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812|评论: 2

吴俊凯:上里古镇走笔

[复制链接]

上里古镇走笔

                                  口 吴俊凯


   上里古镇,在天台山南麓,紧邻碧峰峡,历史上,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州的重要驿站,是唐蕃古道上重要的茶关隘和茶马司所在地,初名罗绳,又称五家口。

                                      一

   这里群山怀抱,绵亘于此的天台山,往南往北,上里古镇就在这或南或北的界点上,处在山中的一个小小盆地里。两条清澈的小溪四季拥抱着古镇,缓缓地流向青衣江。
   冬天,飘飘扬扬的白雪,自山而下,弥漫着小镇的几座古桥,几截古道,几弯古街,让小镇,在这大山之间,羞羞涩涩。白茫茫中,隐埋了厚重和沧桑;白茫茫中,炊烟袅袭,成了人间仙景;白茫茫中,古镇格外宁静祥和,年尾的几声爆竹,不加掩饰地传递着古镇冬天里的阵阵温馨。
   春天,百花争艳,杜鹃、山茶、海棠、月季,和一些山间藤蔓,从林中到农家,绚丽芬芳,含情奔放,古朴多姿,让小镇烂漫在小桥流水人家的遥远意境之中,让这个有过两千多年岁月的驿站,永远年轻而生机勃勃。
   夏天,从大山野地吹来的风,凭借浑身凉爽溜到桥头河边浅巷,挤进了一个个客栈。有时,洒落半天的细雨,让小镇从下里中里就开始一路濛泷,模糊的群山,模糊的原野,在粗犷中也有几分低调。小溪濛泷,古树濛泷,村庄濛泷。甚至,连我们拥有的欣然也一片濛泷。雨过天晴,西边晚霞,撒满古道,撒满一个个百年的院落,把人文的记忆,一一朗朗叙说。
   秋天,这里,有许多画家,守候在镇前古道上,小溪边,不知他们是在等待幽芳余音,还是在等待季节变动,抑或是等待晚归荷锄?也知他们在守候一抹突然而至的虫鸣,还是在守候一份从未有过的情愁,抑或在守候一种别样的风俗?他们的画笔在茶马之间,在驿道之口,在唐蕃路途,起起停停,停停落落,心绪复杂,意境频涌,不知是难于取爱割恨,还是难于喜不信手?
   反正,这写生的过程,在红枫枝上栖了多时的画眉,看得清清楚楚,几声鸣晚的歌唱,或许就是最坦率的赞美。

                                      二

   我拐过一截里弄,绕过几棵麻柳古树,走进了韩家大院。
   这是一些被韩家后人一直严严守护的深深庭院。院落背倚浅山,门见小溪,几百年来,韩姓家族,在此生息,仿佛吵闹之声犹存,瓢盆之声还在。有人在此降生,开始了生命的启程;有人在归终,留下了一些往事。这些院落,至今,成了古镇重要的记忆,也是古镇最显摆的地方。院落规模很大,格局相似,彼此相依。从建造者的设计意图看,差不多还是传统审美的张扬和铺陈,对称,方正,中庸,含蓄,内隐,静穆,尊卑,气派,雄伟,是主要特征。据说,这韩家先人,属晋商一脉,浪迹于此,发现古道驿站,人来人往,商机无限,仰天纵情,决定落根于此,于是,放木大江,落眼盐业,茶业,米业,既行商,又坐贾,一段时间后,聚集了不少财富,开始修建豪门。在这古镇上,木匠石匠的锯凿之声,响过了漫长的季节,门前的柳絮,披了又落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大院在雄鸡蹲梁的时刻,落成于鞭炮阵阵的传统习俗之中。从今人编写的记载来看,勤俭持家等礼数,并不算韩家致富路径,而是致富于商人的机巧机智,他们在商业道上,纵横驰聘,追逐不止,劳动不止,审视着商业的行业走势,驱利于行业的取舍躲闪。盐业利丰,以盐得利,茶业生财,以茶获钱。这种对商业的把握成就了韩家,在这个驿站上,成为望族,成为古镇五个大家族之首。
    相当长的时间里,因为韩姓等五姓人,在当地影响很大,人们把上里称为五家口。
    走出韩家大院,我似乎明白了以前不明白的道理。读《红楼梦》时,不明白,大观园里的人,每天都在奢侈浪费,大观园似乎只为情而建,作为贾府正业似乎可有可无,但,于此,我深深不解。当我回首韩家大院时,忽有所悟。从传统文化角度看,我们社会结构以农业文明为主,这种文明产生了安家乐业的基本生存观念,产生了家在何处、根在何方的祖先情怀,产生了浓浓的故乡观念。而这些念想与屋舍相联系。何况,人性至今还深藏着丛林观念,强势于人世间,强势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这些强势之念,往往依附于屋舍的华美与否,即或是权势显郝之家,也免不了如此俗气。所以,贾府有大观园,上里也有韩家大院,也就不难理解了。
    后来,我还想,韩家大院,庭院仍在,却年久失修,腐朽痕迹明显,他们后人怎么了?不再有当年建造时那份豪势和气魄?
    在上里,韩大院有两处。另一处在古镇附近的乡间。据那里的韩家后人讲,那儿风水是如何如何好,但我仍然看到了门庭衰败的尘埃,看到了房屋歪斜的角度,看到了院墙剥落的旧迹。这些都与风水关连着?

