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671|评论: 6

[川剧知识] 【特荐】川剧锣鼓三绝(重庆市川剧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1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川剧锣鼓三绝


(重庆市川剧院)

    全国的戏曲剧种300余个,只闻锣鼓,不看演出,或不听唱腔、念白而能辨别出是何剧种者,恐怕只有川剧的锣鼓。
    如果单听京剧锣鼓,你能确定它是京剧吗?不能!它可能是黄梅戏,也可能是淮剧,还可能是建国后新产生的吉剧等等。
     但是,川剧的锣鼓一响,不必弄弦奏管,也不讲不唱,就知道它是川剧。有人会说:熟悉川剧的观众,一听川剧锣鼓的敲打,知是川剧,对不知川剧为何物的人,他(她)知晓吗?
    从未接触川剧的人,诚然无法确定这锣鼓就是川剧音乐的一个重要成份。但绝不会说它是京剧或其他什么剧种的锣鼓。就是与川剧锣鼓十分相近的云南滇剧,其乐器以及音响亦大不相同,其次是演奏的方法更是十万八干之别。
    听过一次川剧锣鼓的人,无论他们喜欢川剧与否,对川剧锣鼓将会永留脑海,不会忘记。若有人告诉他,这锣鼓是川剧的打击乐,以后再闻之,便会无误地识别它就是川剧的锣鼓。有位川剧爱好者告诉我,他喜爱川剧是受到锣鼓的引诱开始的。我看,是很有(至少是有点)道理的。一套锣鼓,象征着一个剧种,这在全国的戏曲剧种中绝无仅有,不能不算川剧锣鼓之一绝!
    川剧锣鼓的乐器有鼓板、签子、小鼓、二鼓、大锣、大钹、小锣、马锣、苏锣、苏钹、梆子、二星、包锣等等之类。
川剧锣鼓配合川剧的唱、念、做、打,就像一根红线穿珠,是那样融洽,那样协调,它可使演员的表演统一于一种特定的舞台节奏之中,在一场完整的演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要达到这一步,首先得使上述的乐器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并在“打鼓佬”的统一指挥下,演奏出融洽、协调的音响,展示其乐曲的艺术魅力。
    旧时,开演前,要先“发擂”(二鼓单奏),继之。“三吹三打”,预告观众:这里在演戏,戏要开场了,请君轰迷人场;接着是“排鼓”,请观众肃静下来,戏马上开始;戏毕,一通么台锣鼓,宣布演出结束。至于各类角色的上场、下场和戏中的诸多表演更须锣鼓配合默契。概而言之,演员的一举一动,一讲一唱,都离不开“打铜街”的朋友。曾有人标过“无锣鼓川剧”,其实仍使用了鼓板、签子、小鼓、小锣、铰子等,“无锣鼓”乃是有锣鼓。正所谓:行有声,坐有音,唱讲思考锣鼓跟——川剧锣鼓之二绝矣!
    川剧界有“半台锣鼓半台戏”、“三分唱七分打”的行话。此话虽有些夸张,却强调了川剧打击乐在川剧演出中的重要性。
“唱、念、做、打”,对演员来讲,无疑指的是唱腔、念白、做功(包括舞蹈)、武打。若以整台演出来讲,后面的“打”字,我想应是川剧的打击乐的“打”——锣鼓。“武打”之“打”则含在“做”字之内。  
  .
    “半台锣鼓半台戏”或“三分唱七分打”,这不是以量来衡之,而是讲川剧锣鼓在川剧表演艺术中的重要作用。说得贴切一点,表演和锣鼓(亦含整个音乐)的关系,就像鱼依靠水的关系那样,缺少不得。
    “     不要打    ”——就是说舞台上的旦角,你  “不   ”,锣鼓也会把你。打“”——这自然也是“怒发三千丈”之类的形容之词。按剧情规定不需要“”的人物,锣鼓自然不会把这个人物的扮演者打“”。这里所说的“不    要打  ”是指什么呢?是指配合演员“”的身段,锣鼓可以使他舞蹈得更活泼,更轻盈或更轻佻,更具剧中人物特定的情绪状态,更符合剧情的需要,更能展士人物的性格。“不    要打  ”的例子颇多——《别洞观景》白鳝仙姑的“鳊鱼上水”,《铁笼山》杜后的“卖妖娆”,《传琴斩考》苏妲己“戏考”的身段等等姑且不说。略举锣鼓“点睛”二例,便可见一斑。
    (一)《三难新郎》的“闷槌”。
    苏小妹三难新郎,秦少游恃才自负,连中两场,洋洋得意:“闭门推出窗前月”——七个字的对儿“一句谈话”——秦少游自以为须臾对就,孰料,几次提笔,实难成对,此时亦悟:“哎,是个绝对呀量!?”“壮”——一个重击切音的“闷槌”,观众席欢声骤起……一个“闷槌”,打垮了秦少游“自夸才华”的骄气,打醒了秦少“这个对儿看似浅,要对工稳其实难”的见解,又使“初见容易细思难”的表演贯串一气。
    (二)《情探》的“更鼓”
    王魁高中,休却桂英。当他“洞房今夜坐,心事却如秋”时略生内疚之意:“但不知那海神庙送行的焦桂英是何下落。”随之念头一转:“……焦桂英哪焦桂英,今生是我用的情,前生是你修的命。”一阵阴风袭来,顿使负心人不寒不而栗,紧接念道:“园墙外为何阴风飒飒?”演员在“阴风”后稍停,续以颤音吐“飒飒”二字延长抖音:“更鼓”(二鼓单敲)在演员第二个“飒“字出唇的同时重重一击,并以连续不断的疾打“冬冬冬……”的更鼓声配合着演员的颤音。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此时此刻王魁面呈的惊惧之色,似乎还听到(通过更鼓的疾促声)此时此刻王魁那颗心在剧烈地颤抖。

