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国家的精准扶贫已经实施了三年多,通过这几年的建设,广大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得到了巨大改善。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一定离不开这么一群人,他们被称为“第一书记”。
他们都是从一些机关事业单位或者企业中挑选出来的佼佼者,他们知识面广,有干事激情,克服了各种困难,去到了条件最艰苦的基层一线,和群众同吃同住,为当地制定规划,发展生产,展示了自己的能力,获得了群众的肯定。
现在第一批“第一书记”即将返回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为充实驻村工作人才队伍,保证精准扶贫工作顺利进行,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后备人选推荐选拔工作正在进行。这次选拔主要是从中共正式党员中挑选至少具有4年工作经验,年龄在38周岁以下,政治素质好,热爱农村工作、事业心、责任感强的优秀干部,并且说明主要从事业干部、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对象、非定向推荐人选以及单位后备干部中推荐。那么,这样的选拔机制有哪些好处呢? 首先,从选派的干部角度来说,这是为自己展示才能搭建的平台,是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绝佳机会。在现在的工作中,虽然有部分人有裹足不前、得过且过的思想,但确实还有很大一批人,想要在自己的工作中,最大程度地展现自己的才能,想要把自己的智慧运用到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实践活动中去。而积极争取作为一名“第一书记”无疑可以让他们快速地融入到“三农”当中去,让他们把自己的愿望变成实干的现实,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挥洒汗水,体会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其次,从派驻的贫困村来说,这是获得帮助得到发展的人才支持。每一个“第一书记”都是带着责任去到帮扶村的,在这里他势必会使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全力发挥自己在班子建设、政策宣传、资金争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第一书记”能够充分发挥党性强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团结、建设班子,为基层政府分优,在群众中树立威信。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一旦班子建设好了,能够凝心聚力,那么发展的势头也就会好起来了。具体到一个村而言,驻村干部因为有多年来机关工作的优势,应该比一般干部更能吃透政策,在政策的宣传普及上效果应该会更明显,同时,在联系项目,引进资金等方面更有自己的优势。在发展产业方面,驻村干部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更好地实现科技种养、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发挥资源、区域的优势,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并借助电商等平台促进农产品销售,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第三,从体制机制来说,选拔的范围宽,有利于打破人才壁垒。“第一书记”不仅仅局限于公务员,还延伸到国有企业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同时,如果他们在担任“第一书记”期间工作能力卓越,工作效果显著,还有机会转变身份性质、破格提拔,这样更能让能者上前,让优秀人才发挥“鲶鱼效应”,激活“一池春水”,从而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和论资排辈思想,将人才优势充分显现,让更多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