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763|评论: 0

民国时期陪都重庆的慈善家 面粉大王鲜伯良(2)乡下闲人 耕读不成去重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3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鲜伯良的老家在川北西充县太平乡鲜家沟。
鲜家沟的沟顶,有一座山叫洛玉山。洛玉山上林木葱郁,几十里外,都能看见这座林海。山顶的树林深处藏着一个巨大的石馒头,馒头中有一洞穴约七八平方米,洞穴正面石壁上有一尊神像,估计至少有上千年历史,神像被风化得似有若无,因此无人供奉祀拜。
半山腰中,有一汪清泉,水声叮咚,滴入池中清澈见底。来自大山的泉水,夏凉冬暖,十分甘甜,这是鲜氏院子七八户人家的饮用水。路过这里的行人,都要用放在池边的竹筒,饮上几口,不管行人有多累,喝过山泉后均会倍觉神清气爽。
鲜伯良的祖屋,就在这清泉旁边,房屋四周被浓密的柏树包围着。鲜伯良发迹后无论多么富有,请他父母到重庆过清闲的日子,他父母在重庆住不到三个月,就吵着要回鲜家沟,他们离不开故土,离不开故土上的这一泓清泉。
鲜伯良的祖辈都以务农为生。
父亲鲜春城农忙時下地干活,闲时赶场卖土布,以补家用。他对人宽厚,做生意卖布从来不挣“黑心钱”,按他的口头语“不亏人”。他不畏艰难困苦,少言少语,但若欺他过甚,他也敢说敢骂。乡邻们都知道他是“猫儿毛脾气”的好老头。
母亲李高珍,秉性和善、勤劳刻苦;俭朴贤良,抚育五女三男,虽然不甚富裕,却省吃俭用,救济贫苦,有求必应,深为乡邻们称颂。土地改革时她被划为地主,但工作组发动穷人斗争她,无人愿意参与,乡邻们都说她是“阿弥陀佛”的好人。
鲜伯良发财后,父母年岁已高,不再卖布和种田地,把祖上的几亩土地租给洛玉山丫口那边一位姓赵的穷苦人。这姓赵的家里有四口人,老母亲和他夫妇俩以及一个脚残的女儿。赵氏夫妇很勤劳,鲜春城就是看上他们虽然勤劳却依旧食不果腹,才把自已的土地租给他家做。形式上是租,实质上是救助。因为赵家人租鲜春城的田土,从来不交租子,只是新米出来,新玉米摘下来,送点给鲜家偿偿新也就罢了。逢天旱雨涝的年成,鲜春城还要救济他家。赵家人对鲜家也很好,主动在鲜家的一小块菜地上按要求种了各种菜蔬送过去。除此之外,鲜家的饮用水也是赵家在清泉池里挑去。赵家更知恩图报的是,土地改革运动中,鲜春城被划成地主,土改工作团没有摸清实情,叫姓赵的去批斗鲜春城,姓赵的说:“你们就是枪毙了我,我姓赵的也要‘良心’!我种他鲜春城老头二十多年的田地,他们连租子都没有收我一颗,有几年还倒贴给我……”。工作团把姓赵的奈何不得,又听到鲜春城尤其是李高珍在穷人中口碑很好,只好把鲜春城两口子划为开明地主。
鲜伯良受父母亲的教育和熏陶,自幼就同情贫困乡邻。小时候他在小溪沟里捉到鱼,无论大小和多少,他都会给比他家困难的小伙伴;母亲给他的麦粑,也爱与小伙伴分享。有一年冬天,鲜伯良把自已的衣服,脱给路边一个冷得发抖的乞丐,回家去父母亲没有责备他,只是说“不要把自已整凉了”。鲜伯良却说,“我脱了衣服后是跑步回的家,这身上还在冒汗呢,不会整凉”。
鲜伯良于1903年5月出生在祖房堂屋右边的一间木屋里。木屋无楼,开间5米,深10米。隔内外套间。外屋两扇木门对开,两侧有田字格木窗。里屋偏左是单扇门,开个园窗。在屋顶有三片玻璃亮瓦采光。跟其他木房并无异样。鲜伯良就出生在这间屋里。
鲜伯良排行第四,但在男性中为老大,称伯。上有三个姐姐,下有四个弟妹。我的母亲鲜文秀,在女性中排五,嫁到罗家以后称“罗五姐”。
