通。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 中。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合欢却笑 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的千古诗句,介绍了索 桥的材质是“伐竹为桥”,赞扬了修桥者是“济川功” 的功臣。南宋田园诗人范成大在其所著的《吴船录》 中以诗记载该桥为:“长百二十丈,广十二绳。”有 “织簟匀铺面,排绳强架空”的气势。因此,当年 的我第一次走在这座索桥上,心中自是百感交集, 既惊叹竹绳的神力,又惊叹架桥的艰辛,同时又深 深地体会到用现代钢绳铁索、木板、水泥墩架设的 索桥,为人们通行的方便安全带来的视角变化和心 理变化。
我想因过索桥产生的视角变化和心理变化,让 人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要是能在空中行走,摇摇 晃晃地观山望景,岂不更加新奇、刺激、妙哉,也 更能放飞情思……于是建索道和坐缆车在一些旅游 景区便相继投入施工和运营了。我第一次乘索道就 是在都江堰的灵岩山风景区,那时刚参加工作没有 多久,工资也低,但为了体验这“飞”和“飘”的 感觉,我还是在景区索道售票处徘徊一阵后,拿出 了四十元钱,来圆人生中的第一次“索道梦”。当 我坐在这条索道的缆车上,从玉垒山的山腰向灵岩 寺山顶轻盈地飞上去时,心中不免有一种飘飘欲仙 的感觉。“诗圣”杜甫曾经在《登楼》一诗中说“锦 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如今浮云好像 就在我的眼前,就在我的头顶,我欲伸手可及,但 怎么也摸不到,摸到的是缆车的铁壁,听到的是索 道在运行中缆车与钢索摩擦滑轮发出的吱嘎声。俯 瞰脚下山林,林木蓊郁、野花盛开,处处洋溢着一 种蓬勃的生机。遥望远方,岷山雪峰皑皑,岷江如练漂流,如此壮美的山河,如此动人的视觉冲击力, 只有在索道上才能感受,只有在缆车上才能体味。 这叫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姿势,来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而且游客们欣赏到的这种美,是在缆车移动过程中 进行的,故今天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别样的美感。因此, 我从心底对今天坐在上面的高空观光索道,多了一 分亲切、信任和由衷的感激。
都江堰灵岩山索道长约有 1000 米,因设计维 护情况良好,运行一直安全可靠,甚至在 2008 年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也只是把机房震坏, 索道的钢索缆车、承重桩等未见异常。在当时断电 的情况下,有十多位台湾旅客正好在缆车上,经索 道工作人员的安慰减轻了游客的恐惧,终于在被困 了一夜后被成都消防官兵救下。如此看来,这条经 历了八级地震的索道,最终经受了大灾难的考验。 有人认为这是人们传说中的观音菩萨、李冰父子显 灵保佑的,而我只能说这是个美好愿望,我相信这 是索道设计施工科学、索道产品质量过硬才保障了 乘客的安全。
我第二次乘索道是到绵阳江油李白故里,去拜 谒“诗仙”后登窦团山。这窦团山说起来,还真的 很奇险,山下是一望无际的涪江平原,这山好像从 平原上突然一耸,陡峭壁立,两峰之间,以深崖深 涧相隔,感觉在咫尺之外,要到另一座山峰,那比 登天还难。传说只有一条唐朝年间的铁链连通了两 峰之间,唯有寺庙里的僧侣高士、武林高手,才敢 走铁链而过,非一般凡夫俗子有此胆量也。
冲着李白对窦团山描写的“樵夫与耕者,出入 画屏中”的那句诗,我便决定坐索道上山,或许只 有这样,才能领悟到“诗仙”这句诗的真谛。要说 这窦团山索道,大概是在 1989 年建成的,由江油 索道公司建筑设计,采用吊椅式,线路全长约600米, 高度差达 200 多米,每小时可载客 400 多人。我怀 着好奇而激动的心情,坐在索道的钢椅上,由山底 向山顶滑行,脚下悬空,眼前空旷,座座山丘险峰 突然踩在脚底,感觉自己像插上了翅膀,在不断飞 升。有一首歌词是这样唱的,“我要飞得更高”。 是的!我当然想飞得更高,飞得更高才能一览众山 小嘛!飞得更高才能领略窦团山的仙风佛地的梦幻 风景嘛!记得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脚 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我想我们坐着的吊椅和 缆车不就是这个时代的“谢公屐”吗?这或长或短 的钢索铁链不就是眼前的“青云梯”吗?这险峻的 窦团山索道不仅让我同样感悟了“诗仙”李白登窦 团山的壮美感慨,也把江油的美丽风光深深地印在 我的脑海中……难道说我能不感谢这条索道吗?难 道说这条索道没有带给游客更加美好的记忆吗?