    这是无须争议的(我是这样认为)川剧鼓的第三绝。(重庆市川剧院)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剧闹台锣鼓  父亲的绝唱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 川剧鼓师:三分唱、七分打

  • 作者:重庆晚报







  鼓师又称司鼓,二者的区别在于:鼓师是职称.现在分为一、二、三级;司鼓是职务,是具体一个戏的乐队指挥者。鼓师的职责是打小鼓,使用的不是鼓捶而是细长的鼓签,所以俗称“打鼓匠”、“提签子的”。在过去的戏班里,鼓师实际上起着“掌条”(相当于编剧)、排戏(相当于导演)、说戏(相当于教师》,兼指挥的重要作用.所以又有“统子匠”、“提口袋的”、“龙头”等带有领头含义的称呼。鼓师使用的工具,除小鼓外,还有用木板制成的“提手”(板),是用来打节拍的。
  前辈艺人把锣鼓打击的总谱固定成几百支锣鼓牌子,每个牌子都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指挥手式。乐队人员熟悉了这些牌子,只须看着鼓师的手式所发出的信号(行话称为“发眼”》就能准确无误地打起锣鼓来。
  过去,川剧班社演出的剧目,是由出钱的会首、东家指定的,不管班社的演员会不会,指定了就得演。一般演员不会的戏,可以问“当家人”(挂头牌的主要演员),“当家人”不会还以可鼓师,如果连鼓师都不会,戏班可能只好另走他方了。由此可见鼓师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个好鼓师很不容易,要记的东西很多,如数以百计的锣鼓牌子、高腔曲牌、唢喷呐曲牌、昆腔曲牌;几十支的笛谱;“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的各类唱腔和板式的转换变化,起码要记得百本以上的戏,还要熟悉各条河道的帮腔、打头、路子的不同打法,要掌握同一个戏不同演员的不同演法(即“私马口”)等等。总之,每一出戏中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唱腔表演,鼓师都要了如指掌,操作鼓板,指挥乐队和外场演员一道进行艺术创作。所以川剧界有“三分唱、七分打”、“半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建国以后,有成就的导演排戏时,都把鼓师请进导演组或担任副导演,以便组织唱腔,安排锣鼓。
  在川剧前辈艺术家中,出现过不少著名的鼓师,如上坝的“五虎大将”李升庭、天佑、王世贵、徐昆山、李松庭;名噪一时的杨吉庭、唐德彝及其弟子蓝少云;获有“鼓师之王”美誉的彭华廷及其弟子、在川西坝号称“四大天王.的王官福;有打戏讲究、手法干净的“卫生打鼓匠”王端成及其弟子喻绍武,有川剧司鼓“老天牌”刘汉章,有在川西北颇享盛名的苏鸣卿,有编著过《川剧高腔曲牌》的彭文元,有整理出《川剧锣鼓牌子》的黄一良,有在四川省川剧学校任教的著名鼓师李文彬、帅友三等。
  重庆市川剧院的著名鼓师,先后有李子良、李世仁、陆青云、蔡慰民、左青云、胥明贵、罗天福等。杨才胜,吴子健等人,则是重庆市川剧院现今的著名中青年鼓师。


