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特点简介 (2017年11月20日) 中国古代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源起于唐代,它包括绝句和律诗。格律诗讲究声韵平仄,要求押平韵一韵到底,等等。要掌握字音声调的平仄也是比较容易的,所谓“平仄”,是指字音声调的平声和仄声。这里借用“吗、麻、马、骂”的邛崃话读音来类比说明:“吗麻”二字是平声,即阴平、阳平;“马、骂”二字是仄声,即上声、去声。另外,还可用该字的尾音长短来区别平仄,如:“吗”和“麻”的读音都可任意地拖长,所以都是平声;“马”和“骂”的读音都很短促,无法拖长,都是仄声。实践证明,以上方法一般都是比较准确的。 下面以七言律诗(七律)之正格为例,简要介绍其格律特点与写作要求。一首七律诗的声韵平仄一般形式是: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说明】 一、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颈联,第五、六为腹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二、每一联内上下两句字音声调平仄相对(相反);相邻联间的平仄相粘(相同);每一句中要平仄相间。 三、全诗双句押韵,要求一律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四、颈联和腹联(中间两联)必须是对仗(对联)。 五、避讳 1、“孤平”:一句之内,除句尾押韵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即除句尾韵字外不能平声单用,要有两个字平声连用,否则造成平声孤立,这就叫犯“孤平”,是格律诗之一大忌(五言“仄仄仄平平”句式除外)。 2、“三平尾”:句尾相连三个字都是平声,这就叫犯“三平尾”,是格律诗之又一大忌 六、变化: 1、如果把以上七律格式去掉每句前两字,便成一首五言律诗(五律)的格式了。 2、如果把以上七律格式的前、后四句各自分开,便成了独立的两首七言绝句(七绝),且各含一联对仗;如果将中间两联抽出来自成一首,就成了一首两联都是对仗的七绝;剩下的首、尾两联合在一起,又成了一首不含对仗的七绝。 3、若将此七律变成五律格式之后,再用以上的裁切方法,又可裁出四种不同的五言绝句(五绝)。 4、若将七言(或五言)律诗作成五联(十句),或者更多联,也是一韵到底,并且除了首联和尾联外,中间每一联均各成对仗,这又成了七言(或五言)排律(也称“长律”)格式。 5、关于格律诗的平仄一般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即写七言律诗(七律和七绝)时,除了第七个即末尾字外,剩下的六个字的平仄可以“一三五不论”,也就是第“一、三、五”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可以随意灵活;但是第“二、四、六”字就必须该平则平,该仄就仄,一定要分明,不可随意。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实际使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有前提条件的,一定要在避免出现“孤平”和“三平尾”的前提下使用才正确。写五言诗(五绝和五律)类推。 七律是格律诗的基础,它可以演变出格律诗的各种不同格式来。五绝和五律皆以首句仄起不入韵为正格(如:仄仄平平仄),七绝和七律皆以首句平起入韵为正格(如:平平仄仄仄平平)。 六、新韵:也可以用普通话读音来写格律诗,但要在诗题后加括号说明是新韵,如:“《咏古火井》(新韵)”,并要求整首诗都用普通话读音,一首诗不能用两种不同的读音(既有普通话,又有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