                                     三

    我是从临邛古道去的上里。这截古道,一度繁华,从临邛南桥茶叶集市出发,沿途经过几个集镇,翻过几道山梁,基本沿了白沐江上行,行约八十里路途,便到了上里古镇。在这条道上,几百上千年来,商人们除了运茶叶,还运大米、食盐、绵布、陶器、邛竹杖等。商人们把上里古镇当作客栈,在此住宿稍息,然后继续前行。因此,上里作为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集散地,成了古道上不可或缺的处所。可以说,是商人弄出了古镇的繁华,是商业弄出了古镇的热闹。古镇追随着古道的马蹄声声,留下了独特的文化痕迹,也留下独有的文明往事。
    这里流传着十八罗汉朝观音的风水故事。这个风水故事的含义是,按地形走势来看,十八座小山拱卫着一座山丘。山丘如观音,十八罗汉就如十八位朝圣者。类似的风水说法,有九凤朝阳,有五龟拜寿,等等。十八罗汉朝拜观音的地理,按风水一说,指这样的地理,聚气聚财,是聚宝盆。这种风水之说,长时间以来,甚嚣尘上,经久不衰。但它多存象征意义,多为附会之辞。不过,这种传说,的确让古镇带有些不同寻常。这种神秘文化,直接回答了上里古镇为什么会出现,又为什么会繁华。用非科学的方式,叙述了上里古镇必然昌盛的理由。但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延伸,一切都不攻自破了。今天,山川形胜如旧,但上里古镇还像往昔一样璀璨?
    这里,还流传着人为讲究风水的旧事。古镇依了河边,依了古道,以"井“字之形,布局街巷。何以如此?是依了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说法。古人规定,水火相克,火生于木。古镇街巷建筑多用木质,既然木质生火,那么必须以水克之。于是,以井喻水,让火不生于街。如此,便能让古镇免于火毁,永远平和吉祥。这种格局,其实,更多寄托古人某种愿望而已。当然,在岁月变迁中,古镇是否遭受火灾,却不得而知。

                                    四

    古镇的长街窄巷,人来人往,灯明灯灭。南方丝稠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在此重重叠叠,难分鱼鲁。因此,当我们追查南方丝稠之路的时候,当我们追寻茶马古道的时候,当们追问唐蕃古道的时候,就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千年古镇,就不得不再次走进街巷石桥,就不得不生出浓浓的古镇情怀。虽然它已经不见大唐的月亮,只有明清的遗风,但留在小镇的闲言碎语,留在小巷的味酸味甜,也还影影绰绰,“裙拖八幅湘江水",因此,我们可以捕风捉影,我们可以一叶知秋。
    至今,古镇还留下了八座石桥,它们分布在小镇周边。这些石桥的建造,或粗犷,或细腻,连接了小镇热烙的往昔,桥上的块块山石,个个石柱,让人发问感叹。在这些桥中,二仙桥尤其别样。二仙桥是单孔石桥,横卧在美丽的陇西河上,被青山拥抱,让田野注目。一两百年来,千人踏之,万人踩之,已凹凸不平,这些痕迹,让古镇沧桑见微见著。今天,二仙桥,仍旧连接着过去和未来,尽管这种连接不知会延伸到哪个世纪,但仍旧默默地连接着,仍旧是古镇恒久的风景。当然,它与在古镇拍照留影的匆匆过客,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瓜葛,二仙桥的背影,与无数人的青春粘连得紧紧的,当他们翻弄青春往昔时,也免不了要看一看这座古桥,想起这个古镇。
    其实,连我也桥上留过影子,不过,那时,我并没有感到这二仙桥的厚重,只是觉得拱形很美,多少有些人文气象,能够代表古镇而已。