川剧,四川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种。其历史悠久, 艺术精湛, 广为流传, 在全国有着很大的影响。上世纪60年代当电影电视还未普及覆盖城乡时,能看看戏也许就是最大的艺术享受吧!
    我爱好川剧,首先是从听到锣鼓声起,川剧锣鼓别于其它剧种的打击乐,它地方味特浓,个性独特,曲牌众多,表现形式多样化,高亢激昂,欢腾跳跃独出一格,不管多远听到锣鼓就知道是在唱川剧了。川剧是以打击乐伴奏为主,鼓师是整个戏的指挥。他统领五方(小鼓、大锣、大钵、二鼓、小锣)自成一体,敲打起来有板有眼。鼓师优美的指挥手法能打击复杂多变、优美好听的锣鼓点子,再配合舞台上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使你感觉出现了千军万马的激烈战场,或者气势宏伟的出将入相,皇帝的排朝庆典。节奏鲜明的文场小打锣鼓能奏出千金小组婀娜多姿的碎步,水袖功、翎子功及漂亮的身段。大锣边子各个部位能打出风、云、雷、雨、雪的声音,更能表现出各种场景,如在“三岔口” 一剧中,用更鼓和一系列的武场锣鼓配合演员的表演,呈现出了摸黑打斗的场面,全场无任何乐器演奏,便能使观众闻其声听其音尤如置身于此矣。这就是川剧锣鼓的魅力所在。
    川剧锣鼓也在不断进化演变,更好为剧情服务,为塑造人物服务。上世纪50年代前川剧常年在农村、院坝、万年台子演出。空矿的田坝没有音响效果,也没有象样的乐队,全靠打击乐加上一两支唢呐招揽观众看戏。所以锣鼓做得大音量传得远,使劲敲打震耳欲聋几匹山坡都听得见在唱戏。后来剧团进入剧场演出,再这样打法不仅观众受不了,就是演奏者自己也难受。时代在前进,川剧也要振兴,戏曲音乐改革事在必行。西南川剧院排练名剧《孔雀胆》就请了市内很多新音乐工作者参与改革,从唱腔、音乐、邦腔、锣鼓上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兼加进了西洋管弦乐器。为配合乐队,锣鼓由大变小,而且大锣特地到乐器厂找师傅定做效音。为了乐曲协调需要,挂了几面不同调号的大锣演奏使乐队击乐与弦乐音色和谐给人耳目一新,既保留了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又体现了时代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90年代精品剧目《金子》在打击乐器上也有突破创新。在音乐唱腔上突出管弦乐表演上该打则打,剧情需要突出川剧特色锣鼓的地方要打好,使观众听过瘾。剧中有“板凳戏”一场时,仇虎和大新妈唇枪舌战明争暗斗很多对白和表演都是用锣鼓伴奏没有管弦乐的。每捶锣鼓轻重快慢都要求打到演员点子上,要干净利落斩钉切铁。另外有一段“扑灯娥”的套打,导演觉得锣鼓音色有些高,有些飘,对表现两人斗智的气度不够,我们换上原来的蛮大锣和老大钵,音乐就低沉,浑厚了,配合演员的表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把大新妈和仇虎的内心世界表现得琳璃尽致。
    我热爱川剧,更喜欢锣鼓。研究和发展提高川剧打击乐是摆在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愿为振兴川剧添砖加瓦,为川剧锣鼓的传承、改革而努力。



