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调查老地名故事之:
邛崍的几处古驿站
凡丁
秦始皇平定六国后,为了加强对大一统中国的统治,除了统一文字、度量衡、实行郡县制等外,还制定严刑峻法,又为了颁布那些政令并反馈贯彻情况,掌握各地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治安、生产、生活等與情信息,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开通网状的驿道,并按照每30里左右距离设置驿站,由着统一服装的专史们,沿各自既定的路线和路段,像传递接力棒一样,快马又加鞭,换人且换马地将每一封盖戳有封泥的密件,夜以继日地快速传递到下一个驿站,最后汇集京城,时速上百里,日行达千里以上。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便是记录唐明皇时,因杨贵妃喜食荔枝,特派专史从四川涪陵经驿道传送到京城,杨玉环见到荔枝非常新鲜而面露笑容,说明耗时不超过三天。
这样的驿道由政府主持修建,公用性质,即所谓官道。供专史、邮差、官绅、百姓通行,后来驿道还发展为民间商贸通道,即丝绸之路,比如平乐的“骑龙山驿道”。
驿站则是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专史、为民间传送家书的邮差、以及来往于途中的官绅们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故驿站内养着许多马匹。
宋代时驿站改称为“铺”,《辞源》中“驿站”条:“宋代称邮递驿站为铺……明清因之。”
比如“平乐铺”、“高桥铺”、大塘铺(古属邛州现属蒲江县)、甘溪铺(古属邛州现属蒲江县)。不过这是官方的记载,有的还见于清代地图,如平乐铺、高桥铺。但是民间仍沿旧习称为“驿”,比如“太平(即高桥)驿”、“故驿”,而多数地方则省略“铺”或“驿”字,直呼为场镇名,比如延贡寨、永安场(今泉水)、宝林寺、平乐坝、百丈(原名百丈驿、古属邛州今属名山县)等,民间还保留原称的今有甘溪铺、大塘铺。
驿路从隋代起又叫邮路,换句话说,中国的邮政起源不晚于秦代。即使烽火连天的岁月,亦有可能收到“抵万金”的家书。江苏高邮即是隋代设在大运河边一处高地的邮(驿)站,后来在邮站周边逐渐形成城镇,如今已然是全国唯一以古驿站命名的城市——高邮市。
古临邛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既是维护成都平安的屏障,又是通往西南边陲走出国门的门户,理论上说现今镇乡一级所在地,历史上都曾经设过驿站,后来因人口逐渐聚居而形成场镇,经过长期演绎后形成为当今的地名。
目前从邛崃市、镇、乡志和民间记忆反映出的,曾经为古代驿站的地方有以下七个:
1、 起源于秦汉,更名于宋代,止于明代的都亭驿和白鹤馆;
2、 起源于秦汉,更名于宋代的平乐铺;
3、 起源于秦汉,止于明代的宝林驿;
4、 起源于秦汉,更名于现代的故驿;
5、 起源于秦汉,更名于宋代的高桥铺;
6、 起源于秦汉,知名于今的永安(今泉水)驿;
7、 起源于秦汉,止于清末的延贡驿;
以上七处现今邛崃境内笔者知道的古驿站,总体地说,古时候是在同一条驿道上,大体上每隔30里左右一处,但是位于十字路口,可通往它县、它乡的重要地方会出现一处,此现象属于不同驿道线路交叉的结果,分别叙述于下:
都亭驿:起源于秦汉,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受临邛县令王吉之邀请,住处即都亭驿,位置大约在今市粮食局地方,相传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即是从都亭驿内出奔,经南河水道至成都的。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成婚后,曾在都亭驿旁置居宅,史称“司马长卿宅”,并常于宅内抚琴,故唐人在“司马长卿宅”处建琴台,供人过寻凭吊。(参见《民间调查集》中〈文君井和司马琴台的沧桑〉)现代人抚今追昔,将原“火巷”辟建的街道命名为:抚琴街。
都亭驿在宋代更名为白鹤馆,明初,白鹤馆仍为驿站,范围包括司马琴台和文君井在内的园林。明成化十七年,白鹤馆被圈进新的临邛城中,明成化十九(1483)年,临邛县升为直隶州(直属中央布政司)后,白鹤馆随即改建为土司分守台。(参见《民间调查集》中〈文君井和司马琴台的沧桑〉)
