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2日下午,成都民中川剧团的演出活动见证了一个特别的喜庆节目: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蓝光临先生的关门弟子、担任攀枝花市川剧团和民中川剧团团长的当红小生彭小龙,在成都市锦江剧场精品小舞台奉献了一个精彩的拜师节目,与他的夫人蒋琼联袂演出传统经典折子戏《下游庵》。演出中,蓝光临先生和夫人端坐观众席,认真审看这出小生功夫戏。
这出戏是传奇川剧大幕戏《玉蜻蜓》的最后一折,上、中两折分别是《上游庵》和《佛堂升天》。全本的故事约略为:书生申桂生赴会观戏,偶遇美女尼姑王志贞,追随至尼庵与王志贞及众姑姐成就鱼水之欢,终至病入膏肓,佛堂托付后事。申桂生病故以后,王志贞产子、弃婴遇救。16年后,乡试解元徐元宰庵堂寻母,与王志贞母子相认。川剧大幕戏《玉蜻蜓》因其异乎寻常的传奇故事、催人泪下的生死情爱、抒情浓郁的高腔魅力、生旦换位的表演戏路,是清代以来最受观众喜爱的生旦戏,在傅崇矩《成都通览》中被列为成都剧目。尤其是《上游庵》》、《佛堂升天》、《下游庵》三个折子戏,是川剧舞台上久盛不衰的看家戏,也是小生展示魅力的功夫戏。
彭小龙扮相俊美,静若处子、动若游龙,富有书卷气、瓜媚气。他的唱腔甜美、珠圆玉润,是天生的小生料。数年前我曾写过评介他与陈丽霞演出的《踏伞》。这次彭小龙的拜师戏《下游庵》演得格外出彩,他将那最富抒情意味的高腔《红鸾袄》“一字”、“二六”、“快二六”板式吟唱得收放自如,字正腔圆,得心应手,悦耳动听,台下观众掌声不断。彭小龙对角色的身份拿捏得当,小生在大幕戏《玉蜻蜓》中分任两个角色,在《上游庵》中是情人,在《下游庵》中是母子。彭小龙在《下游庵》中饰演的徐元宰,对生母的深切思念和急切寻母的焦灼情绪,都聚焦在细节上,对王志贞的察言观色、旁敲侧击、揭穿掩饰中。为了找到证物证据,不惜冒犯这位姨太,窥察她的内云房,找到了生父申桂生的画像,再步步为营,逼其说出实情,终于真相大白,跪地拜母,相拥而泣。彭小龙表演得情真意切,挥洒自如。此戏更因蒋琼的同心协力,配合默契、表演出色,使演出臻于完善。拜师戏结束,师徒相聚,蓝老师就戏说戏,分析彭小龙表演特色和尚需改进之处。。
蓝光临先生收徒,颇有前辈之风,为了更多传承自己的川剧表演艺术,他常常不声不响地观看青年演员的现场表演,而后指陈得失,鼓励有加。遇可造之材则主动收纳门下,悉心培育,翼其成才。早在1988年,青年演员彭小龙就已进入蓝光临先生的视野,接连观看了他演出的《放裴》、《进宫问病》、《聂小倩》、《踏伞》、《别窑投军》、《逼侄赴科》、《山伯访友》、《重台别》等,感到他是富有潜力的可造之材,有意收他为徒。曾对他说:“小龙,你的条件和你的几个戏我都看了,声、色、艺,书卷气等都很全面。等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再公开举行拜师仪式。”
可惜,这一等就是20年,因为彭小龙以特殊人才调往攀枝花川剧团担负重任,也就错失了拜师良机,未能更早接受蓝光临先生的耳提面命、朝夕教诲。这次,蓝光临先生听说 彭小龙又回成都演戏,十分高兴,迫不及待地赶到剧场,兑现收徒承诺。彭小龙正在后台化妆,蓝老师兴奋地对他说:“小龙,今天就让观众见证我们的师徒关系,在演出现场打个响片如何?”彭小龙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拜师愿望终于如愿以偿;紧张的是,自己是川剧蓝派一脉,如何继承老师精湛的川剧艺术,任重道远。
彭小龙为人本分,尊师重道,青年时期在戏窝子遂宁从艺时,就仰慕前辈川剧艺术家,先后求教于功力深厚的川剧小生王世泽、黄学成,与具有创编导实力的川剧名家但志生先生有多年的切磋,受教甚多;又一起创建成都市民中川剧团,走州过县、不辞劳苦,主演和合作演出了大量传统剧目,还承担了不少新编改编剧目,逐步为成都观众熟悉。成为当之无愧的台柱之一。
笔者与彭小龙相识于剧场,亲眼看见他在演艺事业中不断进步、臻臻日上,走红成都市和川西北广大城乡川剧舞台,为川剧观众奉献越来越多的高质量川剧表演艺术精品。在此,笔者以蓝光临、彭小龙朋友的身份,祝愿你们拜师之后,同舟共济,教学相长,将蓝老师70年丰富的川剧表演艺术专长,尽力传承给彭小龙,让当红小生彭小龙更上一层楼,成为名副其实的蓝派川剧表演艺术衣钵传人。( 2016、11、22夜,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学院)
(作者 张学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