我喜欢旅游,喜欢神州的名山大川。全国各省 的名胜古迹,五岳有过我的脚迹,峨眉青城有过我 的咏叹,有一句俗话叫:“九寨归来不看水,黄山归 来不看山。”我曾游过黄山,那时大约在中秋前后, 适逢黄山秋雨绵绵、云雾缭绕、仙气弥漫,一座高 深莫测、陡峭无比、无法比拟的美丽皖南名山映入 我的眼帘,集天下名山的雄、险、奇、秀于一身的 黄山,那美丽的景色让我在山脚下就感到震撼。
登黄山,观胜景,乘索道是最佳选择。随着旅游业的兴旺,前来黄山的游客爆满,黄山已建成了 四条索道。我去的时候是从黄山的南门前山乘云谷 索道上莲花峰看迎客松的。这云谷索道真是非同一 般,坐在这悬空的吊舱里,四周青峰耸立,脚下万 丈深渊,眼前云雨纷飞,雾气弥漫,仿佛置身于一 片神秘静谧的仙境中。云谷索道全长近 2700 米, 高度差近 800 米,随着吊舱的移动,那简直既让人 心悸,又让人激动,更让人迸发激情,顿时有一种 腾云驾雾、插翅飞翔的神仙般的享受。我真舍不得 眨一下眼,四顾巍巍的群峰,深深的幽谷,飞花碎 玉般的瀑布,奇形怪状的岩石……一幅黄山之美的 壮丽画卷不断铭刻在我的脑海中,让我兴奋不已, 久久也不能平静。这云谷索道是 2007 年建成运营 的,15 里的陡峭山路,8 分钟就走完了,一个小时 可载客 2000 人呢,可以看作是现代的“空铁”吧。 这条索道的主要机电设备缆车等,是从奥地利多贝 玛亚公司引进的,或许这家欧洲公司有建阿尔卑斯 索道设计施工的经验吧。
我想不管是安徽本地游客,还是像我这样的四 川游客,甚至外国游客,不管是咱们中国的索道公 司还是国外的索道公司,只要设计科学、注重安全、 方便游客,作为旅游者,我们从心里都是非常感谢 的,感谢这一条条安全运营的索道,让我们乘兴而 来,高兴而去,让我们尽兴饱览了神州的壮丽山 川!带着诗情画意,带着万般激情,我从乘索道的 千般感慨,到沿着陡峭的山路步行下山,一路品味 黄山的美景,诗兴大发,情不自禁地写下了《黄山 咏叹》——情系蜀中赞峨眉,神游皖南叹黄山 / 忽 离红尘纷扰断,杂念一去上九天 / 花岗岩耸石嶙峋, 迎客松动风舞枝 / 常登青城染仙气,此行黟山道骨 生 / 山隐云海峰如岛,溪浣银纱雨烟飘 / 我攀天梯 访帝阙,松撑华盖罩汗额 / 天都峰上会天仙,莲花 顶望莲花绽 / 手机石旁手机响,尘缘未了下凡间。
http://www.xbtzsbw.org/wenxue/73-cn.html
《西部特种设备》杂志简介
《西部特种设备》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指导,四川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及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多省特检机构联办,四川省特检协会承办的区域性专业杂志。前身为《四川特检》,2017年8月获国家新闻广电总局正式期刊号,新编国内统一刊号:CN51-1780/TK,国际统一刊号:ISSN2096-4765,也是迄今为止中国首本跨区域反映特种设备安全的期刊。
《西部特种设备》杂志作为特种设备行业的宣传舆论阵地,肩负着党和国家关于特种设备工作大政方针,落实国家总局和省局特种设备重大决策部署,有着积极推进作用。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正确指引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服务政府”宗旨,认真宣传贯彻《特种设备安全法》和“质量强国”战略。加强信息互动和经验交流,让《西部特种设备》成为广大特种设备行业监察和技术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成为引领中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特种设备行业发展迈向新台阶的纽带和桥梁!
目前《西部特种设备》暂定为双月刊。围绕技术为这一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了特种设备专家智库,设置有“一带一路”、“学术交流”、“人物访谈”、“本期特稿”等栏目。开通了《西部特种设备网》以及微信平台,构成了特种设备行业的首家全新媒体。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力争2∽3年把《西部特种设备》打造成为行业内的核心期刊。
“西部特种设备网”简介
“西部特种设备网”(www.xbtzsbw.org)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指导的《西部特种设备》杂志主管主办,是中国首家特种设备行业门户网站、是西部首家特种设备安全官网,开设有手机版和电脑版两种模式。
在深入贯彻《特种设备安全法》,坚持正面舆论导向和普及特种设备安全知识中发挥积极作用。 “西部特种设备网”和微信平台的有机结合,构成特种设备全媒体。
该网实力雄厚,建有一流的采编队伍。开设有“一带一路、深度报道、时政要闻、名企在线、访谈纪实、学术交流”等栏目。网民遍布全球,是世界了解西部乃至全国特种设备发展的最重要窗口。
“西部特种设备网”目前已围绕多个业务板块、多层次交流逐渐展开布局,紧跟网络媒体发展趋势,围绕特种设备行业发展、技术革新、技术创新,全面展示特种设备行业监察和技术人员工作风貌,引领全国特种设备专业化水平。遵循“权威、及时、新颖、准确、专业、原创”的原则,努力打造中国特种设备行业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和专业中文网站,日前桌面端、移动端已全面上线,力争两年内日均页面浏览量超过12万,日均覆盖人群超过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