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035|评论: 3

吴俊凯:消逝的家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3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消逝的家庙

                                               吴俊凯


    双溪河谷居住的人群,以吴姓族人为主。三百余年间,吴姓族人繁衍生息在这片风景秀丽的土地上,先辈在这林秀风清的大山间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其中就包括家庙,以及家庙呈现的各种文化事实。

                                       一

    家庙是一座完全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样式的古典屋宇。家庙很高大,两层格局,七百平方,木质结构,窗格古朴,木壁藏拙,青石地板。背依高山,来龙去脉绵亘厚实,清晰有据。家庙前是双溪河,水流浅缓,清澈见底,鱼水相依,四季听歌。溪岸有小道弯延,山石铺就,道傍竹林扰扰,沿路风起风落。有一棵至今尤存的麻柳古树,枝繁叶茂,仿佛是家庙的卫士一般,常年累月守候着家庙,让家庙在孤独中不再寂寞,在寂寞中不感冷落。据白胡须老人讲,从前的家庙里供奉着家神,供奉着先人的塑像,它们都威严而肃穆。家庙始建于清朝中末期,为吴氏后人吴月东独家建造,供吴氏后人祭祖之用。家庙出现后,双溪河谷吴姓后人一再传承的孝道,便有了落脚之地,便有了物什依托,便有了情感归宿。
    社会变迁,随之的破旧除陈之风,势不可挡,家庙里的家神先人被推倒于地,那些曾经用着造神造先人的泥土散落一地,再也没有了威风和威严,回归于泥土本身了。泥土被陆续运出家庙,家神们祖先们的象征意义变得空洞,那种庄严庄重的氛围逝去了,那份顶礼膜拜的礼仪不见了,在此说道讲孝的老人不见了,家庙冷冷清清,空空荡荡,落满尘埃,失落在时间和空间的茫茫之处,忧伤在白天与黑夜的轮回之中。唯有那棵柳树仍旧忠心恳恳地张大宽阔的翅膀,遮住了阳光,挡住了风雨,给家庙一丝凄凉中的慰藉。
    岁月流逝,家庙有过一阵秧歌之后,成了公共食堂,成了吴氏后人就餐的场所。如果换个角度看,家庙仍然是吴氏族人的家园和归宿,也还在延续家庙的些许记忆,那袅袅飘浮在家庙上空的炊烟,还让家庙有一抹存在的气息。毕竟,在时代烦躁与轻浮陆续跟进的背景下,还有一些吵闹一些吼声陪伴着家庙里游荡不止灵魂。


