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红光广场上聚集着众多市民随歌起舞,健身怡情;在白云村,随着村民乔迁新居,村居生态环境提升,家家户户过上了幸福的日子;投资150亿元打造成都最大“农+旅”有机小镇多利农庄为生态文明建设又添了一块“金字招牌”……
近年来,郫都区围绕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和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改造升级环城生态带红光片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宜居宜业公园城市生活品质和消费场景。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共筑绿色生态和谐家园
“下雪啦!终于下雪啦!”抓住2018年的尾巴,郫都人民迎来了心心念念的初雪,一夜之间,郫都银装素裹。红光街道运动公园内,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整个园区显得开阔明亮。
“现在这里整得非常漂亮,很多居民都喜欢在这里面散步、锻炼。”途经这里的红光街道居民张女士说,由于附近区域近年来都在兴修楼盘,以前的运动公园是一个杂草丛生,各种垃圾的临时堆放点,而如今变成了美丽的绿色公园。
与此同时,位于徐独路以北,红光路以东,占地28余亩的书香广场将于今年3月建成。这座凝聚着红光特有红色文化的生态市民广场,传承红光人美好幸福的回忆,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增加群众的归属感,届时将成为红光新的地标。
2011年,成都市启动环城生态区的立法保护和规划建设,决定打造“八十公里环城绿廊”生态景观,2020年将建成“环城生态区”。红光街道在生态文明创建中下“绣花功夫”,将每件工作做细做实。
“今年红光街道协助区级部门完成了‘环城生态区红光段’美佳美、抗癌研究所、永丰汽配、盛泰隆的收储工作。”据红光街道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2018年6月街道启动“锦城绿道”项目配套工作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细致、科学的分工,畅通监督渠道,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土地收储工作在依法、严谨的环境中高效推进,以“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为工作依据,积极实施并落实安置分配方案、困难群体提前安置细则,该项目涉及铁门村四社30户农户和1家农家乐。截止11月底,已签约28户农户,货币安置102人。
近年来,红光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中央、省市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要求,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增花添彩、亮水治水、拆墙透绿“三大行动”。资料显示,结合全区2018年“清河行动”和环境卫生“攻坚提升月”行动,红光街道排查污染源299处,清理河道两岸及河面垃圾70吨,拆除河道管理范围内违章建筑1处。集中清淤红星支渠等10条河道共23700米,挖运处理淤泥14506方,全面完成红星支渠等12条河道23.7公里清淤工作以及锦江流域26处排口整治,沱江流域64处排口已采取临时工程措施。大力开展“散乱污”工业企业清理整治工作,对47家涉及“散乱污”的工业企业坚决取缔,对30家待整改企业严格把关。此外,完成“两拆一增”27处,已拆围墙2184米,已完成增绿约5.7万平方米,区域生态生活环境持续改善。
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
美丽宜居环境是广大群众心之所向
2017年12月25日,红光街道白云村村民搬进了新房。回望一年多的新居生活,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也让大伙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期待。
产业的带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而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更要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通过土地集中流转,红光街道以白云村白云人家集中安置小区为中心,对新型社区周边的环境进行整体打造,通过美化和提升形象品质,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绿色有机小镇,让村民更具幸福感。
事实上,“让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红光街道一直以来的目标,让村民们凝聚在一起,形成共同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合力。按照打造“田园、乐园、家园三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的目标,将红光街道的农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环境优美、居家幸福的美丽新村。
经过历时3年的建设,作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项目和省、市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白云村的多利农庄则是一种可行的田园综合体模式。这是目前成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六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和有机小镇。
农庄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都市农业的多业价值、乐游价值和安居价值,打造集农业休闲康养于一体、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六次产业全链条增值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和“宜业宜游宜居”的都市有机农业小镇,形成产村相融、三产互动、城乡统筹的综合示范效应。另外,街道内又一重大都市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陌上花开”也正有序推进。生态建设已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红光加快构建“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形态,为建设更富信仰更有温度更具活力的“工业设计小镇·都市田园新城”筑牢生态屏障,打造美丽宜居幸福红光。
(新闻来源:成都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