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公堰:清代堰渠 润泽至今 图/文 董伟 冬月初八,有幸和几位好友到高埂进行田野调查,高埂商会冯玉元会长为我们作向导,带领我们来到了位于高埂镇上场口约两里的徐公堰。 徐公堰的渠首就在离五谷庙不远的南河边上,岸边有一通一人多高的碑,上书“徐公堰”三个大字,落款为“一九九八年春朝永”。渠首处有一拦河坝,宽广的河面没有杂草和岛屿,宛如一面银镜,上游两里许就是古松庵。在南河左岸一侧留有进水口,堰宽五六米,深二米二,清澈见底的河水就顺着它向下流淌,四百多米后到达梁湾,即与南河分离,向左拐弯,前行约一里,到达梁板桥,再过一里,就与由北而来的黄沙堰汇合,干渠游走于小南河与南河这双河之间,灌溉着牟礼两万多亩农田,延伸到蔡渡,进而汇入蒲江河。 《邛崃县志》(1993版)载:“(徐公堰)创建于清康熙四年,进水口在高埂场东之聂幺店子,引南河水自流灌溉,后因河道变迁,进水不足。乾隆年间,州判徐坦上移进水口至古松庵,作大堰以拦之,分沟灌田约3万余亩,名徐公堰。”上述记载明确告诉我们:“徐公”就是邛州州判徐坦。徐坦是顺天大兴的举人,于乾隆十七年到邛州任州判一职,相当于今天分管水利的副市长。 家住五谷庙的胡栋良大爷,今年已经76岁。在调查过程中,他告诉了我们“徐公”的另一个版本。 梁谦是梁湾梁姓族人的先祖,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丙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曾任浙江提督学政佥事,朝中弟子众多,邛州文庙以乡贤祀之。据梁氏族谱记载,明朝皇帝还为梁谦敕建“察院府”,当地人尊称他为梁察院。梁谦告老还乡时,被同僚叶敬明参了一本,说他“清官之语不实,任内大肆敛财,封装十六大箱,八马运送”,皇帝召集众官,开箱核查,全是书籍。于是,皇帝以叶敬明诬告忠臣,遂令处斩他全家。不过刑中漏掉一人,这就是寄养在舅舅徐步仁家的叶登高,他是叶敬明的儿子,怕被人认出,遂改名为徐崇生。徐崇生聪颖勤奋,长大后参加科考,中了进士。回到家中,舅舅把他的身世告知了他。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徐崇生到邛州为官,到文庙祭拜发现有“名贤大儒梁谦”的牌位,叹曰:此仇家也。次年端午,路过在牟礼发现农田里种的都是大片的玉米,于是动员当地乡绅奏请州府开渠引水予以灌溉,让旱地变良田。获得批准后,徐崇生立即动工,从察院府开渠,梁祠堂内开沟,此举被梁氏族人视为公报私仇,破了梁家人的地脉。据说开沟到察院府时,惊出一对金凤凰,自此梁家就数代未出过官宦。 胡大爷说:“以前古松庵下来的竹筏经徐公堰下去。”这个说法与民国《邛崃县志》记载的“船筏至此而转堰而行”一致,这说明徐公堰曾经是一段水上运输通道,它见证了邛崃过去繁忙的商贸往来。 清光绪时,当地百姓为缅怀徐公开堰之功德,在牟礼廖碥修了一座堰主庙,并塑了徐公像,每逢春季开水,都要用三牲来祭祀,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个“徐公”像,或许是指传说中的徐崇生,或许是县志中的徐坦,更应该是历来参与开渠、修葺和疏浚工作的堰工们。他们修的徐公堰,一直滋润着牟礼这片土地,为老百姓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应当为世人所铭记。徐公堰只是邛崃众多堰渠中的一条,它蕴含了前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的哲学思想,是邛崃先民智慧的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