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一个叫“紫光阁地沟油”的词条莫名其妙上了热搜,个中原因不免让人捧腹,也让大家对紫光阁充满了好奇。
紫光阁,明清皇家园林中的一处殿阁,也用以命名中共中央时政类党刊《紫光阁》,好像我们在新闻联播里也常常听到它的名号。它位于何处?究竟是什么来头?
紫光阁地处中南海,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初为明武宗朱厚照跑马射箭之地,名曰“平台”。后来废台建阁,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将连接太液池东西两岸的木桥改用大理石重建,命名为金鳌玉蛛桥(今北海桥),桥以北称北海,桥以南称中海,瀛台一带则称南海 。紫光阁就矗立在垂柳夹岸,禽鱼翔泳的中海之滨,与隔岸琉璃碧瓦的万善殿遥遥相映 。
到了清朝,“紫光阁”旧名得以沿用。及至清朝康乾盛世,每逢仲秋之际,康熙皇帝常集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侍卫大臣在紫光阁前广场演兵习武、骑马射箭;隆冬季节,还要于紫光阁前殿试武进士,选拔军事人才。到乾隆皇帝时,出征西北、东南,屡战屡胜。为了炫耀自己的战功,表彰立功将士,特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和乾隆四十年(1775年)两次增建紫光阁,阁内悬挂乾隆皇帝的嘉奖文章和上百名功臣的画像,同时还收藏了缴获的旗帜、武器等战利品 。
清朝后期,清廷与国外交往日益增多,清末皇帝及王公大臣常在紫光阁接见外国使节。选择这个炫耀武功的皇家军事博物馆,暗含了武力震慑对方的政治意味,但此时清廷国力大不如前,威慑更是无从谈起。
后来,紫光阁的政治意义为洋人知晓。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司令部就设在了紫光阁。紫光阁内的功臣像和陈列文物或遭破坏、或被抢掠,全部损失殆尽。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已由紫光阁移至大内皇宫。当年12月,光绪皇帝接见各国公使,地点改为紫禁城的乾清宫。
之后民国建立,继而军阀混战,紫光阁在几十年里基本无人问津。1937年又遭到日寇践踏,继而再遭雷击,屋顶塌落,残垣断壁,破烂不堪,几近湮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1953年紫光阁的大规模修复工作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
说了以上这些,大家或许早已明白了,紫光阁并不是一家饭店,也不止是一本杂志:历史悠久的它不仅是一座阅尽数百年风霜的建筑,也曾是一个东亚帝国尚武精神的象征。紫光阁的由盛及衰到复兴,是三百年来中国历史的缩影,时刻警醒着每一位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
而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也激励着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原文连接:http://url.cn/5KnF1a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