发表于 2018-5-11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昔日滇戏桂戏亦用大锣大跋、川黔渝鄂民间吹打乐亦用大锣大鈸木知对否?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13.3333px]

最牛川剧女鼓师



民俗四川

  昨天又去看民中川剧团演出。因为预告演出的四个折子戏,有三个已经看过;一出未看过的《反延安》,演员又不大出名;著名须生但志生演的《正德王讨饭》,去年回蓉在省川剧院看过,觉得太离谱,因为正德皇帝在人们的印象中太坏了。结果看完后,竟觉得看的过两出高腔戏《别窑》、《重台别》最出彩,可以说把高腔戏发挥到极致,而且感人至深,观众掌声、喝彩不绝。但笔者觉得,最让我感动、最佩服的不是戏,而是该团的鼓师郑娟。那是我见过的最牛的鼓师,而且是女鼓师!


http://s15.sinaimg.cn/mw690/001p93Cxgy6SImr0XN4be&690

按川剧演出习俗,演出前一两分钟,乐队会来一小段川剧锣鼓,以吸引观众,或将观众的注意力转向演出。这段锣鼓称之为“闹台”,民间称之为“逗狗锣”。然而民中川剧团在演出十多分钟前就开锣,演奏了一段超级闹台,吸引了大量观众围观。笔者在趁热闹之际,发现那鼓师竟是一个女的。在川剧乐队(主要是锣鼓)中,鼓师被称为坐桶子的,即乐队指挥,首领,都是男士充当,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女鼓师。于是拿起相机摄了一段视频,但因光线暗,只能辨认清鼓师其人。只见她身穿红衣,一时敲大鼓,一时敲小鼓,俨然乐队领袖!

旁边一老者见我对鼓师感兴趣,对我说“这个鼓师最绝的是一边施鼓,一边帮腔。一人兼二职,绝不出错,她的帮腔也是一绝!

川剧高腔戏的帮腔,是地方戏剧中一绝。它不仅能对剧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道出演员的心事,观众的想法。所以如今国营川剧团演出,有一个帮腔团队,一般有三个人,首席者为“领腔”。但民营川剧团人数少,不能那样气派,成员大多一专多能。所以这个女鼓师还兼帮腔之责,而且其帮腔水平绝对专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演出高腔戏《别窑》时,我再次来到乐队,领略女鼓师的风采。只见她一手敲鼓,一手打板,同时张口帮腔。这时她眼睛微闭,完全在一种忘情的状态。但台上台下,完全在她的掌控之中,无疑是个最牛的鼓师,而是是难得一见的女鼓师!


http://s6.sinaimg.cn/mw690/001p93Cxgy6SImvNOWp95&690





最牛川剧女鼓师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剧锣鼓可以把演员“打拽”

作者:王嘉

     川剧中,有“三分唱,七分打”和“半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由此可见川剧锣鼓的重要性。昨日,在悦来茶园上演的川剧折子戏专场上,已故川剧鼓王王官福的高徒孙炳元,为观众展现了精湛的司鼓技艺,令观众大开眼界。孙炳元告诉记者,川剧演出中,锣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演出成败。好的司鼓、司锣,可以调动、促进、激发演员的演出情绪和创造热情,反之也可以消减、破坏演员的演出效果。

    锣鼓可以把演员“打拽”

