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9693|评论: 0

预览转帖《要得吃好饭,荞面打搅团 》邓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3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九寨沟县在1998年夏改名前叫做南坪县,与甘肃的陇南接壤,是陕南的紧邻。当地民谚:“南坪不像甘陕,碧口(与九寨沟县紧邻的甘南商业重镇)不像四川”,是说这里的生活习俗和口音都不同于四川,其饮食与成都的讲究精美和重庆的一味麻辣也大异其趣。离开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九寨沟县,一晃已经十八年了。三次回去,好友都饷以当地饮食。至今回想起来,还晃若置身于九寨的美食和温馨的友情之中。
“民以食为天”,这里就从主食说起。
“要得吃好饭,荞面打搅团”。搅团已是“好饭”,用荞面来打的搅团,当然是更上一层楼了。
所谓搅团也者,是用玉米面或是甜荞面做的比拌面饭——重庆人叫做羹羹,北方人叫做糊糊——稠得多的一种耐饥的主食。做法很有讲究,先把不多的水烧开,轻轻把荞面撒在水面,堆成龟背状,用筷子向下通些小孔,让沸水从孔中冒出,浸湿上层的荞面。就这样煮一会儿,已浸水和还没有浸水的荞面都受热半熟时,用带叉的树棍快速搅拌。因为面多水少,搅拌起来很费力气。“要得搅团好,三百六十搅”,常常搅得人大汗淋漓。
要得搅团粘糯,还得在第一次搅拌之后,再加沸水,煮一会儿后,再搅;如是者三。这叫做“三锅水的搅团”。当地传说,一位挑剔的婆婆要才从外地娶来的新媳妇做“三锅水的搅团”,媳妇做了满满三大锅,闹了个大笑话。
搅团一般是蘸了“浆水”吃。所谓“浆水”,就是把酸菜炒一下,掺水作成的汤。有一次我和县计委的周世荣同志到永丰“蹲点”,热情的主家就特地做了搅团款待。老周到九寨沟县比我还早,但极少下乡。上了桌,他见只放了老大一碗搅团,主人又在不断地“让饭”——敬请进食之谓也,他只好把搅团端在手里,连说“这么多,我咋吃得完”;主人提醒他说这是蘸着吃的,他以为是叫他“站”着吃,连说还是坐着吃好。把主人笑得来前仰后合。
“标准”的吃法是,每人一碗“浆水”,把搅团夹进碗里,再加上辣椒、韭菜和其他调料食用。
“荞翻山,麦倒拐,玉米面吃了经得甩。”是说吃了荞面能翻山越岭,吃了麦面倒个拐就饿了,吃了玉米面最经得摔打。而无论用荞面或是玉米面,做成“拌面饭”,太稀,不抵饿;做成干饭,容易犯口渴(上山做活要找饮水十分困难);只有做成这种搅团,既耐饥又不渴,所以被称为“好饭”。荞面作的搅团特别细滑,是为“好饭”中的上品。要是去九寨沟步游赏景或是登山寻找熊猫,那你最好先找当地农家,请他做一顿搅团给你吃,保准你吃得津津有味,走得虎虎生风,从早到晚不饥不渴。
杂面,九寨沟人读如“茶面”,一种特别营养的美味。杂面用三分之一的黄豆,三分之二的荞籽或小麦,先分别在水磨里粗拉一遍,去皮成瓣,再兑在一起细磨,用特细的马尾罗儿筛过,那面就特细而白,赛过当年的富强粉。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黄豆面,营养价值自然比现今的泰国紫米加拿大白面好得远了。
把杂面粉擀成细如发丝的面条,那是九寨沟人的绝活。按旧习俗,未婚女士——当地叫做“丫头”——如果没有擀杂面的好手艺,是很难找到好婆家的。说杂面条“细如发丝”,或许有点儿夸张,但不能粗过纳鞋底的麻线是确定无疑的。我下决心学过多次,总没学会,只白白的糟蹋了上好的杂面粉。
杂面的做法是:先将杂面粉和水揉好,擀成仅有纸厚的一大张面皮,然后叠成S状,用足有二尺长的切刀切细,撒上“扑面”,你抓起来只一抖,奇迹出现了——银白的细丝直垂到地面,不粘不断。
下杂面同样有讲究。将杂面条放入沸水中后,不能丝毫搅动,慢慢加入酸菜汁儿——当地叫酸浆水。浆水少了,杂面条太嫩,甚至会溶化成一锅豆汁儿;太多则杂面条太老,味同木渣。和作豆腐放卤水一样,这道工序叫做“点浆水”,完全凭经验老到才能作出嫩而柔韧的杂面条来。在面汤中预先放些大米、洋芋块儿煮熟,杂面的味道更加鲜美。吃杂面的调料通常以加蒜泥的红油为主,如果将才从地里摘回的青椒剁细,加上葱花、韭菜、蒜泥,用烫油一淋,代替红油,则更加地道。
甘肃、山西也有的地方吃杂面,而九寨的杂面特别好吃,堪称九寨一宝。以前在夏天麦收最忙、最热时,必以杂面招待来帮忙割麦、打场的远亲近邻,清热解暑。生了小孩儿,用杂面下奶更是百试不爽。九寨沟风景管理局自建立起,至今把杂面作为招待最显贵客人的“保留节目”,每次都受到热烈称赞。

