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邛人一个”跟帖的启示
凡丁
网名“邛人一个”其实是大学文化程度的外籍年青人,就职于邛崃某所中学,我认为:一个有文化的外籍年青人能够对邛崃历史产生兴趣,并且不辞劳苦进行实地考查,这种精神难能可贵!而他的调查和发现常有独到之处,比如盘陀寺图文和古临邛城遗址——“黄泥巴墩墩”的彩照……
2018年5月21日“邛人一个”跟帖说:“上次我到廖家窑去查看,碰到一位70来岁的大爷,他说他都在这参加过瓦罐的烧制。”
特以此《启示》方式作回复,其醉翁之意不在酒:
张家窑和廖家窑创烧于清早期,光绪年间当邛崃陶窑普遍复烧时就停烧了,如果此人参加过廖家窑的烧制的话,应该约有120岁才对!
我理解1、他或许说的是他的父祖辈参加过廖家窑的烧制;2、如果是他本人的话,应是后来兴起在附近的金家窑。
但是无论张家窑、廖家窑,金家窑,还是更早期(宋至明清)的白鹤河段的“蛮碗窑”,都属于邛窑系,而且说明宋代以后的“邛窑”一直在延烧。比如何平阳于1973年前后才参加邛崃土陶厂的工作,如今已然是:邛窑陶艺的传入。
所以,专家过去说“邛窑”烧造工艺始于南北朝,宋代以后就“断烧”了的结论,值得推敲和重新审视!
由于专家们过去缺乏广阔视野的考古资料,认为“邛窑”已经断烧于宋,因而邛窑烧造工艺可惜未能成功申报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认为:“广义的邛窑”不只是十方堂遗址、固驿瓦窑山遗址和西河尖山子遗址,还包括黄鹤村内的:清代张家窑和廖家窑遗址、晚清至民国金家窑遗址,更包括宋至明清的白鹤河边“蛮碗窑”遗址!
这就需要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做超过“十方堂邛窑遗址”范围的线索调查,并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如果能够由专家改写过去的结论,邛窑烧造工艺方能够成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不过你我和大家的调查可以形成文字资料,留下雪泥鸿爪的历史线索供后人参考,不仅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责任、义务,否则造成你说的类似后果:
“这几天在搞邛崃一中申报省一级学校(国重)的汇报PPT,脑壳都整烂了,准备再到档案局和图书馆去查一查有没有相关的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学校档案室居然连张原来主要建筑的老照片都没有,尽是些(上世纪)90年代后的各种活动照片。”
2018/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