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729|评论: 11

高义奎作:与凡丁先生商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5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与凡丁先生商榷
——关于对邛崃市文物局批量复制‘自唐故火井处’碑的质疑的指正
高义奎
近日,有幸在麻辣网上读到署名“凡丁”的文章:《对邛崃市文物局批量复制“自唐故火井处”碑的质疑》。本人对凡丁文中的观点:“毫无疑问,有史可查、有碑记可证的世界第一口火井在古清和场,即今之油榨场!今之油榨场也即古火井县治所在地!”,恕不能苟同。
1、 油榨天纲(或罡)祠不是最早的“火井”遗址
《旧唐书》载:“火井,汉临邛地,周置火井镇,隋改镇为县”。“火井”之名沿用至今。
油榨乡天纲祠的“火井”遗址,并非最早发现的第一口“火井”遗址。《邛崃县志》(1993年版)载:“现有天纲祠系清代重建,祠内有一石碑,高1.2米,宽0.6米,厚0.15米。(凡丁所说的“自唐故火井处”碑,其实)碑文为‘住持僧智越述:自唐时古火井处。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立’。此碑现存文管所。在天纲祠附近,多处发现石制管道,每节长0.43米,厚0.11米,上宽下窄,两头凿空如水槽,槽宽0.1米,深0.06米。下面安置石板,石槽覆盖其上,相互连接成输送天然气管道,当地人称之为‘火槽子’。专家根据地貌、碑文记载、口碑介绍、实地测量和对管道的研究分析,确认‘火槽子是古时输送天然气的管道’,‘盐井(黄盐溪)四周300平方米的范围为古代盐场’,‘距封家宅25米之河边为火井遗址’。火井遗址就分布在这一带”。
根据以上叙述可以看出:
(1)碑文记载:“自唐时古火井处”,这七个字十分准确地说明这里是“自唐时”才有“火井”火煮盐之“处”,也就是说,在唐以前这里并无“火井”。
(2)“这种零散的石制管道,当地人称之为‘火槽子’,专家确认‘火槽子是古时输送天然气的管道’”。这说明自三国至唐朝经过近四百年的时间,古时天然气管道已由三国时简单的竹制管道变成石制管道,这是先民们的一大进步。
(3)“距封家宅25米之河边为火井遗址”。这说明此处并非是最早的“火井遗址”,也就是说,古代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第一口“火井”并不在这里。
综上所述,天纲祠这里并非早在三国时就已熄灭的“火井”,而是在唐朝方才燃烧的“火井”。所以,这里只是“自唐时古火井”遗址,而非最早的汉时第一口“火井”遗址。《邛崃县志》(1993版)非常客观而正确地记述了这一历史事实。
2、世界第一口“火井”就在火井
南朝刘宋时之刘敬叔著《异苑》载:“蜀郡临邛有火井。汉室之隆,则炎赫弥炽。暨桓灵之际(147——189年),火势渐微。诸葛亮一瞰而更盛。至景耀元年(258年),人以烛投,即灭”。今人魏尧西著文《临邛火井及火井遗址、火井县治新考》(见1996年《邛崃文史资料》第十辑),对此写道:“这是一篇临邛火井史。其言临邛火井之盛衰,乃‘汉室之隆’,当是东汉光武建武(公元25—56年)时代。其间如‘火井’之被发现,至发明利用于煮盐,及其旺盛时期,当有一段探索实践过程。由此推测,临邛火井之发现时期,还可上溯至西汉。”《蜀王本纪》的作者西汉人扬雄,生活在西汉时期。他最早在《蜀王本纪》中就记载了“临邛有火井一所”,说明魏尧西的推测非常正确。晋人刘逵《蜀都赋注》“蜀都有火井,在临邛县西南。火井,盐井也。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须臾许,隆隆如雷声,烂出通天,光耀十里。以竹筒盛之,接其光而无炭也”。刘逵说:“火井,盐井也,”也就是说,火井先民们是在挖掘盐井时发现天然气“火井”的。
今人张永春经多方考证后在1987年撰文《临邛:世界上最先使用天然气》(见1987年《邛崃文史资料》第一辑)中确认:“现今邛崃县的火井镇,即是古临邛县开发使用天然气的处所,它是确凿的历史见证。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在该处建置火井县,……后因天然气减少才撤销。但是,火井始终归邛崃县管辖。那里的天然气今虽衰竭,然而火井地名并未消失,故井尚有遗址可辨。”
