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隧道展现未来出行一幕
——十年后
除了飞机、传统铁路
人们出行选择集中于轨道交通
——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磁悬浮轨道系统
单轨系统、旅客自动捷运系统等多种工具
可以无缝接驳从城区到远方的旅程
而这些也是新都正在做的
新都之轨·产业崛起
地处成都城市发展北中轴线
它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
成德绵经济带重要的节点
轨道交通
与航空、现代物流一并
是新都的三大主导产业
让我们一起来穿越时光隧道
看看它飞跃式的发展
10月12日,学者汇聚,企业家满座,2018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新都峰会在成都成功举行。
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潜力排行榜”中,成都地处第二梯队上游,排名第7。供给潜力方面,报告显示,成都未来供给潜力巨大,仅次于杭州、长春。其中,在建里程数多是重要因素。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潜力排行榜”中,成都位列中西部城市首位,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同时,新都区作为成都唯一入选区县,与全国其他7个区县一同被评为全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
4年时间走向产业第一方阵
崛起一座产业新城
2014年,是新都区轨道交通制造业的起点。这一年的8月28日,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投资协议签订,作为中国中车在西南地区布局的最大产业园区项目,落户新都。
随后便是被人津津乐道的“成都速度”故事——2016年7月1日,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的核心组成部分——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新都厂区正式投产(以下简称中车成都),从项目正式破土动工到正式投产,仅用了315天。
如今,中车成都公司已成为西部地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覆盖最全、造修能力最强、产能最大的企业,年新造地铁600辆、检修1000辆,新制式轨道装备新造150辆,铁路客车高级修1000辆的产能。主动出击对接上下游配套企业、争取技术人才平移、推动产业链项目快速落地。4年时间,新都轨道交通产业走向了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的第一方阵。
新都轨道交通产业
“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全”
和“从全到精”高质量发展
成都地铁“新都造”从梦想变为现实
“人城境业”一体化
发展“TOD+”,打造高品质公园新城
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占地12平方公里,航空动力产业园占地9平方公里,产城服务片区占地6平方公里。按照“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一个新城”的发展理念,新都规划了轨交航空新城“一核三谷两廊三片”的空间格局。
围绕“人城境业”,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按照“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理念,新都区着力构造功能完善、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新城。在各产业园内,规划了公共食堂、公共运动场和公共绿地、游园。
产城服务片区配套有香城人才公寓、安置小区、邻里中心、活力公园等。同时,新城规划建设15所学校,包括5所中学、8所小学、1所轨交技术学院和1所轨交国际学院。还有2家大型医院、1个体育中心、1个会展中心和14个商业中心,为产业新城提供全面、优质的生活服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面向“一带一路”的轨交之都
新都区往东北方向紧临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片区,新的运输方式带来新的商机。“一带一路”是撬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天然支点,毗邻成都国际铁路港的新都理所当然抢得发展先机。
产业的急速发展,需要跟上的不仅是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生产性人才,还有高技术研发型人才,专业管理人才。“校地合作”是促进新都轨道交通产业创新与加速的重要引擎。5月,新都区与西南交通大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轨道交通国家质量基础(NQI)创新基地入驻新都区的具体协议,未来双方将共同打造以轨道交通国家质量基础建设为牵引的轨道交通创新谷,把轨道交通方面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落到这里。
新都系统性地提出,实施“跟跑动车市场、竞跑城轨市场、领跑磁浮市场”的“三步走”策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轨道交通现代产业体系。以“创新”强驱动、“质量”培优势、“安全”塑核心、“业态”寻增量、“开放”促突破、“人才”优主体为“六维支撑”,助力成都建设世界轨道交通之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