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论★
【少放烟花爆竹,为大气污染防治助力】
又至除夕。“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从往年的情况看,除夕至大年初一,也伴随着烟花爆竹燃放的高峰。
今年春节是《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实施后首个春节。根据新规,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市五环内是禁放区,五环外由各区根据维护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需要,划定禁、限放区域。
作为一种民俗,燃放烟花爆竹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但民俗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革新,燃放烟花爆竹的消极影响近年来逐步被社会所正视。比如,加剧环境污染、制造噪音、产生安全隐患等等。国内多数城市都设置了禁放区域和限放区域,每年春节前夕,各地政府部门都会发出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的倡议,正是对此的回应。
事实上,无论是近年来的民意调查,还是烟花爆竹销量的下降,都表明,春节期间必放烟花爆竹的观念,已有明显松动。这体现了社会观念与公共政策的共振。而越是在这样的观念重塑过程中,越是要趁热打铁,继续强化社会对文明燃放、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的认同,从而让更多人在燃放烟花爆竹的“快感”与公共利益之间,作出更为理性的权衡。
大气污染防治是项系统工程,但“至千里”还需“积跬步”。少放烟花爆竹,对于局部的、短时间内的空气质量保持维护而言,可能是成本最小、见效最快的方式。
总之,在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的背景下,希望今年春节期间的烟花爆竹燃放状况,能够匹配大气污染防治和人们对空气质量的更高要求,营造一个“清净”的过节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