今人何理康在1992年成都出版社出版的《成都百镇》中载文《世界首用天然气的火井镇》:“成都市区西南方100公里远的山岭中,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山镇——邛崃县火井镇……早在公元前200年就用‘井火煮盐’……‘井火煮盐’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镌刻的一个‘世界第一’。后来发生‘井火’之地冠以‘火井’之名,如火井坝、火井漕、火井江、火井镇。这一重大史事被西汉末文学家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记载于《蜀王本纪》中……2000多年来史不绝书,详载备至。”该文随后指出:“国内外学术界一致公认,中国四川临邛火井是世界上最先开采使用天然气的地方。”
3、根据许多典籍记载,诸葛亮曾经视查过的汉代第一口“火井”就是火井郑家坝“六角井”
根据许多典籍关于火井的记载和世代口碑相传的民间传说(如孔明治火井和六角井的传说)等,十多年前,我们几经周折,历尽艰辛,走访老者,多方探寻,实地踏勘,终于找到了世界第一井——“火井”遗址就在火井镇高家村之郑家坝的“六角井”。
岁月流逝,沧桑巨变,历史的尘埃湮没了六角井。今天,六角井虽然不复存在,但仍有遗迹可寻:
(1)此地当年“引火井火煮盐”的盛况早已不见,现已变成一片稻田。但是,今天人们还是世世代代依旧沿袭着那个亲切的称呼,叫“六角井”。就像泰山一样,一万年前叫泰山,一万年以后仍叫泰山。
(2)距“六角井”约300米处有一条流经火井场镇的小河名叫“盐井溪”,因汉代此处河边有盐井而得名,一直流传至今。
(3)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后来火井先民们为了纪念诸葛亮曾亲自查看火井,并整顿和发展利用火井天然气的不朽功绩,特将离此不远的一座山岗命名为“卧龙岗”,并在山上修建一座小庙曰“孔明庙“,庙里供奉着齐人高的孔明的塑像,年年香火旺盛,还特别要燃放“孔明灯”以示纪念。而今小庙已毁,但卧龙岗依旧高耸在盐井溪边,以作历史见证。
(4)1964年“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当地农民在“六角井”附近的擂鼓改土造田,发现了大量灰色古砖,经邛崃市文管所鉴定为汉代古砖,即“汉砖”,这些汉砖有等腰梯形体(上底长26.5厘米,下底长32.5厘米,高30厘米,厚8.5厘米,上底和下底侧面均有菱形图案),有长方体(长41.5厘米,宽17厘米,厚8.5厘米,长的一边侧面有菱形图案),还有多种尺寸不一的长方体(有的长30厘米,宽26厘米,厚7.2厘米;有的长32.6厘米,宽17厘米,厚7.2厘米,等等)。当时,“六角井”附近的郑还均、郑还松、李明成、李明举等人家中曾保存许多汉砖(大多砌成墙壁),同时出土的还有成串的有孔铜钱,不过大都锈坏,至今,胡守忠处仍有保存,上面有“五铢”二字依稀可辨。据查,这种“五铢”钱,始铸于汉武帝元狞五年(公元前118年)。这些精致的“汉砖”和“五铢”钱的出土,证明汉代的火井镇盐井溪下游的“六角井”一带,因有盐井产盐,更有“引井火煮盐”之便利而经济比较繁荣,因而出现不少煮盐致富的巨富人家。
总之,代远年湮,遗迹难寻,蛛丝马迹,弥足珍贵。就现有的诸多典籍的记载和仅有的少许遗迹也足以说明:火井镇的“六角井”就是世界上最先开发利用天然气的汉代“古火井”遗址。
火井人民为了纪念汉代古火井,于2003年建造了一座两丈多火井石纪念碑,并用当地出土的汉砖砌作进出台的古火井,并开辟了一个“古火井广场”供人们游览、凭吊。还隆重举行了古火井纪念碑揭幕仪式。2007年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在古火井遗址——汉代古火井前隆重举行祭祀古火井的仿古仪式,以摄制《中国影像方志·邛崃卷》电视专题片。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8-10-25 21:0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6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附凡丁原文:
                   对邛崃市文物局批量复制“自唐故火井处”碑的质疑
                                                   凡丁

