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人都应该了解的川剧“资阳河”艺术,换个角度认识资阳历史
2017-08-08 17:51
河友亲
感谢你点击进入本条微信
这说明你对资阳的川剧是关注的,认可的
那么,请你耐心看本河马为你介绍
资阳的川剧历史
也请你手指随手一转
为我们资阳的川剧艺术发声
希望得到更多人关注和了解
更希望你的一次助力
让我们资阳的川剧艺术看到振兴的希望
前言
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巴蜀文化、人文历史、民俗艺术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资阳河”川剧流派作为川剧四大流派之一,最早兴起于资阳,以高腔著称,艺术风格最为严谨,属川剧中的艺术奇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种种原因,资阳本地“资阳河”川剧艺术日渐衰微,频临消失,亟待保护和传承。
2006年川剧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经济呈现日益繁荣的背景下,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和高度认可,同年,资阳也将川剧“资阳河”流派列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剧是资阳的文化瑰宝和文脉所在,保护和传承以资阳直接命名的“资阳河”川剧艺术,这是每个资阳人应该担负的历史责任,它的发展,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可以打造的资阳文化名片,它既能丰富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能带动资阳艺术教育、旅游文创产业的发展!在资阳创建“内陆开放前沿区”和推进“成资一体化”的今天,川剧必然能为资阳的经济腾飞贡献一份力量。
今年是中共四川省委发出“振兴川剧”35周年特别值得纪念的一年,今天起,由资阳九曲河门户网联合资阳市文物管理所(资阳市非遗展示中心)发起的川剧“资阳河”流派艺术展已经启动,将在资阳市区主要广场先后展出,主要通过图文的方式,向资阳广大市民展示和讲述川剧“资阳河”流派的发展历史和故事,并对川剧做一个简单的科普,由于内容较多,本帖仅选取部分做线上展示,了解更多请到展览现场细看!
第一篇:川剧“资阳河”流派的形成
川剧“资阳河”流派产生于清朝乾隆时期,以资阳为中心,广泛流行于资中、内江、富顺、威远、荣昌、自贡、宜宾等地,尤以艺术风格最为严谨,声腔遗产最为丰富,演出特色最为显著而见长,居于川剧四大流派魁首。
资阳城隍会是成就川剧“资阳河”流派形成的重要平台,据《资阳县志》载:清嘉庆白莲之乱,封资阳城隍为“显忠大王”晋号,显忠灵迹,远著本邑,于阴历五月二十八日演戏近两月,十分热闹,朝会观戏士女如云。
(▲资阳城隍庙,现建设南路市人民医院处,据2006年资阳文史资料)
(▲嘉庆版《资阳县志》记载庙会盛景)
资阳城隍会戏,从嘉庆延续至民国末期,约一百五十年历史,素以戏资高,戏班好,行当齐,名伶多,演技高著称,规定的必演剧目多是高腔犯工戏,为此各班社、各演员之间相互竞争,师友之间相互切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河道的“资阳河”流派风格。
(▲小说《伶大王》中阳县城隍会戏插图)
第二篇:川剧“资阳河”流派班社
咸丰七年(1857),资阳大东街苏家巷监生廖鼎丰创办雁江大名班,光绪八年(1882),大名班聘请名丑岳春、老生萧遐亭等在资阳县凤台山(今东岳山)创办“三字科班”,经过严格训练,培养出一批光耀艺坛的明星,如蔡三品(小生)、傅三乾(周裕祥、刘裕能、刘成基、李文杰等的老师)、刘三凤(旦)、唐三春(正生)、张三林(丑)、彭三庭(鼓师)等,将清末民初的川剧推向一个高峰,也为川剧“资阳河”流派的兴盛做出杰出贡献。
(▲岳春(1831-1913)川剧丑角宗师,创办“三字科班”)
(▲傅三乾(1866-1950)16岁入三字科班,川剧名丑,创办重庆“裕民科社”)
川剧“资阳河”流派班社林立,除“雁江大名班”及其组建培养的“三字科班”、“臣字科班”,还有“雁江金玉班”、“苏颐班”、“金泰班”、“玉华班”、“富春班”、“昆玉班”、“天庆班”、“玉清科班”、“天台剧部”、“大春班”、“品玉科班”、“郭莲芳班”、“雅南剧部”等,这些无不是在资阳城隍会戏中经受磨炼而成长的班社。
第三篇:川剧“资阳河”流派剧目
川剧剧目繁多,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川剧“资阳河”流派剧目尤以高腔戏最为丰富,其在川剧五大声腔中据有主导地位,其代表为“五袍、四柱、四大本、江湖十八本”。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在资阳范围内,涌现了以资阳各区县历史传说和人物事迹改编为川剧的创作热潮,如资阳县川剧团创作的《余国桢》、《二郎担山赶太阳》、《洪峰之后》等。乐至川剧团创作的《陈毅解围》、《陈毅还乡》等,安岳川剧团创作的《紫竹观音》等。
