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991|评论: 0

[散文随笔] 熟读的误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3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的一个办法分享。这个办法就是“熏”,也没有经过什么沉思或者思维的技巧,而是拜灵感所赐吧。
  这个灵感就是平时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熟读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这样的话,以为会背就很厉害,熟读就是办法,可是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熟读,背诵,熏是熏了,但是只是文字,言辞上的熏,在心理层面上也是这样准备的,可是,究竟熏的是什么呢?
  熏的其实是感觉,把书印到心里去,这个熏,不是用言辞,文字去熏,而是意义去熏。
  其实是高于意义的层次去熏,只是鉴于无法用语言表达,只好暂时说用意义去熏了,你可以意会一下,有一句话叫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意会一下,什么高于意义的熏。
  是的,就是为熏而熏,言辞,文字,意义,全套地熏。这也就是学习的根本之道吧,也就是所有的“经”的宗旨,经比如《中庸》,《论语》,《孙子兵法》等等。
  也就是说,混个脸熟,这种状态,一直保持下去,一直混个脸熟,因为学习这个东西很奇怪,你有心学习了,学习反而不理你了,你无心插柳柳成荫。
  所以针对学习的这个特点,也只有用“熏”去对付。
  很简单,你拿到一本《孙子兵法》,白话文也好,古文也好,你不要先去搞明白,而是一直念,一直念,有条件的话可以听书,一直听,一直听,不要搞懂里面的意思,先熏。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得《中庸》,就是贤者了,你得《孙子兵法》,便是兵仙了。
  我们的古文,道理千变万化,一本书里面的道理基本上是无穷的,你看为什么我们古人读圣贤书的时候头要转啊转的,因为要身体配合意识啊,就是印到心里去。
  印,混熟,是为了牢记书中的文字,到时候方便背诵吗?不是,是为了获得自己的见解,从书中汲取营养吗?对一半。
  学习之道,必须用无用境界去通达。
  这,就是学习的根本奥妙之所在了,很简单,就是混熟,混熟,混熟。
  熟能生巧,巧能生金。
  为何有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因为你这个熏,就是为了结合你自己的实践,书是钥匙,实践是宝库。
  只可惜人生有限,书又如此杂多,所以要选择经典中的经典,我推荐《老子》,《庄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四者足矣。
  在此四书的基础上,君再做别的扩展阅读吧。
  熟能生巧,巧能生金。水滴石烂,说的是时间的功夫,无心插柳柳成荫,说的是你潜意识的威力。
  比如卖油翁,他不会去目测油,目测瓶,他是用心在侧,你学开车,学打枪,学一切,都是感觉第一。
  这个东西不小心被我解开了,那就是学习的熏,它不是别的,就是混熟,混熟,再混熟!
  请记住,为何书中自有黄金屋,答案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熏!
  不过,你要有书中有黄金屋的想法,你是学不好的,幸亏,熏来到我们的分辨之前,帮我们化解了。
  学习,不要有成功之心,不要有学习之心。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