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红河金平县经官方无害化处理填埋的走私冻肉制品被群众盗挖引发关注。对此,金平县政府新闻办回应称,经调查,4月28日,金平县打私办将查获的涉私无主货物冻品牛肉、牛肚、鸡脚等共计249吨运至垃圾处理厂作无害化填埋销毁。民警撤离后遭到附近村民盗挖,目前已设立专案组进行调查。
数百吨走私冻肉被填埋销毁后,又被人私下盗挖,然后神秘地消失了。而市场上又有无明确标识的冻肉在销售。而且,这一现象已经持续几年,期间公安部门也打击过盗挖行为。可是盗挖被填埋的走私冻肉仍然进行,并发展周边村民人尽皆知的“地下产业”,究竟暴露多少问题?问题又出在哪儿?
一则处理走私冻肉不给力。不能说打私办没有认真处理走私冻肉,而是处理办法不科学,打私办的人前脚刚走,盗挖者的后脚就跟来了,然后被疯狂盗挖,再分装、收集、转运,最终消失了。盗挖行为疯狂,源于打私办既没有对走私冻肉进行彻底销毁,又没有派人继续值守到填埋冻肉完全腐烂,给盗挖分子利用价值,结果,被不法分子以利诱等方式刺激村民盗挖。所以,打私办填埋销毁走私冻肉的办法要改进,从源头上堵住盗挖填埋冻肉的监管漏洞。
二则漠视盗挖填埋冻肉行为的现象严重。村民盗挖填埋冻肉,并非“哄抢”和自食,而是受不法分子“收买”,为不法分子牟取利益。然而,这种现象至少从2016年就开始了,在当地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对此,那么“监管部门是否知情”、“监管部门为何不管”、“监管部门去哪儿了”、或者“为何制止不了”等等就成了沉重的拷问。毋庸置疑,一个持续疯狂几年的违法行为背后,难掩监管部门的漠视和失职渎职。
三则市场监管形同虚设。不法分子收购被填埋的冻肉,肯定不是用来自己食用,一定会重新消毒、清洗、上色、加工、包装,然后通过“地下”渠道上市,流入市民餐桌,而且销路没有问题,否则,这种“生意”无法持续几年。这反证市场监管出了问题,重新加工的“冻肉”流入市场如入无人之境!不难推理,如果市场监管给力,不法分子从填埋场盗挖的冻肉能够及时被检测出使用非法添加剂加工而成,这笔“生意”则无法持续下去。因此,市场监管部门要反思问题出在哪儿,如何堵漏。
食品安全问题是根高压线,谁炮制问题食品,严重的要入刑。前提是密织监督网,并把监督网络通上“高压电”,谁碰“高压线”则谁被“电死”,问题食品不会流入市场,市民餐桌才真的安全、放心。(来源:东方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