                                      二

    但家庙里既没有了神位,也没有了先人,空灵寂寞,甚至,庙的意义,庙的文化归宿,除了记忆,都失却了起来。当火火烈烈的食堂事件冷却之后,一段时间,家庙无比清静。时代的饥饿也浸染了家庙,家庙腌腌于无限苍茫,直至文化革命呼啸出砸乱一切牛鬼蛇神之时,家庙才又被人想起记起。
    但文化革命本身针对的都是旧有的文化,包括各种礼数和规范,横扫一切的旋风暴雨,至息了一个时代,人们只能忘记过去,远离过去,恐惧过去。过去存留的各种馨香的文化记忆,都可能成为罪名的理由。历史和文化在这里被割裂了撕扯了。五千年积淀而来的诸多文明让人躲闪,让人逃避。文化与文明在家庙里家庙外有诉之不尽的尴尬,显得无地自容。更不要说,家庙里曾经的人类主义情怀,忠孝廉耻,还敢有些许魂魄滞留?可以说,文化被文化挤压,文化被文化阄割,文化被文化销毁。各种旧有的文化分支,都从双溪河谷的小路上逃逸了隐匿了。在这段日子,家庙成了文化的坟场。
    据说,这些文化的逃亡与消隐,与当年庙里的一次焚烧有关。妈妈爸爸读过的《三字经》在庙里被烧成了一堆灰烬,只有灰烬生成的尘埃,曾经在庙里飘浮过一阵。大火还烧碎了爷爷使用了差不多半个时纪的一个墨盘。因为,墨盘上有“徽州”二字,“州”成了焚烧的最直接的理由,它与“古"联系,是旧文化的证据,与新不容。听目历了此次火化墨盘的人讲,墨盘在大火中,经历一阵灼痛之后,发出了一声沉闷的爆响,变成了几块破碎的小石子。那曾经让爷爷感怀的文化宝贝永远地从尘世间消失了,消失在柴火的热烈和笑鸣之中。
    据说,双溪河谷吴氏族人的家谱也是在一次烈火中被焚烧的。家谱被焚时,已经三百余岁了。之前,它一直伏睡在一个木箱里,箱里很干燥,很舒适,几百年来,它都让人敬仰,族人每每与它对视,都十分小心十分爱惜,往往沐手而触,合手捧之。磨得光滑的箱子被打开的时候,箱子里的沉香,让焚烧者有过瞬间的昏迷,他的左手和右手有些微的发抖,其情形,与行刑刽子手手间的颤抖没有两样。他把箱子里用毛笔一笔一笔写成的族谱一册一册地扔向柴火,投向销亡。据说,几百年来,族谱经历了十多位吴氏文化人的亲手编定,亲手抄写,亲手装订,亲手放之箱里,亲手锁了箱子。这族谱成了吴氏家族史家族文化的密码。它把吴姓从湖北迁居双溪河谷的历程,写得很详尽;它把吴姓在双溪河谷生生息息的情形,记得清清晰晰;它把吴氏在双溪河谷和谐相处,以及继承和发扬的各种文化,也写得明明白白;它把吴氏族人光辉一页都记在叠叠册子之中。但这些都在柴火中成了蓝光一缕。幽蓝的意境让人没法忘记。那些写过和读过家谱的人,不在烈火之边。我不知道这些用了心血,写过和关怀过家谱的人们,若见之此情此境,会有什么感念?会存什么滋味?
    家庙里烧掉了家谱,但家谱记载过的事件,并没有完全烧掉,家族对事件的心灵记忆,仍旧清清楚楚,仍旧在口口相传,仍旧在家族文化的连接中绵远难止。


                                       三

    后来,家庙成了文化革命时期“学习班”所在地,全公社需要进学习班提高的人,都住进了家庙。父亲在家庙里度过了几个月。
    那时,我尚小,对学习班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进学习班,并不知晓,反正感到父亲在学习班里有些惶恐。父亲不知道坐过学习班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多年后,父亲说,学习班办得有些莫名其妙,混混沌沌的,让人回忆人生过程的点点滴滴,而且点滴又指向荒唐,让人性时而弯曲,时而偏离,甚至,完全非人性起来,是非反转,黑白倒置,亲人疏离,朋友躲避。父亲在家庙里睡着,却从来不敢去想与家庙有关的往事,家庙的存在似乎与己无关,家庙一度张扬的姓氏文化,完全被时代的扫帚,从窗棂之间,从地角旯处,从门缝孔中,扫之始尽。,在爷爷引导下,到家庙里叩拜先人的次数,膜拜弯曲的程度,充当的角色,朗过的词句,都成了人生的问题。父亲在纠结与痛苦之间,都作了藏头隐尾的浅浅叙述,作了情绪化的表白。因为,父亲在情感深处,始终认为,家庙是吴姓的骄傲,是吴姓文化的归结之处,是吴姓根与根的集合之地,是吴姓孝与孝的张扬之所。孝的起始与传承一遍又一遍地酒落在青石地面,一次又一次地连结在寻根祭祖的礼仪之中,唱词之间;孝文化像不断的流水,在家庙里浸润过一代又一代吴氏后人,这种对孝文化的代代传承,差不多构成了双溪河谷吴氏家族稳定的心理模式,持久的文化依赖丶。几百年来,双溪河谷的吴姓后人,没有盗贼,没有强人,都遵守着孝文化的种种道义,循规于孝的教海,百事孝为先。然而,令父亲费解的是,在家庙里坐着睡着,写下人生记忆,完成学习事宜,竟然与孝道毫不沾边,自小养成的那份孝之情感,不能流露和抒发。这,令他彻夜难眠,他盲然于孝道的缺失和失落,盲然于历史的断层和撕裂。有时,他望着家庙外那株支撑着吴姓天空的古柳,凄迷于枝绿枝黄。凝问,这棵古树还能支撑多小时光?
    父亲后来讲,在家庙里坐学习班的岁月,是他人生中最沮伤最难耐的岁月。


