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邛崃
执着乡民
今日邛崃,65万人只有一张报,而且是唯一的一张报,叫《今日邛崃》。它是邛崃对外世界宣传的重要窗口,也是外面人们知道邛崃的途径,又是党和政府管理上传下达的重要阵地。它是中共邛崃市委和邛崃市人民政府的机关报,作用非常大,是党的重要舆论宣传工具。
十多年前,市上领导非常重视《今日邛崃》的作用,为了扩大影响,搞名人效应,专门请来省书法协会主席、著名的书法家何应辉为《今日邛崃》题报头字。何应辉欣然答应,为《今日邛崃》题报头字。他题写的报头字是“今日卭崃”,“ 邛”字写成“卭”, 这样《今日邛崃》报纸变成了《今日卭崃》。从此,延续至今。
《今日卭崃》出刊发行,立即在邛崃城乡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为了维护邛崃两千多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维护巴蜀古城临邛历史文化的形象,维护国务院下达的推广普通话规范文字的文件规定权威,早在十三年前就有高义奎等真正的文化人,几位执着的老先生,不为名、不为利、不顾个人得失,敢于冒犯得罪上面,三番五次,十三年来向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反映,何应辉题字《今日卭崃》中的“ 邛”字写成“卭” ,写错了,要求改正。
《今日卭崃》的“邛崃”展示的是地名,在这里把邛写成卭,是错误的,它的问题不是在错别字上,而是在违反了国务院在地名管理条例》中第五条,第三款中规定,“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违反了《 在国语字[1987]第9号《关于地名用字的若干规定》通知。规定中明确指出,“公章、文件、书刊、报纸、标牌等使用地名时,都应以各级政府审定的标准地名为准。” 统一的名称和用字,用各级政府审定的标准字,这是有法规的,任何人都应该遵守。查各级政府公布的地名录,邛崃的标准地名用字,其中的邛,就是双包耳,而不是单包耳的卭。如果作为书法作品,写成卭,不是错误,但如果作为地名,而且在邛崃地方政府报纸上出现,明显是错误的。
当初,曾经市委书记专门对高义奎老先生的人民来信作了批示,责成《今日卭崃》回复。书记的批示,《今日卭崃》赶快作了回复:
“《邛崃报》报头和《今日邛崃》刊头均为我国著名书法家何应辉先生题写。2004年1月又欣然挥毫,为《今日邛崃》题写刊头,并在写出的数幅中,精心挑选了最满意的一幅相赠——即现在的《今日邛崃》刊头。
何应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主任委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大学客座教授,一级美术师,1995年起为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回复,偷换概念,用何先生的刺眼光环回避了最关键的核心《今日卭崃》的“ 邛”字写成“卭”是否写错了。
对于何应辉那么多的闪光头衔,那么多的吓人的名片,因我不懂书法,不懂今年被批为全国十大丑书,我不敢评论,我也不敢恭维,
但我敢说,何应辉先生的《今日邛崃》刊头的“邛”字写成了“卭” ,的确是完完全全地写错了。有哪么大学问的书法家,难道不知道《今日邛崃》刊头的“邛”字在这里是地名?不作为党和政府用于《今日邛崃》,纯粹是书法是对的,凭何先生的名气,“邛”字写成了“卭” 作为书法比赛展出还会得奖呢!
何应辉先生的《今日邛崃》刊头的“邛”字写成了“卭” ,的确是完完全全地写错了。违犯了国家关于地名和文字规范的相关规定,这不应责怪何先生。正如《今日卭崃》回复中说的,“何先生对历史底蕴丰厚的邛崃文化情有独钟,多次深入文君井、邛窑、南宋石塔、天台山等地采风,指导我市书法艺术。”应怪我们邛崃相关部门的人不看文件不学习,没有文化,当时应巧妙地婉言指出,也不会闹出在全国丢人嫌眼的笑话。
为了维护邛崃两千多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维护巴蜀古城临邛历史文化的形象,维护国务院下达的推广普通话规范文字的文件规定权威,《今日卭崃》的“卭”字该不该纠正呢?
不要再干没有文化的蠢事和荒唐闹剧。
十三年了,《今日卭崃》的“卭”字给邛崃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和损失,该纠正错误的时候了,不要再被人笑话,说邛崃人没文化!
望有关部门能有个答复,等了十三年,我会再耐心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