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岳池县始终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工作宗旨,建立“三级联动”工作机制,落实“四个到位”,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举全县之力,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截至今年7月底,全县建成易地扶贫搬迁房2255套,完成投资5.3亿元,入住率达100%,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摘掉贫困帽,“搬”出幸福好生活。
“挪穷窝”搬进安全好房子
8月3日早上,住在嘉陵乡了解庵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69岁贫困村民代显清,与老伴一起来到离家几米远的广场上,熟练地操作健身器材锻炼身体。
代显清说,他原来住在该村四组半山腰上的土坯房里,条件十分艰苦。“下雨天,屋里要漏水,还要担心房子会不会垮塌。出门只有一条一尺宽的泥巴路,走到公路边要半个小时。”代显清回忆起以前的居住环境直摇头。
去年10月,他和该村其他15户贫困户一同搬进了村里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此后,他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现在居住条件真是太好了,房子结实、坚固,门前就是大马路,周围环境也好多了!”代显清开心极了。
“挪穷窝”,才能拔穷根。岳池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坚持项目推进“三统一”(即:统一政策标准、统一建设规范、统一工作要求),实行每周通报、半月调度、月末督查工作机制,及时高效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县易迁办建立业务人员分组分片督导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机制,全面提升业务指导的针对性、时效性。同时,强化县级部门协作联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在资金安排、程序办理、行政审批等方面简化流程、实行特事特办,确保工作高效推进。
截至今年7月底,岳池县2018年需建设的513套易地扶贫搬迁住房主体全部竣工;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正有序推进。
“换穷业”拓宽脱贫新路子
清理鸡舍、消毒、喂食……8月4日一早,西板乡高岩山村贫困村民梅应志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今年养的这600只蛋鸡,是我们全家的希望。”梅应志说,他家原来住在沟里,不通公路且缺水,只能搞点传统种养殖,收入微薄。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2016年10月,梅应志一家搬到了大公路旁,还用上了自来水。居住条件的改善,让他萌生了搞养殖的念头。2017年,他家养殖了300只山羊,当年纯利收入4万余元。
今年上半年,在高岩山村的帮扶单位——岳池县示范幼儿园的帮助下,该村的1000多个土鸡蛋被该校教师、学生家长抢购一空。
粮食蛋、土鸡蛋受追捧,销售渠道通畅且有巨大的市场空间,高岩山村决定大力发展蛋鸡养殖。目前,全村已有100余户农户(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20余户)养殖蛋鸡4000余只。蛋鸡进入产蛋期后,收入相当可观。
“目前,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立了种植、养殖合作社各一个,种植170余亩花椒、330余亩血橙,带动全村群众‘换穷业\’脱贫致富。”该村第一书记何涛说。
近年来,岳池县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科学规划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脱贫产业,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搬迁群众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劳务输出、农村淘宝等多渠道增收,让搬迁群众“换穷业”,走上脱贫新路子。
“摘穷帽”“搬”出幸福好生活
8月3日,记者走进白庙镇李白寺村芙蓉溪集中安置点,只见中式古典民居建筑依据地势分三级台阶布局,白墙青瓦、错落有致。贫困户家窗明几净,水泥路铺到门前,树木郁郁葱葱。
据该村第一书记陈建红介绍,该安置点占地约20亩,集中安置贫困户14户,于去年10月搬迁入住。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能致富!
陈建红说,目前,该村成立了李白寺众盈农业资产管理公司,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建设占地200亩的李白寺稻虾养殖基地和虾苗繁育基地一期工程,8户30人搬迁村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发展。该村还利用坡耕地发展藤椒200亩,年产值可达200万元,受益搬迁对象75人。
2013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96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750元。通过发展产业,2017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8300元。
与此同时,该村组建舞蹈队、腰鼓队等,经常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群众娱乐生活。定期开展“好儿媳”“好公婆”评比、“除陋习、树新风”等活动,逐步塑造良好家风、文明新风。
“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幸福。”该村搬迁村民郑代利感叹道。
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岳池县强化后续帮扶,整合各方力量,共唱易地扶贫搬迁“大戏”,让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做到既“挪穷窝”,又“换穷业”,更“摘穷帽”,不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搬”出了幸福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