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中加美等国的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他们在一枚距今约一亿年的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如蜂鸟般大小的、几乎完整的小鸟,该研究成果在中国顶级学术刊物《科学通报》(英文版)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黎刚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籍研究员邹晶梅(Jingmai O’Connor)、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恐龙研究院院长路易斯·恰普(Luis M。 Chiappe)教授和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Ryan C。 McKellar)教授、台北市立大学的曾国维教授等学者共同研究。
此次新发现的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据火山灰测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约一亿年前,属于白垩纪晚期的最早期。该时期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的动植物,常常被柏类或南洋杉类所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一直保存至今。
2017年6月,邢立达团队曾经发布了琥珀中雏鸟,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关于这次在琥珀中的新发现,邢立达告诉记者,此次发现的琥珀相当大,珀体长约7厘米,其中保存的古鸟更加完整,暴露的头颈部区域保存着更长更密的羽毛,代表着这具标本比刚孵化的小鸟或幼鸟更为年长,也就是说,这只小鸟已经出生较长一段时间,过着独自的生活,是目前琥珀中发育程度最高的古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