       位于原先油榨乡场的旧火井县治所,在元代改建为祭祀唐高宗时期的火井县令袁天罡的祠堂——天罡祠后,收集了九通历代碑刻,陈列于黄盐溪边的天罡祠前。
       蒲江在清代至建国初期隶属邛州,称为邛崃蒲江县。1962年,邛崃、蒲江分开各自建县时,蒲江县派人,将天罡祠前陈列的碑刻大部分移到蒲江县文管所保藏,留下少数品相较差的,上世纪后期收藏于邛崃县文管所,其中一通即:“自唐故火井处”碑,如今属于珍贵文物。
       按说,“自唐故火井处”碑有两个含义:一是隋文帝大业14年(616)始建的火井县治所在此;二是唐代时,此处仍在沿用天然气熬盐,直到元世祖至元12年(1275)撤消火井县,共历时659年。

       最令油榨人自豪并可使油榨乡璀璨的,当属一条由北而来注入火井江的黄盐溪边流淌岩盐鹵水的盐水沱,以及盐水沱旁边的熬盐遗址——“炕盐坝”,还为考古发掘出土的:引导天然气的汉代石槽(当地人呼为“火槽子”)和陶管遗迹所证实,并被四川盐业界所认可。
       毫无疑问,有史可查、有碑记可证的世界第一口火井在古清和场,即今之油榨场!今之油榨场也即古火井县治所在地!
       在此不能不提到油榨乡名的来历:由于建制“火井县”的期间,天然气常常泄漏发生火灾,古“火井县人”便将火井县城别称为“清和场”,祈愿火井县城清平祥和。当元代火井撤县建乡时,有人在火井江的深水中,发现水力榨油用的击打器“油榨砣”,于是将清和场更名为油榨场,始建油榨乡。

       往几届的邛崃政府领导由于不了解,因而不重视、不珍惜、不利用此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品牌对外宣传,2016年,油榨乡并入名不见经传的南宝山乡。
      《邛崃地名录》显示:南宝山曾名“乱(石)包山”。1952年由火井镇分出取名:新民乡。1958年成立新民人民公社。1980年改名为南宝人民公社。1981年末撤社建乡,成立南宝乡人民政府。2016年将油榨乡并入建南宝山镇。镇人民政府驻地:天罡街17号(原油榨乡政府)。

       合镇就合镇吧,那是政府部门考虑的事。但是,邛崃市文物局的那位副研究员本该尊重历史,向每一届政府领导和规划、旅游等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如实推介邛崃的火井文化历史。
       然而,邛崃市文物局——为了避免以偏概全,实指其名胡立嘉,却利用“自唐故火井处”碑做了一些标榜自己的作法,并且批量复制“自唐故火井处碑”,目前已知有四处(块):
       一、自贡盐业公司博物馆建馆时,为了阐述四川盐业的发展史,并彰显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邛崃市文物局复制了一块“自唐故火井处碑”。
       笔者认为,其实没有必要复制,只须提供该碑的影像资料,即可达到同样效果,而且更显真实;
       二、该副研究员不仅将“自唐故火井处碑”移花接木到1985年才设置的火井镇而混淆视听;还代表邛崃政府,于2017年参与制作了一期央视节目——中国影像方志〈邛崃篇〉,篇中该副研究员枉顾历史,编造出所谓:“诸葛亮发明用竹子引导天然气熬盐”的谬论,并且现场砍竹子造假演示,误导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不知属于该副研究员的职业操守行为要独树一帜?还是他真的未搞清楚这段史实?!
       三、高何镇为了旅游宣传的需要,在将原散布各处的一些石刻上的红军标语集中起来展示的同时,又经胡立嘉之手,复制了一块“自唐故火井处碑”,美其名曰弘扬火井文化。
       由于该复制碑太新,与该处搜集的石碑相形之下,没有经历过沧桑的时代特征,明显系造假,为了糊弄游客,特意将该石碑移置铁塔寺后空地作旧——让其日晒雨淋后生长出青苔来,被到此旅游的油榨乡民发现,流露出十分的不解,和十二分不满的抗议性言论,被笔者获知,现特在此麻辣论坛上将此实情公诸于众。
       四、据知,现南宝山镇政府领导已对笔者《油榨乡的历史谁来弘扬》一文所反应问题引起重视,又经过胡立嘉之手,从邛崃文物局复制回一块“自唐故火井处碑”。大有只要有人出钱,他就同意复制的趋势!
       笔者认为,南宝山镇政府欲让那些流失的古碑,通过复制的手段重现于原址,这本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如果将文物请回娘家,应是“自唐故火井处”原碑。
       因为一些流失国外的文物,由国家出面追缴回来以后,并非收藏于博物馆,而是物归原处。假如有朝一日“十方堂”处被盗的“铁牛”追缴回来后,也应当回到原处!道理是它们属于不可移动的地上文物,离开了孕育、产生它们的土地,则基本上失去了意义!

