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仝玲
乡镇干部是国家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统筹、协调、推进农村发展的核心,由于在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八九十年代,乡镇干部因为提留、麦征、计划生育等一些强制行政措施,经常和群众发生直接冲突,所以,乡镇干部在群众中口碑并不好。在许多人眼里,乡镇干部通常是这样的:文化水平低、工作方法粗暴、做事权大于法、处理问题不公、好吃滥喝、不爱学习、不求进取等等。因而,乡镇干部常为人所不屑。
他们以为乡镇干部是麻将桌上的常客。
他们以为乡镇干部常常在饭店里觥筹交错。
或者常常吃到免费的午餐。
他们以为乡镇干部的工作就是“一杯水,一支烟,对着电脑聊聊天”。
近十年来,由于乡镇职能的转变,乡镇干部无论是自身素质和还是工作方式方法上,都发生了根本改变,政府也逐渐由原来的行政职能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由于各项惠农政策的增多,“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一个乡镇政府对应县里的几十个部门,而乡镇编制有限,只能每个乡镇干部兼职五六项,甚至十几项工作,工作强度和压力可想而知。夜以继日、“五加二”、“白加黑”已成了乡镇干部工作的常态。
乡镇干部的午餐实际是这样的:两个馒头,一份白菜,5元,自费。
乡镇干部没有在麻将桌上“啪啪啪”,而是在电脑桌上“噼里啪啦”。
乡镇干部没有在酒桌上“乒乒乓”,而是在办公桌上“唰唰唰”。
乡镇干部没有在办公室里吹空调喝茶水看报纸,而是三伏天里在田间地头河道边开现场会,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为了摸清真实的信访情况,记不清走村入户多少家。
他们,为了建一个村民信得过的村班子,记不清加了多少次班,开了多少次会,走访了多少群众。
他们,为了核实农作物种植面积,就这样走遍了镇里的田间小道。
他们,为了光伏发电清障,记不清协调了多少关系,作了多少难。
他们,为了危房户的安全,雨前一户一户的查看是否搬迁,是否闭门落锁。
他们,为了保障麦收安全,麦收季节不离田,及时发现火情并扑灭。
他们,为了让非法砖瓦窑厂尽快变良田,拆除工作一刻也不放松。
他们,为了传达上级工作精神,统一思想,布置任务,每次都要召开镇、村两级干部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
他们,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民在种植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聘请农业专家为群众答疑解惑。
他们,为了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为了保护基本农田不越红线,天天奔波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
他们,根据河长制管理方案,每天徒步沿河道检查水域治理情况。
他们,为了记录扶贫户的详细情况,已经记不清填了多少扶贫表格。
她们,为了居民退休能够正常领取养老金,在认真的做信息采集。
她(他)们,为了摸清每个扶贫户的详细情况,夜里依然加班在扶贫户家里走访,下雨仍然没有停下扶贫的脚步。
他(她)们,为了真正走进群众,扑下身子深入农户,和他们促膝长谈,深刻交流。
他们,为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各个经营网点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他们,为了把群众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每天都要接待来访群众,各项政策法规不厌其烦的讲了一遍又一遍。
他们,为了国家各项计生政策的落实,全心全意做好计划生育服务工作。
他们,为了村里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衣服湿了一身又一身。
一天下来,衣服都拧出水来。
他们,白天忙了一天,夜里依然坚守在单位值班。
他们,只是千千万万个乡镇干部中的一员,他们的生命中没有耀眼的光辉,也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他们是联系国家和群众的纽带,他们是面对基层突发状况的桥头堡,他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力军,他们奋战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早出晚归,加班加点,没有假期,没有周末,顾不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工作琐碎又辛苦。
这,就是他们,一群可敬、可亲、可爱的乡镇干部,日出日落,寒来暑往,默默奉献在乡村的田间地头、大街小巷,他们手拿责任书,头顶责任状,脚踩纪检鞋,远望家里的父母儿女,身心承受着无比大的压力……他们的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他们的工作,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