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067|评论: 0

迴龙高庙子探密 作者:王勤 原载《今日邛崃》2018年11月30日

[复制链接]

  回龙镇“高庙子”探密
                                              文/王勤

    邛崃市回龙镇有个远近闻名的“高庙子”,庙内供奉十殿阎君,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卞成王、五官王、阎罗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等诸阴王,共十个殿。
    相传高庙子为方圆百里最大的“城皇庙”,然而,回龙镇地处邛崃、蒲江、眉山、彭山、新津五县交界之地,离城区较远,距最近的新津县城也有三十多里,所以“城皇庙”一说,有待考证。
    庙内有一座两层楼的经楼,其高度相当于现今五六层楼高。庙子兴旺时僧众曾近百人,田产众多,约三百余亩,现存的石碑上还记录有部分信人捐赠的田产。解放后,只有尼姑三五人,高庙子于1956年改为回龙公社仓库,于1964年拆除,在今回龙镇下场口修建仓库。庙子在拆除时,发现大殿的石板下有一洞,而洞的出口有说在一里还的黄廉桥,有的说在约五里外战斗公社的“开元寺”,至今不得而知。洞有多深?向哪个方向?内中有什么?此洞的作用是啥?至今乃是个迷。因庙子是在六十年代拆的,所以很多人都记忆犹新,当时庙子的北面有一水塘,拆庙时,有许多菩萨石雕都推入塘中,现在早已种上了庄稼。剩余许多石板石碑也被用于修建渡槽和猪圈。斗转星移,五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石板石碑早已不复存在,其中必定有某个石碑上刻有修建高庙子的铭文,唉!可惜找不到了。
      高庙子还有个未解之迷,一般的寺庙道观都有一个名子,曰某某寺、某某庵、某某庙、某某观等,偏偏高庙子名曰“高庙子”。高庙子应是这个庙子的地名而非庙名,因为庙子所建的地方比周围平坝高出约三米,所以叫高庙子,也许是后来的人喜欢以地名称呼,时间一长就把真名给搞忘了。据《邛崃县志-清嘉庆志》第十二卷记载:“高庙子,在州东五十里。”仅此九字而已,州东五十里处唯此一地叫“高庙子”,邛崃县志中记载的高庙子一定就是回龙镇的高庙子。因县志残缺,无乾隆、雍正志,查康熙志又并未发现有高庙子的文字记载,故推断高庙子一定是在清嘉庆前康乾时期。但为什么县志上记录的也是“高庙子”这个地名而不是寺庙名称,难道当初修建时就叫“高庙子”吗?从此还可以大胆推测,既然康乾时期就叫高庙子,那么它的真名是什么时候被人们遗忘的,也许,清军入川之前,高庙子就已叫高庙了,这也有待近一步探究。
    八十年代,有本地乡贤,老学究王槐庭先生称其为“云中寺”,并带领一批居士信人集资在原址重修庙宇,今有殿两座,供菩萨若干尊,香火不断,每年农历六月初十为会期,会期时吃斋饭者达五十桌之多。如今,王槐庭先生已故多年,此“云中寺”名之来历亦无可考。   

    高庙子究竟建于何时?
    资料一:《邛崃县志-清嘉庆志》第十二卷有“高庙子,在州东五十里”的记载,说明嘉庆时期庙宇已存。
     资料二:当然这只是传说,不能作为真正的佐证,可为参考。云:王氏从湖北迁至四川洪雅县后分家,长房王永觉迁到今高庙子落户,后连续四代独子,到五祖王金鳌时,有高庙子高僧对他说:四方四桥,四桥四子。王金鳌就在高庙子四个门外的沟渠上分别修了四座桥,后果得四子,王氏得以开枝散叶。根据王氏排行倒推过去,当在雍正八年左右,即1730年,那么就说明雍正八年前已有高庙子,极有可能建庙于康熙年间或更早。
    资料三:如今在庙内还有石碑一个,刻有善男信女们捐给庙里的田产,虽无记录时间,据专业人士金成梦先生分柝为明末清初之物。庙内还供奉一尊“燃灯古佛”,亦被判断为清初之雕刻技艺。
    资料四:在庙内有一个金字匾额,但此匾未让人重视,一直被泥水匠用于搭脚架码砖放灰桶,已被弄得非常破败,并且有被锯断的痕迹,有些字迹已很模糊。经细心清理,并让古建爱好者陈炜请胡立嘉先生确定了某些字的形和义,匾上题字为“平正王”三个金色大字,右边题有“圣发心装塑第八殿,郡人王正国”字样,落款有两个,一是“嘉庆四年十二月初一日,吉旦”;第二个为“道光二十六年冬月望五日立”“培修装彩”等等,下面为捐资人姓名若干。
    那么,一个匾上怎么会有两个时期的落款?
    此匾很明显记述的是嘉庆四年(1799年)十二月初一,由王正国出钱装塑第八殿的阎王菩萨,此殿阎王为“平正王”。事隔四十七年后,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冬月望五日,又由王星有、王李氏等五人出资重新培修装彩。
     “平正王”在此匾中记述应为十殿阎君中的第八殿阎罗王,查无“平正正”而有“平等王”,然“平等”“平正”意义相近相同,应为各地称呼之误。又查“平等王”乃第九殿阎君,而高庙子“平正王”却是第八殿,何也?也是因为地区风俗之差异罢了,也许其排列完全由修建庙宇时的主事者所定,不必强求一致耳。
    综上几点,高庙子极有可能为康熙年间所建。   
                           
    现在谈谈“平正王”此匾额,匾额现有长度上下不一致,上面长162.5厘米,下面长162厘米,而宽度为53厘米。试想,培修庙宇是何等的庄严和虔诚,这是为培修庙宇而送的匾,在短短53厘米这个宽度上,应该说没有一个木匠会如此马虎而上下出入0.5厘米的。更何况此匾额还非常人所作,匾上有云“奉什邡三繪士,李萬瑄徒,冯其海、李靖明、陈永芳”,说明此匾是请当时一个叫李萬瑄的什邡画家书写制作,既然是从外地请来的,想必应是位有名望之人,李萬瑄派了三个徒弟来完成此事,其中冯其海的名字“冯”字距匾边缘宽一些,“海”则刚好与边齐,既是从外地请来的人,必定是较有名气之士,又岂能当儿戏,把名字都刻不正?由此可推断匾额之首端必定被什么人锯了一截,按常理,匾额的首端一定有为某处送匾之记录,也许,被锯掉的那一截,说不定刚好就有高庙子的庙名也未可知。
        又,第一次培修由王正国独自出资,事隔四十七年,此殿已陈旧,再由王星有、王李氏、王正发、王正陸、王宗宽五人出资培修装彩,此时,他们并未重新做一个新匾,而是将就这个旧匾,说明王正国应是王星有、王李氏之父辈,这二人的名字虽排在王正发、王正陸、王宗宽之后,然“培修裝彩姓人”几个字却在他们正上方,排在后面皆因长幼尊卑之顺序罢了,王氏排行中有“永华世成金,现万宗正星。”王宗宽为王正国、王正陸、王正发之父辈,而王正国应该是王星有、王李氏的父亲,其余三人应是同族中关系较好之人,大家合作培修做善事。后查族谱,显示王宗宽为高庙子王氏第三房之后。
    否则,若非直接后人,怎可不立新匾而借用他人之旧匾,那样就不合规矩了。
    由此匾上记载嘉庆道光年间,两度由王姓人出资修葺第八殿,可以看出,高庙子王氏一族与该庙宇渊源极深。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