喜欢吃酸的人很多,如山西人爱吃醋,甘肃、陕西的人多吃酸菜。但也有喜爱吃碱味的。1955年我去川南的沐川县参加试办初级社,在离县城不远的白云村住了近半年。那里家家户户都是把玉米粒儿用石灰水浸泡几天后,拿到水井边漂洗,一面用手使劲儿搓去粗皮,然后磨细了吃。开初我吃不来那股子涩味,日子长了也就习惯了。等我参加土壤普查,才发现那里土壤和地表水的PH值竟在3.5-5.5之间,酸性很强。当地人吃浸过石灰水的玉米大约是用以中和水中的酸**。
或许是因为九寨沟的水偏碱,九寨沟人爱吃酸菜简直到了上瘾的程度,家家必备,每天必吃,连夏天解渴喝的也是酸浆水。说他们离了酸菜就吃不饱饭,一点儿也不夸张。最好的饭食如杂面、搅团,都离不开酸浆水。用酸菜当调料还能作出许许多多美味佳肴来。我和家人至今感冒了还用放了辣椒的酸菜面发汗,常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过了夏至,在坡度较缓的杂灌木林地里,到处在烧荒,真是“家家放火,处处冒烟”。烧荒地——当地叫“铲火地”——里积有厚厚的火灰,种的园根长得大,味道好。园根是十字花科植物,和苤蓝相似,有一个老大的扁园的块茎,比苤蓝大得多,作的酸菜特别酸、香、嫩、脆。我多次把园根炒、烩或是凉拌了吃,总无法除去那强烈的辛辣味,它天生就是专作酸菜的料。
霜降前后,园根叶片经霜变黄,就到收获季节了。家家户户总动员,把园根收回家来,去叶,淘净,用自制的搽子搽成长片。于是河沿沟畔挤满了淘洗园根片的丫头媳妇们,叽叽喳喳的说笑声和高亢入云的山歌声,使素来沉寂的山沟洋溢着比过年还强烈的喜庆气氛。
把园根片煮熟了,装入大木桶,每装一层,要撒一些玉米面。装满了,最上层还得浇上“酸菜母汁”,也就是前一批酸菜的浆水,再撒一层玉米面。加上木盖后,上面还得压上大石头。半月以后,开始发酸,可以启用;两月以后,酸度大增,浸出的酸水粘得来可以牵成很长的细丝,“酸香”扑鼻,使人嗅之垂涎欲滴。这酸菜不用盐渍,却可以存放到第二年春夏,不腐不坏。虽不像山西人以谁家存醋多少来判定贫富,但九寨人也常以某户酸菜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当作评价主妇贤能与否的重要依据。
除非园根酸菜告罄或是为了改变一下口味,他们很少用其他的材料制作酸菜。主要的代用品是莲花白,质地较粗,酸中带甜,味道大不如园根。而用叶叶儿花、空筒菜、凉刺颠儿这些野菜作的酸菜,倒是特别清香,别有一番风味,只是不易采集。
我回重庆后,九寨沟的朋友先后三次远道送来晾晒得“嘎巴脆”的干酸菜,使我对九寨沟——我的第二故乡的思念之情如原汁浆水,愈来愈浓,且与日俱增。

饮茶是中华的传统文化之一,茶道、茶艺、茶技,纷繁复杂。
九寨沟县的五千多平方公里土地上,住着藏、汉、回、羌几族居民,都爱饮茶,各有特色。草地牧场爱奶茶,高山村寨常年喝“大茶”——也叫马茶的带杆的粗茶,稍讲究一点儿的喝砖茶,逢年过节打酥油茶,城里斯文人饮花茶,近郊农民多喝沱茶。我这里单只介绍最有味道的熬茶。
茶罐是铜制的,高不及四寸,径不过一拳,口小底大。在火塘边烧热了,把切成小指头大小的肥腊肉条炼出油来,放入细茶稍加煎炒,加水,文火慢熬。茶叶几乎占据了茶罐的整个儿容积,每次只能滗出一小酒杯浓黑粘稠的茶汁。“头盅垢甲二盅茶”,讲究的饮法,不用有茶渣泡沫的第一盅茶,滗出以后,加水另行熬制。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31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