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鬼乱窜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即七月半,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中元节,我们老家南江县正直坝龙耳山叫月半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鬼们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收回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亡故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纸钱、燃蜡烛,供祭品,并念念有词,以祈求鬼神和祖宗保佑,销灾增福。乡人重视月半节,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寄托。我们给已逝亲人烧几张纸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及伦理内涵。 如果说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轮太阳,而每一个成人的心中,都至少有一个鬼神。什么是鬼?《说文》释鬼:“鬼,人所归为鬼”。人死后就是鬼。《礼记·祭义》引孔子言:“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礼记·祭法》也有人死曰鬼说法,还指出:“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此语隐含达官贵人死后有庙供奉,终年有人祭祀,则成了神。而普通百姓死后无庙享祭,魂魄四处飘泊,才是鬼。 民间俗信,根深蒂固,对鬼的敬畏,总有表现。鬼世界其实人世界,鬼文化其实俗文化。饮水思源,慎终追远,不忘祖先之德,深入骨髓。于是到了月半节的这一天,大人就会告诫孩子:七月半,鬼乱窜,强调不要乱跑,表面上通过鬼神吓阻孩子,其实是要孩子在自己身边以便参加祭典活动,以通过祭典形式表达对西去亲人绵绵哀思及将先人之美德懿行承继下去意旨。(这就是月半节民俗文化。) 当年(大概是1968年吧)月半节那天一大早,大姐便悄悄告诉我:今天是月半节,晚上给爷爷、妈妈烧纸钱。然后找来几刀黄色的草纸,我们一叠叠包好,每叠封面写上:故祖考杨公讳安芳一位正性收用、丙丁化纳、孝孙男杨吉成、星成和孙女惠质、素质、玉茗及年月日等字样,竖排书写;于母亲的冥钱封面则是:故显妣杨母马惠兰一位淑性收用,落款是孝男杨吉成等,完全的格式化。然后准备好祭品:煮熟的腊肉和代替水果的黄瓜,没有蜡烛(可能是未买到)。晚上,大姐叫醒熟睡的我们,就着月色到僻静的自留地摆祭品,烧纸钱,跪拜叩头,并令我等念着:爷爷、妈妈保佑我们一类的祝词,并教导,做人不能忘本,爷爷品德高尚,母爱深似海洋,必须牢牢记住。礼成,回家,却见他处明灭着火光-同样的是在祭拜先人。现在回想,民俗深处,深意存焉,祭拜与缅怀,是为昭彰、传承、弘扬先人德行。(杨吉成2018年10月4日晨于水乡三道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