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每天要写的本子,作为党员干部的《党员干部工作日志》,作为驻村干部的《驻村帮扶日志》、作为扶贫干部的《扶贫记实》……这么多“家庭作业”,还有各种各样的工作资料要准备,不“5+2”“白加黑”怎么干的完噢!”这样的感叹在干部中并不鲜见。 无论是哪个部门、哪条战线,每逢检查,都少不了准备各式各样的资料,会议记录、图片信息、工作日志等等资料要分门别类装进档案盒,一大堆文件、一大堆图片、一大堆笔记本,仿佛这些东西就是工作开展全过程的见证者,如有遗漏,那就是工作没做到位。上级部门督查工作一味强调文字资料,让留痕变了“味道”。 留痕的出发点是为了确保工作开展真实、有效,但随着各部门留痕要求的变高与变多,干部在留痕中疲于奔命,开会拍照、坐在办公室写记录等等行为不仅拉低了工作成效,更让工作变成了“纸上谈兵”。 工作要“落笔留痕”,但更要“落实落地”,留痕有度要从改变考核方式开始。准备各种各样的资料迎接检查,用各种各样的资料体现工作落实,本身就是考核方式畸形衍生的问题。改变考核方式,让群众口碑、工作实绩参照等成为考核的重要部分,避免在“纸堆”中搞考核,是确保工作落实落地的重要途径。只有当上级考核变得不再要求那么多文字资料支撑,只有当工作落实不再需要那么多文字资料证明,干部才能有更多的时间花在真正落实工作上,政策实施才能真正看得见成效。 工作要“落笔留痕”,但更要“落实落地”,留痕有度要从转变思想观念开始。要充分认识到过度留痕是形式主义的直接表现,自觉将“纸上谈兵”列为工作禁忌之一。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将留痕有度作为检查工作的标准之一,带头进行整改,减少不必要的书面检查,带动和影响周围工作人员树立踏踏实实工作才是硬道理的观念。同时,要大力倡导深入基层走访调研,从群众口碑等方面了解干部足迹,直观获取干部工作落地落实情况。 “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摒弃过分强调留痕的工作方法,“接地气”、“讨真经”,让工作从“纸堆”走到田间地头,才是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实施政策的根本之道。
|