       此外,别的地方是否还有“自唐故火井处”复制碑,暂时不得而知,但是复制数量已达四块,算得上批量复制了吧?

       糟糕的是:如果此复制之风不及时刹住,那么,好比平乐坝要宣传“文君文化”而打造出“莫须有”的“私奔胜地”、南宝山也湊起宣传“文君文化”的热闹,继而又编造出“卓文君旺(望)夫台”景观一样,那么,在原“古火井县”地域中,除已经“抢到”了“故火井处碑”的火井(注后)、高何而外之:水口、大同、茶园、石坡、马湖、下坝、平乐、天台、夹关等乡镇,连同今大邑县西部山区的天宫庙镇、雾山乡在内,似乎都有弘扬火井文化的理由,要求胡立嘉复制一块“自唐故火井处”的碑!
       甚至芦山县的大川镇、太平乡都有可能从他们的地方志中,翻出他们曾经属于古火井县的地盘,到时他们也来争抢“故火井处碑”的使用权咋办?不知该副研究员想到过没有?
       无疑的是:批量复制“自唐故火井处”碑的结果,是使“故火井处碑”失去了唯一性、严肃性,从而失去了该珍贵文物的珍稀性!

       没有对所谓的“权威专家”权力监督约束机制的结果是产生了“邛崃史霸”,而“邛崃史霸”滥权的结果是任意践踏邛崃历史,其中之一就是让“故火井处碑”一钱不值!严重的后果是误导公众,更为后代人研究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的邛崃火井文化,人为制造出难以估量的麻烦!
       希望本届邛崃市政府引起重视,及时制止邛崃市文物局中个别人滥用权力,复制“故火井处碑”的个人行为!

       注:今之火井镇的建制沿革
       现今火井镇原名高家场,隋文帝大业14(616)年,县治设在油榨场的火井县下辖高家场。元世祖至元12(1284)年,撤销火井县,同时在高家场设巡检司至清末。民国2(1913)年,邛州改邛崃县时,在高家场设分知事公署,民国23(1934)年分知事公署撤销改为火井区,下辖高西、高北两乡和高家场。民国29(1940)年火井区改名为高家乡,同年冬改称为火井乡,建国后沿用此名,1985年撤销火井乡,设置火井镇,2004年将银杏乡并入。
                                                                                                                          2018/10/22

发表于 2018-10-26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老师所说:“天纲祠系清代重建,祠内有一石碑,高1.2米,宽0.6米,厚0.15米。碑文为‘住持僧智越述:自唐时古火井处。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立’。”
       首先说袁天纲又有袁天罡之称,不是我的笔误,只是我的习惯。天纲祠系“清代重建,”不等于清代才建,虽然“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立”,其含意仍然:一是隋文帝大业14年(616)始建的火井县治所在此处;二是唐代时,此处仍在沿用天然气熬盐,直到元世祖至元12年(1275)撤消火井县,共历时659年。
       我在《对邛崃市文物局批量复制“自唐故火井处”碑的质疑》之后的回复栏内引用的各种历史记载和调查皆有出处,让读者自行与您引用的材料对照研判吧?

发表于 2018-10-26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高老师,我写《质疑》一文最初和最终的用意:
      《中国影像方志邛崃篇》曾于2017年12月在邛崃麻辣论坛播放,我在回复栏的留言中(有证可查),有一条是我最想表达的观点,也是我准备在今天要重发在我的《对邛崃市文物局批量复制“自唐时古火井处”碑的质疑》之后的,不妨先发表在此:
     “当然,如果原油榨乡合并到民国时方建的火井乡的话,“古火井处”的石碑放到这片区域任何一点都适合。不幸的是,曾有“古火井县衙”的“油榨乡”合到“南宝山镇”去了,然而不知该副研究员当时是如何向市、县委领导出谋献策的?”