                                四

    学习班从家庙消失之后,家庙里办起了学校。
    我在家庙里读过三载小学,家庙因此成了我启蒙之所。我读的第一天书,识的第一个字,拥有的第一位老师,都与家庙有关。家庙开启了我人生的第一站。关于人生的记忆,关于人性的思考,都离不了家庙。至今,在家庙里历经的几多琐事,仍旧清晰地粘糊在我的岁月旅途,仍旧浮现于我的城市角落丶,温情着我,温馨着我。
    当年,挎着军用书包,穿过玉麦林,匆匆走过小桥,站在庙门口,把铁哨子吹得急促的,是朱正文老师,他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如今,已退休在家,或棋或书,回忆往事。偶尔在红事白事间做些文化事务。但始终在年轮的转齿间微笑着,令我十分敬仰。他作为乡村知识分子的那份淡泊情怀,那份悲喜如常,那份甜然豁达,让人难以忘怀。
    在家庙读书,我经历了体肤疼痛的一瞬,我的左手食指被家庙厚厚实实的大门压掉了一截,鲜红的血迹让老师和同学惊恐万分。那是课间,要好的同学在庙门外,另一位同学不让他进屋,他们是在开玩笑,是一段课间的休息游戏而已,我去帮好同学开门,屋里同学不让开,我不小心,把食指放进了门缝,双扇的木门轻轻一挤,我的食指就断了。很快,几位大点的同学背着我急跑,跑向公社连珍所,朱正文老师紧紧跟在后面。食指接上了,缠着厚厚的胶布。我自小也算跳皮的,玩耍时,接上的食指又被同学搬掉一次,只得再接一次。
    食指事件,从开始到结束,父亲母亲没有一次责怪过哪位同学,也没有责怪过老师。连医药费也是父母承担的。那个时代,在双溪河谷,人心还是向善的,食指事件在没吵没闹中悄悄过去了,平静得像什么也不曾发生一样。但食指事件,要是放在今天,或许另当其论了,什么安全呀,失职呀,药费呀,道歉呀,种种全新的认识和观念,都将一起拥出是与非,都将一起冲出和谐宽容,在人与人之间纠缠不清,家庙下成长起来的忍让情怀,不再像往昔一样成为乡村平静的心灵之药,而是完全失落在人性的走样之中,性本善的人性光芒消隐在家庙外的古树之边,遁迹难觅。
    可以说,相当一段时间,乛;古朴淳厚的乡风乡俗,隐忍为怀的乡村品质,从传统文化中开始了分野。这,也许正是推倒过去,连陈旧的泥土也不留下些许的后遗症。有人云,传统文化需要重建,要新生的一代重读《孝经》《道德经》《三字经》等国学母本,在传统文化的承袭中,补上礼仪谦让一课,或许理由正在于此。
    在家庙里办学止于哪一年,我已记不清了。


                                  五

    家庙的消逝,并非腐朽之故,而是毁在一位吴氏子孙手里。
    上世纪,在经济乱象丛生舍得无序的时代,这位吴氏子孙以村官的名义,借口新修小学,一是凑钱,再是挪地,草草将家庙卖掉了。上百吴氏后人进行阻拦,险些动粗,也没有阻止成功。那曾经供过家神祖先的家庙的确是卖掉了,从双溪河谷消逝了。这,麻柳古树可以为证。甚至,家庙左侧那根彰显先辈功名的桅杆也可以作证。家庙没有想到,自己怎么不是老朽而去?自己怎么连寿终正寢的名份也不能保全?而是被分解得破破碎碎,在破碎中丢掉了尊严,失去了敬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善事父母为孝。”“事其宗亲,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这些是吴姓后人久诵之语。尽管家庙里充满了钟情于孝道的朗朗之声,也不曾换来家庙长久存在,而是遭到了消逝的结局。
    这种结局让吴氏后人开始一遍遍地唾骂,尤其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叶,传统文化逐日回归,寻根祭祖之风吹进了双溪河谷,吴氏后人想起了家庙,从心灵深处滋生许许叹息,对家庙被卖的事实不再认同,开始反复诅咒,甚而有些耍泼。一些人追忆缅怀久远的清明往事,开始打听家庙卖到了哪里,想重新买回,再安置到原来的土地上,让吴氏后人再一次站在家庙里,接受祭祖的洗礼,去翻检从湖北麻柳湾迁居于双溪河谷的数百年旧事,但似乎一切都归于岁月无情,既去的事实,在精神和情感的遗憾中永远既去了,历史只能在直视毁灭的伤痛中延续,文化只能在直视劫难之后重建,村庄只能在直视无奈中继续前行,吴氏族人只能在直视家庙伫立过的那片土地之后,开始以孝为先的各种怀念和祭礼,礼仪复燃于悲壮,文明复兴于恚恨。


