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世界城市网络研究中,成都排在大陆城市第5位,仅次于北上广深,高于天津、南京和杭州。
这篇文章,我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成都的发展机制或者说空间逻辑很特殊,它糅合了多种城市的发展机制,它在中国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可以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等各种因素叠加的产物。这里要强调制度,从表面看成都本身并没有多少制度红利,成都既没有深圳、浦东、滨海这样的改革开放试验田,也不是最早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但成都却是制度的既得利益者,这点需要从多尺度空间的反身性上才能理解。简单一句话,就是国家层面(国家尺度)上,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和四川省的支持(区域尺度),对成都本地的繁荣(城市尺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都的本地人均GDP只有天津、杭州以及南京三个东部强二线城市的65%左右,但是却有底气敢自称第四城,新一线之首,不是没有道理的。
首先,从全国尺度看,成都所在的西部或者说西南地区是中国人均GDP最低的区域之一,中国人均GDP最低的十个省包括贵州、云南和四川,换句话说经济落后。四川等省作为东部转移支付的主要目的地,成都得到了很大的实惠。这种发展机制和北京很像,可以说是缩小版的区域性的首都。从表面看,北京在改革开放中并没有获得所谓特区、自贸区、新区等各种制度红利,但北京却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原因如下,中国历代的首都发展逻辑基本是一致的,通过吸血其它地区的利益,将财赋人才文化军事资源集中于帝都,强化其对于其它地区的优势地位,这是中央集权得以确立的政治经济地理基础,也是造成社会经济区域发展差异的一个制度性因素。 换句话说,为了政治需要、社会稳定、区域公平,东部向西部的支付转移,是这个体制延续和巩固的需要,有其合理性。但问题又来了,从这点讲,貌似重庆、昆明和西安所处的情况和成都也很类似,但这三个城市和成都为什么差很多,起码在媒体和大众印象中差很多?因为成都有一点是其他中西部城市不具备的,包括武汉、沈阳等副省级城市也不具备,那就是第二条腿的发展机制。
第二,放在大区域的尺度。为什么重庆、西安、昆明和成都比不了?因为成都是一个真正的大区域中心,这点不论从直观上,还是很多实证研究上都有体现,成都是大西南的中心,这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成都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排位很高,在大陆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参考上图)。两千多年以来,成都就是西南的中心,1949年之后,因为靠近藏区的原因,政治和军事意义不言而喻,成都作为西南的中心得以继续维持。成都发展的基础是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的中心,保证其虹吸效应,这种状况从古至今并未彻底改变。重庆在直辖之前一直被成都压制,直辖不过20年,虽然最近10年高速发展,但成都先发优势明显,两城市之前的沟壑并未完全磨平,重庆所谓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帽子更是一个不能再虚的Title。再看西安,貌似也可以称为西北的中心。但是从经济地理学上讲,西北本身就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西北地区从自然地理上讲比西南地区开放得多,这是一个政区地理的概念,而非经济地理概念。因此,正因为成都这种大区域中心的地位,成都无可争议的成为西南地区的门户和全国城市网络中的节点城市,体现在经济、金融、军事、航空、铁路和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这种发展机制又和浦东崛起后上海的发展机制类似,上海是长三角和整个大陆的开放的门户,而成都是弱化版的上海,是西南地区的门户和桥头堡。
这两种发展机制是相辅相成的,互相影响制约的,它们存在保证了成都在中国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比较强的二线城市),但自身的硬实力不够强又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房价比较低、人均GDP很低。随着重庆的崛起和西南高铁网络的发展,西南地区内部与外界的交换必然大大加强,西南地区正在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空间转变为中国“流”空间的一部分(比如西成高铁、贵广高铁的通车)。成都作为大区域的中心性,它的腹地优势和作为门户的重要性必然会被进一步削弱,第二种发展机制的运行受到挑战。但中国目前的“形势”对于成都的第一种发展机制是在强化,两种力量叠加,对于成都的未来我仍然持谨慎的乐观。(文/牛津-小裁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