       类似的情形还有那个诞生“真庄子故里、严君平故里”(引用《邛崃官方……》文观奌)的原君平乡,当合到桑园乡(今名桑园镇)后,“君平”的域名便消失了。
       邛崃对严君平这个历史名人的不重视可见一斑,连“外地人”的钱军都看不惯,于2013年写了一篇:《邛崃官方,当尽快撤除严君平墓前的那块“斗私批修、抓屎糊脸”碑文》,并说撰写碑文者,“估计其人应是邛崃市文管所或县志办的人。”我也认为,邛崃文物局中的专家确实有责任。

发表于 2018-10-26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回复高老师:
       1、关于“这说明自三国至唐朝经过近四百年的时间,古时天然气管道已由三国时简单的竹制管道变成石制管道,这是先民们的一大进步”之诸葛亮发明的“竹筒说”,只是您说的:“世代口碑相传的民间传说。”民间可以这样说,作为文物专家的胡立嘉不能这样说!!!
       2、现代人魏尧西、西汉人扬雄、今人张永春等,都说的是临邛火井,无人确指“临邛火井”即今火井镇。其中魏尧西、西汉人扬雄作古多年,更不可能为2003年才建造的一座两丈多火井石纪念碑作证:此处即世界第一口火井。
       3、没错,“国内外学术界一致公认,中国四川临邛火井是世界上最先开采使用天然气的地方。”但没有说:全世界“第一口火井”就是现今火井郑家坝的六角井”。
       以上都是:民间可以从热爱家乡的角度那样认为,那样说,但是作为文物专家身份参与制作《中国影像方志邛崃篇》的胡立嘉,是代表学术,代表政府,不能不负责任地随便说!!!

发表于 2018-10-26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18-10-26 11:33
高老师所说:“天纲祠系清代重建,祠内有一石碑,高1.2米,宽0.6米,厚0.15米。碑文为‘住持僧智越 ...

“隋文帝大业14年”,应是:隋炀帝大业14年。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7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古火井的典籍摘录
高义奎

据史书记载,唐代之前,早在西汉时期,火井就利用天然气熬盐,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地方。有古书摘录为证。
一、唐代之前关于古火井的典籍记载选录:
(一)、现有最早文字可考的是,西汉文学家扬雄(生于公元前53年,卒于公元18年,字子云,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在《蜀王本纪》中记载:“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六十余丈……井上煮盐。”
(二)、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刘宋时之刘敬叔著《异苑》载:“蜀郡临邛有火井。汉室之隆,则炎赫弥炽。暨桓灵之际(147——189年),火势渐微。诸葛亮一瞰而更盛。至景耀元年(258年),人以烛投,即灭”。
(三)、西晋人张华(232——300年)撰《博物志》载:“临邛火井一所,从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武侯往视之后,火转旺……今不复燃也。”   
二、唐朝之后关于古火井的典籍记载选录:,
(一)、唐代李吉甫之《元和郡县志》(成书于元和八年,即813年)载:“邛州火井,广五尺、深三丈,在临邛县南一百里”。
(二)、清嘉庆《邛州志》载:“火井在云台山五里,火自井出,周围有灶数十,居民各以竹刳其中,引火至灶,锅滚而竹不燃。观者不敢近前,盖井火时一喷,辄及数丈。不用时以物盖之,用时去盖,投火少许,即腾腾焰上至井。近井数十家,擅其利云。”
(三)、清嘉庆《邛州志》又载:“黄盐溪,州西六十五里,旧多盐井,引火井火煮之,其盐色黄,故名”。(笔者注,此黄盐溪在原油榨乡,今属南宝山镇。)
(四)、1993年出版的《邛崃县志》载:“现有天纲祠系清代重建,祠内有一石碑,高1.2米,宽0.6米,厚0.15米。碑文为‘住持僧智越述:自唐时古火井处。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立’。此碑现存文管所。在天纲祠附近,多处发现石制管道,每节长0.43米,厚0.11米,上宽下窄,两头凿空如水槽,槽宽0.1米,深0.06米。下面安置石板,石槽覆盖其上,相互连接成输送天然气管道,当地人称之为‘火槽子’。专家根据地貌、碑文记载、口碑介绍、实地测量和对管道的研究分析,确认‘火槽子是古时输送天然气的管道’,‘盐井四周300平方米的范围为古代盐场’,‘距封家宅25米之河边为火井遗址’。火井遗址就分布在这一带”。
请注意:“大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立”的油榨古碑上书“自唐时古火井处”与西汉文学家扬雄《蜀王本纪》“临邛有火井一所”相距几百年,孰早孰晚,一目了然,何须再辨?
2018年10月27日

发表于 2018-10-27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资料那一条能自圆其说,世界上第一口火井就是您说的“六角井”?不想与您纠结了,读者自己有研判水平!

发表于 2018-10-28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忍不住说:既然“六角井”是用汉砖砌成的,同时有西汉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的五铢钱作证,那么,三国时的诸葛亮,何须发明竹筒引用天然气?在诸葛亮“发明竹筒管”之前,“六角井”使用什么“管”呢?
       专家确认的“自唐时古火井处”的油榨“‘石(
)槽子是古时输送天然气的管道,”你凭什么将“古时”断代为唐代以后呢?
       历史和科技,究竟在前进,还是倒退,抑或混乱?

