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哪里看川剧?川剧胡琴声腔的来源,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由于它包括“西皮”、“二黄”和“阴调”(即“反二黄”)三种不同的腔调,故显得更加复杂化。其中的西皮腔,应该说是源于陕西、甘肃和川西北的“西调”,故有“西皮调”之称。
清代书籍《燕兰小谱》记载了的“蜀伶新出琴腔”的特点:没有笙笛,以胡琴为主奏乐器,音乐旋律“咿唔如语”等,与现行川剧胡琴戏完全符合。说嗓子不好的旦角演员“偷腔”(故意不唱出,由胡琴代替过去),是川剧舞台上司空见惯的情况。
胡琴戏中的二黄腔,源于安徽、江西、湖北地区,不少剧种称之为“南路”,可见它是南方的产物。川剧把“西皮”和“二黄”合起来通称为“胡琴”,是很有道理的,也有历史文献根据的。
成都川剧老茶馆推荐,川剧在表面上与京剧相似,而实质上完全不同。只要熟悉川剧,或熟悉京剧,一听便知是京剧还是川剧,根本原因在于唱腔与伴奏音乐旋律完全不同。一般来说,川剧胡琴具有以下特点:
1、川剧胡琴的定弦定调复杂
胡琴腔的旋律性很强,定弦定调颇为复杂。其中,西皮、二黄、阴调三者的定调都根据演员的嗓音条件来决定升降,比较实事求是,灵活自由。
此外,所以三者不仅可以单用,也可以三者兼而用之,习惯上称之为“两下锅”、“三下锅”等等。如出名的《三祭江》一戏,就使用了“西皮”、“阴调”和“弹戏”三种不同的腔调。
2、板式转接自由灵活
胡琴戏是板腔体,它与曲牌体的“曲牌”不同,有着自己的特点,就是板式的转接比较自由灵活,使之配合剧情和人物感情的实际需要。川剧胡琴戏中的绝大多数曲牌都是可以相互转接使用的,他们没有高腔戏中的“犯腔转调”那么困难和复杂。
3、唱词的格律组合如诗
胡琴在唱词上不同于高腔,它不以长短句见长,而五言、七言以及十言句式为主。每一板唱皆为偶句,押同一的韵,照样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较为典型的是“三三四”结构的十字句句法,起句入韵,偶句押韵,一韵到底,颇富韵味。
成都专业川剧变脸表演,天府锦绣梨园是名角荟萃的川剧戏曲会馆,以经典川剧、民间绝艺表演为主营项目。西蜀文明薪火相传,弹唱间昔日梨园风采重现,传统余音绕梁不息。听琴声拨动,不觉梦回古蜀。销声匿迹的手影戏重返民间,变脸、滚灯驰名国内,杂技手影精妙传神,古筝清音妙不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