                                   五

    走过弯弯的古道,踩过野性的二仙桥,站在疑重的双孝坊前。
    这里的双孝坊,建得精制。雕刻细腻,花样繁多,寄喻深远。但对这建之古道上,让人瞻观、让人深省的双孝坊,我想得甚多。仿佛看到,坊前的施拜者,尽是些乡村妇孺,她们双眼含泪,合十有情。仿佛感到,她们夫去不嫁,守身终老,命运悲惨。这些默默追随在理学路上的信徒,清心寡欲于生理阵痛,心怀痒痒于心灵归宿,让人世间多了无限悲壮。这不得不让人去问一问,这些以文化制定了文化规则的人,也蹈矩于这文化规则之中?比如,在理学上,拓疆开土的朱氏熹者,从此,不再色也性也?而事实是,色心满满,留情于妾佣之间,哪里在理学之下禁了欲望?
    所以,有时,想起有些古人,他们常常言行不一,他们往往口是而心非,真有些独笑于书边,迁怒于往昔。而二孝坊,它承载的禁欲主张,就是一种精神桎梏。或许,这是儒家文化中,与出世有为最为自相矛盾的主张,是儒家文化中最为腐朽的一脉。因为,这一主张存之于世,便让民族少了冲动,少了创造,萎琐于现状。一千多年来,民族的多数人,阳气锐减,阴气过盛。资本作坊,资本经济,几经显勃,几经蔫然。这或许正是因为文化部分缺失造成的。上里是大山间的古镇,总体来看,边鄙僻壤,存在于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夹缝之间,然而,竟也孝来孝去,更何况,此孝与父母之孝,隔山隔水。可见,理学在它产生后,已经深透到何等程度。二孝坊,在这深山里,用无数块山石,经无数人打磨,尽了想象,费了钱财,在这道边坝里,失血于尘世。几百年来,让人朝见,让人作揖。这一儒文化的"丰碑",至今,还在传递着一些气息,传递着历风历雨的故事。虽然物是人非,但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却还横陈在阳光下,不管是笑也好,还是说也罢,这种文化符号,总有些让人不快,总有些让人生气,总有些为两孺感到不值,她们循道于无知,她们守孝于残忍,时代的悲剧,留给我们的不是精华,而是糠秕。在某种程度上,这二孝坊,成了封建二字最后的代表,让上里古镇在厚重中显得有几分凄凉,给这山间小坝,给这绵绵群山,留下一份永远的歾情。
   今天,来古镇旅游的人很多,不知他们来此观瞻后,会有一份敬意否?

                                 六
   现在,古镇依山依河依道,又建了一幢幢的房子,猎猎巾旗,飘飘扬扬,一抹人为的古风,从街口,与行人一道窜进窜出,让这个隐匿多年的古镇,又进入世人的视野,包括山间那棵发红的枫树。古镇重新苏醒在人们匆匆的脚步之中,古镇的灵魂让人反反复复的追寻,有人在街沿打听,有水在溪边叩问,有人在小楼张望,还有几位画师在河边速写,都想让古镇的过去,在自己的眼里心中,留下往昔的背影,让自己也染些古镇文化。
   而我,却站在过去和今天的交汇处,忽然发现,古镇失落于历史的瞬间,又惊现于历史的瞬间。这或许正是人类抒写文化的过程,这或许正是人类创造文明的逻揖。

                              2018,11,4于临邛土园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11-5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推荐到了麻辣首页

发表于 2018-11-5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