发表于 2018-10-28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忍不住又说:你描述的有关“六角井”资料,只说明“六角井”是盐井溪边的一口盐井,你却生拉活扯地将“盐井”和“火井”混为一谈。
       即便是你认为的火井,那么你的“诸葛亮发明竹筒说”便将该井年代定在东汉时期了,与你说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此井便出现,差了一大截!
       再以你引用资料出现的年代来断代的“理论
来看,“六角井”的年代又大大缩水到唐代,甚至是清嘉庆时期了!何谈世界上第一口火井?

       另外,“五铢钱”的流通长达七百多年,“南北朝时期”还在使用,你有什么依据说,那些五铢钱是“西汉人
埋在那里的?
      明代人推断说今瓮亭下埋的古瓮是西汉时期的“卓氏钱瓮”,不是仅以“五铢钱”来断代的,而是“卓氏钱瓮”上的“籀文”,因为“籀文”是秦至汉初才使用的一种字体(即石鼓文),其时代特征明确!

发表于 2018-10-28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1964年“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当地农民在“六角井”附近的擂鼓改土造田,发现了大量灰色古砖,经邛崃市文管所鉴定为汉代古砖,……同时出土的还有成串的有孔铜钱,上面有“五铢”二字依稀可辨。
       带花纹和几何型的砖,出现在东汉时期是可能的,那几吊陪葬用的五铢钱,说明是东汉时期的砖墓,你若由此牵强推断“六角井”年代,也只能指向东汉时期。

发表于 2018-10-28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18-10-28 00:08
忍不住说:既然“六角井”是用汉砖砌成的,同时有西汉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的五铢钱作证, ...

       更改:
       既然你用西汉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的五铢钱作证:“六角井”的年代在西汉,那么,何须等三国时的诸葛亮发明竹筒引用天然气?在诸葛亮“发明竹筒管”之前,“六角井”使用什么“管”呢?
       专家确认的“自唐时古火井处”的油榨“‘石(火)槽子’是古时输送天然气的管道,”你凭什么将“古时”断代为唐代以后呢?
       历史和科技,究竟在前进,还是倒退,抑或混乱?

       另外1993版《邛崃县志》〈临邛火井遗址〉条说:“近年来,经文物工作者实地考查,火井遗址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的油榨乡北面。”你怎么不引用呢?

发表于 2018-10-28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的:“现有最早文字可考的是,西汉文学家扬雄(生于公元前53年,卒于公元18年,字子云,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在《蜀王本纪》中记载:‘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六十余丈……井上煮盐。’”
经查,《蜀王本纪》中无此内容,建议你在别的典籍中查一下。

发表于 2018-10-28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南征时经过邛崃,留下二、三十个与诸葛亮有关的、包括“孔明庙”在内的历史地名,如果“卧龙岗”、“孔明庙”,能够证明“六角井”年代在西汉的话,那么不是孔明乡的孔明庙和卧龙场,都该有一个西汉时期的火井啰?

发表于 2018-10-28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你和胡立嘉认为,“世界上第一口火井”是六角井以外,在你列举的所有历史和现代人物中,谁还说了“世界上第一口火井”是“打造”出来的“六角井”?并且将“自唐时古火井处”的碑,造假到民国才建的火井乡?而你都认为“自唐时古火井处”碑,只能够证明是唐以后的年代嘛!

发表于 2018-10-28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东拉西扯地将杨雄说的:“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六十余丈……井上煮盐。”塞到《蜀王本记》中,难道是想让2300多年前的五位蜀王们,来证明他们死后才出现的“六角井”年代不成?

发表于 2018-10-28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有关“世界上第一口火井”作品,我拜读过多次。之所以我没有与你讨论,是我理解你是热爱家乡的民间人士,随便说很正常。
而胡立嘉则不同,他是文物专家,他的言论代表学术观点,他在《中国影像方志邛崃篇》中的各种谬论是丢邛崃人的脸,我在《对邛崃市文物局批量复制“自唐时古火井处”碑的质疑》中,是向政府反应他批量复制(等于造假)“自唐时古火井处”石碑,并移花接木到现今火井镇的问题,但是你却不依不饶,剑走偏锋地一再叫我与你“商榷”什么“世界上第一口火井”的问题,何苦呢?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