鲜伯良六岁在三教庵小学启蒙读书。启蒙老师姓何,是清朝秀才,识字、背诵、写作,全是八股格调。作业的题目,都是照搬四书上的原句。秀才先生鄙视新学,对具有新思想的读书人瞧不起,认为他们薄学无德。1914年鲜伯良去县城考高小,考题是《读书宜先立品》。他按先生教的八股格式,顺序而写,不敢发挥,文理都没有抖清,最后是落榜而归。回家后,灰溜溜的鲜伯良,见了人埋着头,脸红得像关公。虽然何先生推荐去赴考的五人,个个都名落孙山,但鲜伯良认为这是他人生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于是在学校少言寡语,认真读书。秀才先生接受教训也变了调门,不再练习四书上的题,而以记事体、论说体命题练习作文。
1915年鲜伯良再次赴县城考高等小学,考题是《业精于勤》,这个题目就有写的了,鲜伯良奋笔疾书,按时交卷。不日布榜,鲜伯良是全县第五名。回家后母亲格外高兴,杀鸡慰劳。尤其是父亲,赶场卖布回家听到这个消息,答应去县里读高小时给他做套新衣服。这是鲜伯良人生中得到的第一个奖励,他内心充满了喜悦。
按照鲜伯良的说法,他“从小就有个正确的荣辱观”。儿时与伙伴们游戏,互有输赢,从不计较,而这“读书考学是正事,马虎不得”.三年高小读完后,鲜伯良想去顺庆(南充)考府属联中。鲜春城去求教何先生,这秀才却说:“现在读书又不能当官,何必花钱费时去读中学?”就是这么一句话,阻挡了鲜伯良的志愿,跟着鲜春城去赶场卖布。
鲜春城卖布逢一、四、七赶附近的太平场。在太平他买了一个小门面,里面放满了白色的、蓝色的、青色的、咖啡色的窄扣门土布。有人看准了颜色,议好了价钱,他一定会问买者做上衣还是裤子,是大人还是小孩,大人的高矮肥瘦,小孩的年龄,男女等等,他都要问明白。鲜春城说,扯多了浪费,扯少了不够,凡他建议买多少,十之八九没有差错。加上他从不短尺寸,往往在最后一尺,都要加长三四寸。所以,很多人都愿到鲜姓的这个小店买布。
鲜春城把“做生意,不亏心”的生意经讲给鲜伯良听,这对鲜伯良后来在重庆做生意“不亏心”,而实行“薄利多销”,影响很大。他逢二、五、八赶古楼场,三、六、九赶仙林场,逢十进货就不去赶场。鲜春城进货是由上家送到太平场的店中。赶古楼场、仙林场时就要自已把布匹背过去。每次要背货都是父子两人换着背。古楼场、仙林场没有店,是在街上摆摊卖布,卖不完的货就寄放在熟人处。
刚开始鲜伯良对卖布还是有兴趣,可卖了半年以后,便觉得做这种生意没有奔头,尤其是古楼、仙林两个乡场卖得不多,他耍赖不干了。
1915年11月,不到13岁的鲜伯良在读高小时,由父母包办结婚做了小女婿,妻子比他大5岁。那时农村有个说法,“女子16岁是头道年月,18岁是二道年月,过了二道年月结婚不吉利。”女家催着完婚。年幼的鲜伯良听父母安排,就这样草草成家。
1918年高小毕业后,他不能去顺庆考中学,又不愿去卖布,于是父母逼着分家。鲜伯良不愿干农活,分家后由体弱多病的妻子下地劳作,他在家里煮饭。不到半年时间妻子病故,由此他深刻地体会到当农民的艰辛。妻子过世后只身一人,鲜伯良又回到父母身边与父母合住。
那时西充农村把高小生当秀才看。鲜伯良这个“秀才”,文,干不了什么,又无人雇用。武,体力不能胜任,也不会种地。只好逢场天与同学喝喝茶聊聊天,有时候搓上几圈麻将……如此无奈地虚度光阴。妻子去了后,也有人上门介绍对象。但父母决意要为他找个会干农活的姑娘,最好是前娘后母夹磨出来的。因为在困境中长大的女子,才能吃苦,才能干农活。先后有人介绍了20多起,那时他游荡社会,不务正业,自然有很多女子瞧不起他。有瞧得起他的,他和父母又瞧不起别人。正如鲜伯良说的“不但君择臣,臣也要择君”。
离鲜家20多里远的李家院子,一位名叫李升山的乡绅,在乡场上看见鲜伯良搓麻将时的机敏灵醒,总觉得这位青年只要“走上正道,必有出息”。于是托人到鲜家提亲,愿将女儿嫁给鲜伯良。