平乐驿:始于秦汉,位置应在地名“阎镇子”处,因旁边即骑龙山古驿道,清代始,平落镇的区域方扩展到白沫江两岸。央视一期《探索发现》节目介绍,此驿道即是通往印度的“古身(念丫音)毒道”。
平乐驿在宋代改称为平乐铺。
1981版《邛崃地名录》载:平乐“元时曾为铺,名平乐铺。”《元史.兵志四》载:“中统元年,诏随处官司,设传递驿铺,每铺置铺丁五人……”此后延续至清代。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收载的〈清嘉庆二十五年川省成都附近地图〉即标注有:平乐铺。(又见《平乐镇志》)
宝林驿:古时候从邛崍到成都,有南北两条西南至东北方向的道路,南道顺南河经现今叫法的宝林、固驿、太平、泉水、冉义(古属双流)、温江、成都;北道经橦桥、安仁(唐代的安仁县城)、崇州、温江至成都。其中宝林位于一处十字路口:往北经前进、至安仁以远;往南经蒲江大塘铺、甘溪铺、名山百丈驿至雅安以南。
乡人阎雪娟曾撰《宝林的码头》文,发表于一期《邛崍经纬》上,该文大致内容:现今宝林场是秦汉时期古驿站,明洪武年间僧人可亮、可用于驿站旁建宝林寺,其后以寺为中心,逐渐形成场镇,成为水陆码头,马帮南来北往,船只东西顺畅,场面蔚为壮观。
由于清代以后,交通较前发达,驿道也随之发生变化,驿站不存。民间称其为宝林寺或宝林场。民国29年始建宝林乡,2008年3月,宝林场划归临邛镇,现属于文君街道,而宝林镇政府所在地则在五绵山上。
固驿:现今固驿镇亦为秦汉时期的驿站,由于年代久远,称为故驿。驿站附近形成的码头和集镇称为故驿镇,其市口的繁荣程度,旧时评说为“一平(乐)、二固(驿)、三夹关。”1950年建镇时认为“固”字比“故”字意义好,于是改作固驿。
高桥驿:今属高埂镇,也是秦汉时期所设驿站。高桥驿旧名太平驿,地名形成较早。此处亦位于东西与南北两道交差的驿道十字路口,往北至安仁、往南至蒲江、眉州。故与东西方向的驿站,相距不足30里。
高桥驿于元时改名高桥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州民捐修“为上通省城,下往剑南要路”的一座高拱石桥名为高桥。因之桥旁的法藏寺又名高桥寺,寺旁旧时所设太平驿,改名高桥铺。
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收载的〈清嘉庆二十五年川省成都附近地图〉即标注有:高桥铺。
1949年高桥铺更名为太平乡,但民间仍按习惯称高桥;
而“高埂子”本是南河中游的一道堤埂,堰堤旁的场镇,因南河流经此地,又有逩江水来,曾经名叫二江镇。清乾隆六 十年(1795)改二江镇为高埂镇;民国29年(1940)建乡,名为高埂子乡。
1955年高埂子乡与太平乡合并,沿用太平乡名,1958年建立太平公社,1979年撤社建乡时名太平乡,1980年地名普查时,由于相邻的新津县已有太平乡,根据同一地区(原温江地区)地名避免雷同重复,于是采用清乾隆六十年使用过的“高埂镇”旧名。同时留下老地名:太平驿、高桥驿。
永安驿:永安驿今属羊安镇,曾名永安场,又称泉水。驿站在永安场到羊安场的河边。驿站西通太平驿,东通新津县“安西镇”,北通延贡驿,南达南朝萧梁时期设置在今牟礼镇永丰乡“以控生獠”的浦口砦(今称蒲口顿)。
由于地处战略要地,战争频发,西汉开国名将樊哙战死此地后,与许多牺牲的将士同埋于现今羊安镇境内,不仅留下“樊哙村”和“黄坟”地名,还特意将其地起名为:永安。永安驿由此而生。
永安地方在清代时,因有一汪泉水从平地涌出,故改名泉水。1941年建泉水乡,2004年9月,泉水乡并入羊安镇。
延贡驿:在现今冉义镇延贡村,由于历史上地处战略要地,可以:东通成都、西达蔡蒙(名山、雅安)、北控汶川、松潘之西羌夷,南扼川南和贵州的生獠。故秦汉时在此处设驿站,汉代在驿站旁建延贡寺,名延贡驿;三国时蜀将魏延驻军此地设寨扼守,称为延贡寨;清初曾设延贡镇,随着交通发达,交通干线和交通工具也发生变化,驿站不存,如今此一带田间地头古建筑残渣随处可见。
清末由于冉姓人聚居斜江河边,逐渐形成集市称为冉家,民国23年(1934)改为冉义场,政府驻地移驻于此,称为冉义乡,现称冉义镇,下辖:延贡村。
2018/4/13
敬请读者:
1、对上述七个古驿站材料进行补正;
2、对邛崍境内可能遗漏的其它古驿站地名进行补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