                                         六

    家庙文明,往事久远。它差不多与人类发展相依而行。发始于祭祖,留痕于祟拜,是群落依稀的记忆。但在远古文明的孑遗中,哪怕这种祭祀依存一座山岩,一堆土丘,一个山洞,一间草屋,等等,但它们的价值指向,它们的文化包容度,也许都差之不了多少,只有平淡与隆盛之分,只有无序和规范之别,只有草率↘和依礼之差,但这都不能掩饰其心灵中的虔诚,意识中的寻根,行为中的归宗。这些人类走向成熟,走进文明的所有情感,就是文化史上古老的记忆,这些被多次叙述的事实,一次次在人类行进的时空中闪亮,由此构成了人类的规矩和规范,构成了文明的源泉和动为,构成了文化的基础性元素。这,让后来整理成篇的人成了圣人,成了文化的精神领袖。老子如此,孔子如此,诸子全家也概莫例外。
    其实,今天说的家庙,更多指的是家庙担当的文化意义。落脚于祭祀祭奠缅怀之中的人类行为,往往是人类灵魂与社会征途的交合。剥去它多余的轻纱,存留核心,便是人类的伟大文明而已。这种对人性的一再叙进,一再昭示,让我们对家庙的存在,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人性是文化的母液,文化脱离人性,便滑向荒唐。文化之根,文化之源,文化的启承转合,都与人性关涉难舍。正因为如此,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指向,也就如此而来。什么样的民族,什么样的族群,便会有什么样的人性,便会诞生什么样的文化。文化的染色体无论经受怎样的融合,基准特质都变不了。这正如人之肤色,不会因为习俗礼节文字的附加而改变。易不会产生于奔跑的民族,因为他们思之不深。道教不会变成佛教,儒家不会变成墨家,其理亦然。所以,对文化与人性关系的认识,是研究文化差次的一把钥匙,而家庙是这把钥匙的纹路和锯齿。


                                       七

    今天,许多姓氏都在陆续新建和重建家庙,其实,掀开他们行为披着的遮挡物,看看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是家庙文化经历了时代的断层后,一次家族文化的集体回归。百家姓氏,溯源发问,大多数姓氏在肇始之时,似乎都有过一截悲戚凄凉的故事,都有过逃逸的事实。那段先人的经历,在水边响着,在山谷鸣回,遥远而沧桑,魂魄未定。因此,姓氏的单页传递,让整个族群有了自己特殊的积淀,特殊的血液,特殊的路径。这或许从另一个维度上,让家族的路途变得特别的神奇,特别的不朽,也让这个姓氏的称谓十分温情,不管在何时何地,都亲情绵绵。这无数的信讯都系于家庙。五千年华夏文明,培植了五千年姓氏情感。以吴氏为例,位于江南的泰伯家庙存放了不知多少吴氏后人的深厚情怀,这分布广远的吴氏后人,为了一个吴字,从山梁河谷出发,千里万里归宗泰伯家庙,叩上三拜,作上三揖,立下分支石碑,写下碑记,叙述发端发展,依依不舍于泰伯像前,依依不舍于吴姓文化的青鸟图腾,依依不舍至德三让的祖德光辉。泰伯家庙让远山远水而来的人有了归宿感,回家感,因为他们知道了何处是我家。这血脉于黄帝的文化寻根,让吴氏历史烙印了永远钟情华夏这片沃土的不渝情怀。寄居海外的吴氏族人,他们每一次跨进泰伯家庙都热泪纵横,都热血沸腾,所以,这系于家庙的血的联系,就成了文化风景中,灿烂不朽的篇什。
    我们双溪河谷的家庙,虽然只牵连了几千人,十多代的花落花开,但其归宿仍然是吴氏族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离改变不了这一切,迁徙改变不了这一切。虽然遭遇有别,风俗有异,但吴字的写法从来没有偏离。不论延陵郡,还是勃海郡,只是居住地的不同,根还是那根,家还是那家。

