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发力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督查检查过多过滥 在深化改革进程中,上级有关部门的督查检查无疑是保障各项政策落实的重要手段,但一段时间以来,各项督查检查过多过频,且形式主义严重,耗费基层干部大量时间精力,滋长了“脱实向虚”的不良风气,广大基层干部啧有烦言。 下有所呼,上有所应。去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提出督查检查考核“瘦身减负”,一系列明确规定在基层干部群众中反响热烈。 通知一出,确实起到了一定成效,不少基层干部都为这次“松绑减负”点赞。但是,任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督查检查组换了“马甲”改叫“督导组”“调研组”,部分地区接受“督导”“调研”的任务依然很重。有的督查检查仍然“重形式轻内容”。上级检查的时候过分重视台账,开会多、研究多分值就高,对工作的结果反而不太重视。 督查检查原本是一项好制度,其初衷是为了检查工作的落实和政策的执行等情况,但在今天,督查已经变了味,为迎接检查,基层干部将大多数时间精力耗费在“做资料”上,也占据了干部大部分实实在在干事的时间,更有甚者,将完成上级要求的各类资料、表格等,作为落实工作的标准,完全背离了落实的本意与督查的初衷。 基层干部的工作,上面当然要督促检查。否则,放任自流,难免会松松垮垮甚至出现错乱现象。但是,这种检查应当讲求实效,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该是没完没了的重复枯燥的“地毯式”轰炸,使基层疲于应付,无所适从,影响工作,徒耗精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