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6日“空姐遇害案”之后,滴滴顺风车饱受舆论质疑:审核不严、客服不力、社交模式问题突出。在5月12日零点滴滴下线顺风车服务后,滴滴今日发布整改方案。主要包括:下线标签与评论功能;合乘双方头像改为仅自己可见;车主每次接单需要人脸识别,并且暂停22点-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全部整改都在5月31日之前完成。
“紧急求助”加入一键报警 在四项重点的产品升级以外,滴滴强调将“紧急求助”提升到显著位置。在此之前,滴滴的紧急求助在折叠页面。有滴滴相关人士表示,当时这种产品考虑是因为有用户常常按键“试用”,给当地警方带来较大的运营压力。
但在这次修改后,滴滴在紧急求助原有功能(按下后上传现场实时录音,由客服监听并回拨用户电话,同时自动发送行程信息给紧急联系人)的基础上,用户可自主选择一键拨打110、120、122及滴滴24小时安全客服等号码。也就是用户一旦发生危险,可以选择一键110报警。 与此同时,滴滴还承诺在平台上发生的相关交通事故、治安及刑事案件和用户纠纷中,将主动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对于“人车不符”的情况,在要求司机每次出发前人脸识别认证外,欢迎全平台有奖举报。
与此同时,滴滴也提出在运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比如对行程全程录音,以及车内视频监控是否可以在明确告知用户情况下开放以及不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犯罪(例如侵犯著作权罪)的刑满释放人员是否可以满足其“就业权”,给予顺风车司机的机会。
对此,IT律师赵占领告诉南都记者,“录音与监控都是属于用户隐私行为,在明确告知并获得授权情况下平台方可使用;至于‘就业权’的问题,因为这种出行属于社会公共利益范畴。平台也确有责任提高准入门槛。”
无独有偶,在这次“空姐遇害案”后,另一家顺风车平台嘀嗒也悄然下线了“结伴”功能。这是2016年6月推出的功能,包括 “周边郊游”、“同城活动”、“一起看世界”、“晒图求脱单”、“结伴跑步健身”、“寻找上下班拼友”六个主题,鼓励用户社交。
顺风车法律边界相对模糊
在网约车政策门槛逐步提高的情况下,不属于“网约车”的顺风合乘依然在法律空白地带。司机不需要持证上岗,平台也没有明确的承运人责任。赵占领告诉南都记者:“目前顺风车平台更多定义为一个信息中介平台,在这个情况下,如果平台资料审核真实,实际上是不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的。”
这也导致顺风车的审核相对宽松。有一些平台甚至只需要上传身份证与驾驶证就可以注册成为司机,南都记者曾试图在一家平台注册顺风车司机,没有提交驾驶证,平台则提醒三天内务必提交驾驶证信息。但在未提交的这段时间,南都记者可以顺利接到订单。
在遇害案后,交通运输部连续发文六篇,在昨天最后一篇文章汇总,交通部表示网约车也不是法外之地,并提出整治要求:“加强事前准入把关、落实平台公司承运人主体责任、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以及维护乘客司机隐私。”
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