鲜伯良知道李家是书香门第,女儿是后母教养。但不知女方模样如何?于是趁去乡场打牌之时,特意转到李家偷看,见李家姑娘样儿也还乖巧,于是壮着胆子与姑娘攀谈,没说两句,姑娘脸红了……他们都相中了对方。双方父母很乐意。这门亲事便成了,嫁给鲜伯良的姑娘就是与他共同生活了一辈子的李筠。
鲜伯良静静思考着:那么多人都瞧不起我的“游手好闲”,惟独李升山能在打牌的场所看得起我。他立志今后浪子回头金不换,一定搞个“名堂”出来让人看看,以报“泰山”知遇之恩。
1920年,四川保路同志会的组织者之一的罗纶[11]宦倦回乡,在西充倡议攺革县事,成立县自治会。他认为教育可以救国,首先做的事情是办了两个速成师范班。
鲜伯良读书之心复萌,前去应考,若能完成师范学业,当个乡村教师也受人尊敬。于是,他偷偷赶赴县城应试,终于如愿被录取,心中真是感到无比髙兴。可是开学时父亲鲜春城不支持他去读书而百般阻挠,鲜伯良得到了母亲李高珍暗中的支持,家里作主的人是母亲,他读师范的愿望实现了。
鲜伯良在速成师范奋发努力,1921年毕业后,自感学识浅博,不堪为人师表。又考虑到教书先生每年的“六腊之战”—暑假和寒假期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为争取任职的竞争--自家没有后台支撑,是争不赢人家的。务农不成,教书不行,只能选择向外发展的上策。
1921年7月,鲜伯良向母亲要了两个大洋,又把妻子李筠的私方钱一个大洋哄到手。怀揣着三个大洋,鲜伯良借口说去帮父亲进货,离家而去。
几天后,当他母亲和妻子发觉他不是去进货,全家人为他的去向着急,经四处寻觅,才知他已离家出走。原来,在几天前,鲜伯良在远房堂兄鲜俊生的父亲处,打听过鲜俊生的通讯处。大家猜测,鲜伯良去了重庆。
鲜伯良独自一人,由太平场步行到西充。从西充到重庆,虽有公路,也可搭车,但身上只有三个银元,他想,万一到重庆找不到鲜俊生又咋办?于是只好步行。西充到南充,他步行了一天,由南充到重庆,他步行了近十天。当他到达重庆时,把布鞋的底也磨穿了,双脚打了好几个血泡。
到了重庆,在十八梯没有找到鲜俊生,他的三个大洋已快用完了,只好决定去朝天门码头下苦力以维持生计。
他走到朝天门,看见苦力们帮主人提箱子时那副乞怜的眼光,他全身的毫毛都竖了起来,主人们火辣辣的眼光尤如芒刺扎在他的皮肤上。他觉得自已枉读了诗书,空有满腔热血,还大言不惭地说要搞个名堂出来。他一直不好开口帮人提箱扛物,就在码头的鹅卵石上走来走去。
阵阵江风吹来,万般无奈的鲜伯良看着去弹子石的渡船上,来来往往的人们携老带幼,多么幸福!而自已跑来重庆“创业”,在这里上不沾天,下不沾地,举目无亲,囊中羞涩,也无脸返回家中。就在他觉得凄苦无助之际,说来也巧,他一眼发现从弹子石到朝天门下船的人中有鲜俊生,他觉得这简值是不可思议的事,真是天不绝无路之人,这是他运气来了的前兆!
他飞也似的跑向鲜俊生,口里还未喊出“俊生哥”, 先紧抱着他,高兴得连说“找到了,找到了!”
鲜俊生大鲜伯良四岁,他们是三教庵学堂的校友,鲜俊生高鲜伯良两个年级。鲜俊生毕业后不甘在鲜家沟务农,一过路人见他人高马大有的是力气,就把他带到重庆铜元局码头当了搬运工。由于鲜俊生有些文化,不到一年,他学会了记帐,成了码头的一个小头目。
兄弟俩见面,格外高兴。没有几天,经堂兄介绍,鲜伯良在重庆铜元局当了工人。
做工人的活,鲜伯良不如鲜俊生能干,没过几个月,经人介绍,他去刘湘统领的川军十师第四混成旅一个营部作司书工作,这样一来,鲜伯良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