(▲《白蛇传》剧照)
(▲《望娘滩》剧照)
(▲《陈毅还乡》剧照,舒天明饰)
(▲《紫竹观音》舞美设计。艺术指导:温余波,舞美设计:李永贵、刘岳)
第四篇:川剧“资阳河”流派声腔音乐
川剧是一个包括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的多声腔剧种,川剧“资阳河”流派以高腔著称,川剧高腔是以四川古代歌谣、吼号子为基调,吸取了江西“戈阳腔”和南北曲等大量曲牌,逐渐丰富形成的一种徒歌式唱腔,其特点是行腔高亢激越,只与打击乐器相伴,没有管弦乐伴奏,一人唱众人和。川剧高腔可以说是川剧的代名词。
川剧“资阳河”流派音乐上讲究帮、打、唱,俗称“套打”,特别重视锣鼓的接母怀胎,讲锣鼓的韵味,锣鼓敲打的紧、松、快、慢和音的轻、重,三眼一板很严格,自成一体。
川剧曲牌是川剧所用的配曲音乐,可按乐器和表现功能分类,主要起到描写环境、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配合演员表演动作等作用。高腔最常用曲牌为“红、梭、课”,惟川剧独有。
(▲川剧乐队)
(▲川剧乐器)
第五篇:川剧行当
川剧分生、旦、净、末、丑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小生:小生分文小生和武小生,指戏中俊扮的青年男性。
(▲文生)
(▲武生)
须生:须生分正生和老生,指剧中戴“口条”的男性。
(▲正生)
旦角:旦角是指剧中扮演女性的角色,因其覆盖面广,故角色类型较为复杂,大致可分为14类,即正旦、青衣旦、花旦、闺门旦、奴旦、武旦、刀马旦、鬼狐旦、烟花旦、泼辣旦、老旦、摇旦、丑旦、娃娃旦。
(▲花旦)
(▲鬼狐旦)
花脸:花脸指剧中性格刚烈或生性残暴,且勾画净角脸谱的男性人物。
(▲袍带花脸)
(▲草鞋花脸)
丑:丑角指剧中内心丑恶或性格诙谐,且勾画丑角脸谱的男性人物。
(▲襟襟丑)
(▲婆子丑)
第六篇:川剧功法和特技
川剧的表演,唱腔优美,表演真实细腻、别致传神、诙谐幽默,舞台形象典雅,生活气息浓郁,形成了独特而完美的一套表演程式。
川剧基本功包括唱、念、做、打各个方面的技能技巧、舞蹈动作、特技绝招,称为“四功”,川剧讲求人物造型优美,因此对演员站、坐、行、卧都有特别要求,这就要求对手、眼、身、发、步做规范化训练,称为“五法”。
(▲矮子功)
(▲翎子功)
(▲褶子功)
(▲水袖功)
川剧不拘一格,富于变换,在表现人物感情最强烈之时,在剧情发展突变之点,在形成剧情高潮之际,善用变脸、吐火、滚灯、藏刀、打叉、钻火圈等绝技塑造人物,以构成演出中的闪光点,也使舞台呈现多彩而神秘的艺术特色。
(▲变脸)
(▲吐火)
(▲藏刀)
(▲滚火圈)
(▲耍火烛)
(▲滚灯)
第七篇:川剧脸谱
川剧脸谱,是川剧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是一种富有夸张和象征意味的造型艺术,除具有图案色彩的装饰之美,更力求鲜明的展现人物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征。有些脸谱,还在图案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人民对剧中人物的爱憎情感或评价态度。
一般象征意义为:
红色:表现性格激烈、忠肝义胆的人物,如关羽、姜维。
黄色:表现体格不健壮,实则勇武过人的人物,如甘宁。
蓝色:表现人物刚强阴险,刚直且桀骜不驯,多用于凶猛、恐怖、残暴的人物,如卢杞、恶鬼。
紫色、绿色:一般为绿林好汉、水盗旱匪。
白色:表现奸诈、狠毒、阴险的人物,如曹操、董卓。
黑色:表现刚毅正直、坦率、鲁莽的角色,如张飞、李逵、包公。
金银色:多用来表现佛、神、仙、妖、鬼怪等角色。
第八篇:资阳川剧大事年表
二零一七年八月
资阳市雁江区振声川剧团成立
(▲周恩来总理看川剧后慰问演员)
(▲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同川剧演员合影)
(▲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慰问川剧演员)
(▲朱德总司令和川剧演员合影)
(▲1972年原资阳县川剧团和文工团合并后合影)
(▲师从李文杰、刘裕能资阳籍“哈儿师长”刘德一川剧剧照。李文杰、刘裕能乃“资阳河”传人傅三乾爱徒)
(▲刘德华拜师资阳籍变脸大师彭登怀)
好了,河马对川剧“资阳河”艺术的介绍暂时到此
资阳川剧的历史、川剧的文化、川剧的故事
还有很多......
看了这些文字和这些图片,你有何感想呢?
是不是觉得资阳川剧文化确实很强大?
是不是觉得资阳的川剧就这样消失很可惜?
那么,请你让更多人看到它,了解它,热爱它!
资阳的川剧还有星火,我们正在为此努力!
关注和喜欢资阳川剧的河友
【资阳川剧爱好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