    昨日见到孙炳元时,他正进行演出前的准备,虽是折子戏演出,但他带的行头一个都不少。“你现在看到的还不算最全的,一场川剧大戏要准备‘六方’。”他指着身旁的打击乐器介绍道,川剧锣鼓是川剧音乐重要组成部分,使用的乐器共有20多种,常用的可简化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
    之前曾过一个说法:“不‘拽’的演员,锣鼓可以把他‘打拽’。再好的演员,只要锣鼓‘不对’,一身本事也会演砸在台上,被气得吐血。”对此,孙炳元解释道,整出川剧“指挥”其实是由鼓师担任,演员的一言一行,都得由司鼓通过鼓点声来指挥。有时演员演唱时有抢拍情况,也是由鼓师用打板的节奏将其唱拍拉回来。虽然川剧舞台上演员们又唱又跳有板有眼,但运筹帷幄的还是台下的鼓师。“一个好鼓师,能够打活一台戏。”他回忆说,当年他的师傅王官福深受众多名角推崇,很多名演员点名要他为自己打戏,比如当时的名演员黄佩莲等。名演员琼莲芳甚至不见王官福来到剧场,便不上妆、不演出。
   “你知道四川方言有板有眼的来历吗?它就是从川剧中来的。”他话锋一转,自问自答道,小鼓司鼓左手拿着类似北方数来宝的板子,用来打节奏,这就是板;右手则拿着鼓签,也就是眼。乐队全都是跟着这司鼓递来的板眼演奏。司鼓一“下眼”(即比划出小鼓的点子和手势),乐队便知道轻、重、快、慢和情绪。“你想想,如果帝王将相一出场,司鼓却打出摇旦的出场节奏,那演员肯定要乱了方寸。原本走路不‘拽’的演员,也得配合鼓点节奏,‘拽’起来。”他笑着说道。

    锣鼓营造风云雷雨雪效果

    昨日,孙炳元担任折子戏《别窑从军》司鼓。这出戏是《回龙阁》一折,讲述由于王允从中作祟,薛平贵由后军都督贬为先行官,并立刻被派远征西凉。平贵无奈,只好赶回寒窑,与爱妻王宝钏告别的故事。演出中,孙炳元紧盯舞台,一板一眼控制着演出节奏。用不同鼓点营造出薛平贵与王宝钏离别的伤感,用锣鼓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话剧有各种各样音效特技,如荷叶上放绿豆,制造出雨声,抖动薄铁皮制造出雷声。川剧如何营造音效?演出结束后,记者在后台再次拉着孙炳元发问。“我们川剧能讲上下5000年的故事,营造效果全靠锣鼓。”他说,锣鼓曲牌有300支左右,能将风云雷雨雪效果都打出来。说着,他拿着锣鼓为记者演示,只见他拿起锣槌轻轻敲击锣的边缘,一段清脆而绵柔的声音飘入记者耳畔,“像不像《红梅记》李慧娘变成鬼魂后,那种很飘忽的感觉?”随后,他又为记者展现千军万马兵临城下的鼓声,“咚、咚咚、咚咚咚……”随鼓点节奏加快,果然营造出大军压境千钧一发的紧迫气氛。这川剧锣鼓确实不简单哦。
  “川剧锣鼓还有‘小欺头’哦。”看到记者两眼放光,孙炳元笑着拿出一对直径不足20厘米的小锣告诉记者,这叫铰子,也是川剧中的“小欺头”。双铰相击,声音清脆悦耳。川剧中,不同人物上场,用或不用它大有讲究。比如一个老生上场,就要加铰子。在剧情中,铰子声音一出,那人物的地位自然提高不少。而女角上场时就不能加铰子,这样就能映衬出这类人的斯文、柔弱。加与不加,就体现了“小欺头”在人物情感表达上的奥妙。

     川剧锣鼓

     川剧锣鼓是川剧音乐重要组成部分。使用乐器共有20多种,常用的可简化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这是去农村演出的轻便乐队。锣鼓曲牌有300支左右,“装龙像龙,装虎像虎”这句形容和要求川剧表演的行话,在川剧演员中代代相传。川剧表演具有深厚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运用大量艺术夸张手法,表演真实细腻、优美动人。




发表于 2018-5-11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