                                        八

   双溪河谷的家庙的确是不见了,那片土地上长满了野草野花,而尤以狗尾草最盛,零乱的石块羞羞地躲在狗尾草下,泣不成声。但这都没有阻止新一轮的寻根祭祀。后人开始关注吴姓在双溪河谷几百年的生存状况,从人类主义的高度去对话村落的开启,对话开启后的喜悦困惑和苦楚。跨越人烟绝无,走出险象环生,是因为自我生存?在山谷,与家庙一样的遗迹很多,堆满了村庄的河边,挤满了村庄的山头。倒塌的作坊,横陈的石桥,苍老的墓碑,废弃的祠堂,遗忘的字库,发黑的茶壶,退色的花床,沟边的旧槽,漏水的石缸,尘封的古井,也包括那翻掉页码的《说文解字》《康熙字曲》。这些都是繁荣的背影,如今苍凉一片,但它们却演绎了人类文化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在消逝中重建,在重建中张扬,在张扬中延续。


                                         九

    家庙和村庄让我们在对话中有了欣喜和兴奋,有了婉约和悲壮。祖先的坟地,一座座地卧躺在村庄的文化与文化之间,卧躺在人类主义的胸怀之上。探讨一个村庄,回首家庙,打望坟茔,其实,就是在回顾一段人主主义情感。泪水湿去了衣襟,也湿去了人类的种种高尚追寻。黄帝的精神永存,然而肉体已从山野间远去。‘今天,我们去祭祀,也只能感念其魂魂,感念其一些存于书,存于野的壮举,感念其大松柏拥住的人类主义不朽之页。我们读过的祭文,我们默默的哀举,我们肃穆的表情,只有时间知道,只有站着的人知道,那是做给后人之后人看的,让后人之后人也循着今天的模样,依此施礼。其实,这,于先祖而言,情感晃荡,举止含虚,言辞藏空,显得无比虚无。这一切,先祖看不到,听不到,感觉不到,大山为证,长河为证,日月为证。一切都虚无在历史的苦痛里,虚无在文化的真实中,虚无在文明的里程上。五千年的虚无便有五千年的礼仪,便有五千年的情感史。这般虚无成了文化史上最神密的篇章,成了人类主义中最温情脉脉的程式。雨果的葬礼充斥着虚无,康德的葬充斥着虚无。然而,当人类连虚无的形式和内容都远去了的时候,文化必然遭遇不幸和羅难。不知清贫如洗的曹氏雪芹之葬礼,有满满的虚无么?我想,仅有几辦飘零的桃花,只有几捧薄薄的泥土,那是无法让他心境宁息的,毕竞,他秉持了虚无的礼仪,用笔在红楼一梦里让虚无的形式和规范横陈在葬礼的里里外外。
   虚无只对逝者而言,因为他们的灵魂无所谓敬仰与唾骂,无所谓肃静和喧哗,这些魂灵在科学主义的内涵中永远没有归宿,而是游荡在红尘之外,他们失去红尘中七情六欲的灵动灵敏与灵感。他们生前无论主张甚么,宣讲甚么,在刀光剑影中设下多少玄机,在巾旗幡幡中留下多少喝采,都让时间抚弄得平静如睡,都让无情诓骗得了无声息。因此,庄严也好,肃静也罢,他们都不会感受到,他们都无所无谓了。然而,于今人而言,却是少之不得的。它作为形式支撑着文化的一些脉络,支撑着孝与不孝为与不为道与不道的评判标准,支撑着正义善良情感的界定法码。


                                         十

    双溪河谷的家庙消逝了,清明时节,后人只能在阳光下顶天跪生地祭祀先祖。
    没有什么能遮挡纷纷细雨河谷野风,也没有什么能遮挡住家族长久的伤痛。


                                                 2018,7,上旬,于临邛土园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7-13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庙的挽歌

发表于 2018-7-14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痛定思痛!
呼唤传统文化回归!

发表于 2018-7-18 10:0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